<p class="ql-block">一场与自然对话的修行,站在诸暨三界尖的山脚下,仰头望向云雾缭绕的山巅,我忽然理解了“徒步”二字的深意——它并非单纯征服高度的过程,而是一场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修行。这座位于诸暨、嵊州、东阳三地交界的山峰,以“三界”为名,仿佛隐喻着徒步者跨越地理与心境边界的旅程。山峦叠嶂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感觉,山峰被雾气笼罩着,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三界尖,位于浙江境内,诸暨第二高峰,海拔1015.2米。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丽的山地景观,吸引着众多徒步爱好者前来挑战。</p> <p class="ql-block">初探三界:脚步丈量自然的棱角,清晨的山路尚裹挟着露水的凉意,落叶铺就的土径在脚下沙沙作响。三界尖的徒步路线未经过度开发,保留了原始山林的野性:盘根错节的树根如大地的掌纹,岩石上斑驳的苔藓诉说着千百年来的风雨。行至半程,体力开始透支,呼吸逐渐粗重,但每一步的坚持都让感官愈发敏锐——风声掠过松林的呜咽、山涧撞击碎石的清响,甚至阳光穿透叶隙时尘埃浮动的轨迹,都在疲惫中变得清晰。石阶小路蜿蜒向上延伸,仿佛在诉说着登山者的坚持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云端之上:三界交汇处的顿悟,接近山脊时,云雾如潮水般从山谷涌来,瞬间模糊了天地界限。站在三界交汇的界碑旁,脚下是盘旋的苍鹰,远方层峦叠嶂如墨色晕染的水墨画。当地人说,晴日可望见三地村落星罗棋布,烟雨时则如置身蓬莱。这一刻,“三界”的意象豁然明朗:地理的边界、体能的极限、心境的藩篱,都在云海翻腾中被悄然打破。登山杖插入泥土的笃定,竟与千百年前古人踏足此地的足迹重叠。远处连绵起伏的大山被云雾缭绕,近处则是覆盖着稀疏植被的土地。天空阴沉,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下山之路,归途亦是启程,下山时选择了另一条小径,湿滑的碎石路需要全神贯注地落脚,反倒让人从登顶的兴奋中沉静下来。山脚的茶园与竹林渐次浮现,采茶人的斗笠在绿浪中忽隐忽现,恍如闯入《世说新语》的闲逸篇章。回望三界尖,它已隐入暮色,只余一道沉默的剪影。忽然惊觉:山从未被“征服”,它只是慷慨地允许我们借一段路,窥见自己的渺小与坚韧。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三界尖的徒步,像一场浓缩的人生隐喻。山脉层次感的画面,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树木稀疏分布,仿佛在诉说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欲界”是肉身与陡坡的对抗,汗水浸透的冲锋衣记录着本能的挣扎;“色界”是双目所及的壮美,云雾、奇石、古树交织成自然的交响;“无色界”则是抽离喧嚣后的心境,山风拂过时,连呼吸都成了禅意。每一座山都是灵魂的镜子,而徒步者的使命,便是以脚步为笔,在荒野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心经》。</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去,细竹灌木、大树石壁,这里不像许多已被时人开发过的风景区,基本都是这样的乱石路,稍不留神就会崴到脚,且地处偏远,深山老林全程无信号,为爬山难度系数增大不少。山谷景色,山峦起伏,树木茂盛,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看到一处遗址,从遗址的断墙残垣中可看出这是一幢三间两弄、依山而建的房子。原住着张姓兄弟,于七十年代下迁,这户人家,竟然跟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有关!这位女状元,就是傅善祥——太平天国时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这棵西老杉树已经生长了几百年之久,见证了历史变迁。神话的力量是无穷的,至今这棵树从来没有人敢去动它。这棵杉树王能保存至今与民间相传的神话“五马共槽”有关。相传,龙门潭常年不干,只要喝了龙潭水,就能“成仙”。天宫上的五匹马知道后,就偷偷地来到凡间,到这里来喝龙潭水。这件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就惩罚这五匹马日夜守在龙潭边,而这棵杉树王就是五匹马的吊马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刻着“三界尖”的石碑,背景是一个观景台,周围有一些树木和栏杆。它标志着三界尖的最高点,也是徒步者们最终的目标。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周围的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