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

夏雨

<p class="ql-block">各位姐妹,大家好!欢迎来到第268期书心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流转,四季悄然更迭。不经意间抬眸,惊觉已然踏入春天的门槛。</p><p class="ql-block"> 早春的清晨,薄雾笼罩着山林,树木仿若笼罩在轻纱之下,影影绰绰,枝头还挂着残冬的寂寥,几点新绿却在不经意间冒了出来,于荒芜中悄悄酝酿着一场盛大的生长,恰似希望破土,寂静又倔强。残雪尚未消融尽净,在初春的大地上留下斑驳的痕迹,郊外的草地仍是一片枯黄,踏上去软软的,似了无生气。但俯身细看,嫩绿的草尖已星星点点地探出头来,和着泥土的芬芳,正一点点书写着春回大地的诗篇,书写着荒芜到葱茏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春天,是生命的使者,孕育着无尽的可能与希望。春天的盛大,终将势不可挡。</p><p class="ql-block"> 大唐在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还是文化的巅峰,历史是怎样为大唐奠定基础的呢?下面我们读《中国文脉》之《走向大唐》这一章。</p> <p class="ql-block">  读完《走向大唐》,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回廊,目睹着历史风云如何汇聚,最终奔腾出大唐那波澜壮阔的文化盛景。</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指出,通向大唐之路,北魏的强力汉化极具象征意义 ,其关键人物便是孝文帝拓跋宏。他在位短暂,实际掌权仅9年,却以非凡的魄力和远见,将中国文化推向一个关键拐点。迁都洛阳,这一举措不仅是政治中心的转移,更是文化融合的冲锋号;移风易俗,从语言文字到生活习俗全面汉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激烈碰撞、深度交融,让古老的汉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重焕生机。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与龙门石窟河南洛阳,这两座艺术瑰宝,分别见证了北魏汉化前后的文化风貌,前者带着草原民族的雄浑粗犷,后者则满是中原文化的细腻温婉,它们宛如历史的坐标,标记着文化融合的轨迹,是北魏迈向大唐的文化注脚。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起点,反映了北魏时期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化”佛教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有大量碑刻题记,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反映了古代政治、宗教、文化的发展变化。</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文化演进历程中,汉文化虽底蕴深厚、精致典雅,却在发展中逐渐显露出局限。其长期在自我流转的空间内发展,对周边旷野的文化缺乏关注与吸纳,在气度和视野上有所欠缺。而鲜卑族带着源自大兴安岭山麓的旷野之力,闯入汉文化的世界。他们的文化质朴、豪放,充满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和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质,恰如一阵狂风,吹散了汉文化长期积累的沉闷与暮气,为其带来了自由驰骋、收纵自如的豪气,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接纳。</p><p class="ql-block"> 大唐的辉煌源于其豪迈与旷野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鲜卑族的融入。鲜卑族创立北魏,逐步汉化,并为中原文华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这种来自草原的旷野之气,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在书中,我深刻感受到孝文帝改革的果敢与无畏。他大刀阔斧地推动汉化政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甚至不惜以严苛的律令来加速这一进程。孝文帝的鞠躬尽瘁、英年早逝,令人钦佩。这种改革的勇气与决心,在百年的沉淀与升华后,在大唐时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使大唐具备了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文化的融合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征服,而是相互学习、相互成就。北魏的汉化,不是鲜卑文化的消亡,而是两种文化的新生。孝文帝的改革,让鲜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也让汉文化获得了新的活力与视野,为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根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文化发展的规律:开放包容则兴,封闭保守则衰。只有不断接纳新的元素,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文化的长河才能奔腾不息,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大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巅峰,不仅在于其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更在于其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它继承了北魏时期文化融合的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文化的边界,儒释道并行不悖,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百花齐放,对外来文化如西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等也能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灿烂辉煌、影响深远的大唐文化。</p><p class="ql-block"> 回望当下,《走向大唐》所蕴含的文化启示依然振聋发聩。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更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另一方面,要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以心为笔,以行作墨,接过先辈传承的火种,照亮未来之路。</p> <p class="ql-block">拓跋宏简介:即北魏孝文帝,其生平主要经历如下:</p><p class="ql-block"> - 幼年即位:公元467年出生于平城,为献文帝拓跋弘长子,生母李夫人。因“子贵母死”制度,其母在他被立为太子后赐死,由冯太后抚养。471年,5岁的拓跋宏即位,由冯太后主理朝政。</p><p class="ql-block"> - 学习汉学:在冯太后影响下学习汉学,熟读儒学经义。21岁起,开始参与政务,在治国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 亲政改革:490年冯太后离世,23岁的拓跋宏主揽大权,为推进汉化改革,26岁时他以南伐为名,率大军南下,借机迁都洛阳。此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要求鲜卑贵族说汉语、着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与汉族通婚,还确立了士族门阀制度。</p><p class="ql-block"> - 消除阻逆:太子元恂及部分鲜卑贵族反对汉化改革,拓跋宏果断处置,废太子元恂并将其毒杀