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我,表示亲近。老彭,商代的贤大夫彭祖。</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信而好古,述而又作</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传播和阐述古代典籍的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p><p class="ql-block">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认为孔子多方面地维护传统,是保守派,这种看法是极不客观的。因为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文化传统无法割裂。即便是面临新问题,也需要历史的经验;即便是创新,也要以传统为基础。离开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谈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p><p class="ql-block">另外,说孔子保守也是一种误解。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孔子真的很保守,这个“创始”从何说起呢?阅读有关孔子的资料就会发现,在对儒家的六经或编或注的过程中,孔子不仅注意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提出许多新颖精妙的观点。比如,它赋予“仁”新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系统的儒家学说。可见,孔子并不是泥古不化的老顽固,而是富有创新的精神文化大师。</p><p class="ql-block">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p><p class="ql-block">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认真对待这份财富,我们就会受用无穷。</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识(zhì):通“志”,记住。、</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而从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文献之一。该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p><p class="ql-block">朱熹认为“何有于我”的意思是有哪一条我能做到呢?这几项并非要达到圣人才能做到,所以孔子此处是自谦的表白。</p><p class="ql-block">默而识之,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们所学到的永远只是九牛一毛。要想获得更多的学问知识,就要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闻所见,默默记在心里,抓住一切能够获取知识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是我们重要的教育态度。</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3)</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孔子四忧</p><p class="ql-block">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四大忧虑,即“道德不修、学问不讲、知善不从、有过不改”。如果我们来个反向思考,就可以说孔子对我们的个人修养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加强道德培养,二是勤奋为学,三是择善固执,多行义举,四是有了错误及时改正。这四点建议能够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实现自我完善。</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看下加强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人的全部行为无外乎言与行,若是归纳起来,言行可以分成两种,即有益于大家的言行和无益于大家的言行。凡是有益于大家的言行,自然属于仁善的范畴,而无益于大家的则是不道德的。所谓修德,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善自己的人格,进而造福社会。若是不注重修德,可能就会言行失当,害人害己,严重时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其次,要勤奋为学。孔子在本章中提到的“学之不讲”,他虽然没有明说要我们学习什么,但是只要稍微动动脑子就能想明白。孔子一生所推崇的就是“仁”道,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学的便是行仁的学问。不过,学习只是为学一个方面而已,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中才是为学的最终目的。对此,大家只有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着熟练的掌握,才能将所学到的东西完美地运用到实际之中,做到学以致用。若是学而不用或是滥用,不是成为书呆子,就是成为社会的祸害,这可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再次,择善固执,多行义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许多理论,其中很多是合乎仁善指导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应该用仁善之道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可是在做事的时候,却不能依此而行。这种行为,正是孔子所说的“闻义不能徙”。正确的做法是,听到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并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其实,无论是小善还是大义,其关键就在于做与不做,为善就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不为则会日渐走向堕落。</p><p class="ql-block">最后,发现了错误应当及时悔改。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在犯了错误以后,只要能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就能从中获得不小的利益。而且,犯了一次小错,若是能够亡羊补牢,</p><p class="ql-block">也算为时未晚。廉颇负荆请罪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倘若廉颇不肯认错,等到小错变成大错时,可就不是将相不和的结果了,甚至还会动摇国本,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若到那时再想悔过,可就回天乏术了。因此,知错就改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手段。</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②,夭夭如也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燕居:安居,闲居。</p><p class="ql-block">②申申:舒展齐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③夭夭:和舒之貌。</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穿戴很整齐,态度很温和。</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 『燕居』,《朱子集注》当中的解释是「闲暇无事之时」。孔子在家里没事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不会放逸。如果是没有学圣贤之道,在自己没事的时候往往会放逸、懒散,特别是没有人见到的时候就胡来。另外一个极端是刚刚初学的人,对待自己非常严厉,很拘束,但是功夫未到,他是刻意在修行。但是孔子没有,依然是这样的庄重,但是他又不拘谨,在家时十分舒适自如,正见出他恬淡平和的心境,以及高深的修养。所以说『申申如也,夭夭如也』。</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鲁国国君的始祖。他是孔子最敬佩的古代圣人。</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人不能失去梦想</p><p class="ql-block">梦想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它能催人奋进,帮助人们实现质的飞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倘若一个人失去了梦想,也就没有了追求的目标,进而会对生活失去希望。因此,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能没有梦想。</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孔子说自己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并不是说他失去了自己的梦想,只是生不逢时,时运有些不济罢了。蓦然回首,孔子发现自己已经步入迟暮之年,而梦想却依然渺茫,不自觉发出悲凉的感叹。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放弃自己的梦想。事实上,他那复兴周公之道的梦想依然强烈。也正因怀着这样的梦想,他才会对生活、学习充满着赤诚的热心,孜孜不倦地整理典籍,倾尽心力教导弟子。</p><p class="ql-block">有了梦想,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人只有在梦想的指引下,才会去努力地奋斗、拼搏。因为,你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和追求,让自己梦想成真。即便是未能一尝所愿,人生也是充实的,因为你为之奋斗过,整个过程中你都是快乐的,而且你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如果人们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后,就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的一生都将罩上一层厚厚的阴云,再也辨不清哪里才是正确的方向。失去了梦想的人,就像大地见不到阳光一样,生活中的那点生机将会荡然无存,更不要说什么成功和快乐了。</p><p class="ql-block">有些人总是觉得工作很累,生活很苦闷,这都是因为缺乏理想。在这种人的眼中,生活是没有奔头的,自然会觉得很累很苦闷。这种没有梦想的人,活着的时候就像一台废旧的老机器,除了可以当作废品被卖掉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任何的价值。这种人整日里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对于他们来说,最怕的就是时间。他们总在幻想着时间能够走得快些,免得自己再去忍受孤独与寂寞的煎熬。说得重一点,倘若有人陷入了这种境地,就已经没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意义了。</p><p class="ql-block">梦想是一个人的理想和希望,是走向成功的驱动力。事实上,人的一生很短暂,所以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追逐梦想。即便是前路坎坷,也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让梦想失落。人活着千万不能与草木同腐,更不能醉生梦死,否则只是枉度人生,没有任何意义!</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艺: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是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优游其中,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也就是通过熟练掌握技艺而获得自由和愉快。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自行束脩以上①,吾未尝无诲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束脩(xiū):一束干肉,即十条干肉,是古代一种最菲薄的见面礼。</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学生的见面礼</p><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无私的圣人,在收徒弟的时候,他要不要学费或见面礼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本章中,孔子对此作出了回答:“只要是主动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这句话所表达意思是很明确的,但是,后人对这句话背后本意的理解却出现了重大分歧。</p><p class="ql-block">首先,“束脩”是见面礼而不是学费,这一点不存在什么争议。也就是说,孔子开私学,收徒讲学是不收学费的。孔子少年时家贫,但在成年以后,由于从政,经济条件有所改观。收徒讲学,是在他的中年和晚年,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不需要学生的学费了。并且,对于颜回这样贫穷而好学的弟子,孔子还予以周济。从史料和孔子的行为来看,基本可以排除孔子收取学费的可能。</p><p class="ql-block">虽然孔子不收学费,但孔子是收取见面礼的。关于这个事实,也没有异议。问题的焦点在于,孔子为何收取见面礼。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有教无类,但重视学生的向学之心。如果自觉自愿送上“束脩”,说明这个学生是真心前来求学的。如果连见面礼都没有,其是否有求学的诚意就值得怀疑了。持这一意见者认为,是否行拜师礼,送拜师礼代表着问学者的求学态度。孔子一生重视礼仪,以此作为有没有求学诚意的标准。有这个态度,就加以教诲,如果没有这个态度,那就算了。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没有“束脩”的见面礼,孔子就不会受他做徒弟。言下之意,孔子重视物质利益。</p><p class="ql-block">综合种种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前一种观点正确理解了孔子的苦心,后一种观点是对孔子本意的歪曲。也就是说,孔子重礼,看重的是礼节背后的真诚的求学态度,而不是那些干肉。在孔子看来,见面礼既是对老师的尊敬,也是一心向学的表现,所以应该收取。</p><p class="ql-block">但是后来,有些做老师的却故意歪曲,强调学生应该向老师送礼。比如现在,个别老师贪图私利,心安理得地接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会失去同学们原本的那份敬重之心,其教师的人格尊严也会荡然无存。更有甚者,有些极个别的老师还会故意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借机索取学生的礼品,简直毫无师德可言。如果有人对此加以批评,他们不但没有愧意,还会拿出圣人收见面礼的行为说事,实在是可耻可笑。</p><p class="ql-block">正确理解孔子收取“束脩”的本意,既能清除一些人对孔子的误解,也有利于端正目前教育界不良的风气,所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职业道德,自觉抵制物质诱惑,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传道者。</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p><p class="ql-block">②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是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的。</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人应有恻隐之心</p><p class="ql-block">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和伤感,而且,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孟子曾说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它是善良仁义的发端,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本章所描述的只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个人行为,也正因为这些行为的平常,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位心地善良的学者。“在有丧者之侧”,他从来没有吃饱过饭,是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恻隐之心。这种情感是真挚的,也是孔子内心善良的最好证明。</p><p class="ql-block">按说,这种丧事本来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完全不必徒添悲情。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心生哀戚,这是一种纯粹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虽然看似简单、平常,但它却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也是人类结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正是有了同情心,才能将心比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进而在相互之间产生爱与互助。而且,恻隐之心还是用来证明人性本善的一个重要证据,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仁道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推行。</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哭,不是因为吊丧而假哭,而是内心伤心的哭,这不仅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也是合于礼的行为。但是,在现代的社会,除了自己的至亲以外,又有几人能够做到为别人的哀伤而哭泣呢?发自内心的同情,将心比心的哀伤,是对不幸者深切安慰,能够帮助他们渡过丧失亲人后的情感危机。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情感,既注重美好情感的培养,也注重仁善情感的适度表达。而礼仪,就是对情感表达所作出的合理性规范行为。遵照礼仪要求,表达情感,就是一种接近中和的仁道。</p><p class="ql-block">另外,“歌”是快乐的体现,而孔子“日哭不歌”,则表明了他的悲哀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表现。倘若有人刚才还在悲哀之中,但在转眼之间就欢天喜地,我们不敢断定这种人有没有恻隐之心,但是我们却但是我们却能肯定他的悲哀是不真诚的。其实,“哭则不歌”和“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样,都是人们内心最自然的人情表露。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由喜转悲是比较容易的,但若由悲转喜,恐怕稍有恻隐之心的人都很难如此迅速地转换角色。</p><p class="ql-block">恻隐之心是人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德的提升与完善。也只有通过这种情怀,才能让人们推己及人,在彼此的心与心之间搭设一条沟通的桥梁。不仅如此,恻隐之心还像一汪流淌在人们心灵之中的甘泉一般,滋润着人们的内心,让人们拥有仁爱之心和悲悯的情怀,进而产生无数纯洁而又善良的动机。因此,每个人都应具备这种情怀,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述而第七(10) 【原文】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p><p class="ql-block">【翻译】 孔子如果在这一天哭泣过,就不再唱歌。</p><p class="ql-block">【解读】 此章和上章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孔子是一位感情真挚而且深厚的人,伟大的人性情感必定是细腻而且长久的。在这一天内,余哀未能忘记,自身不能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的日常生活,在没有哀戚的事情时,孔子是很快乐的,经常唱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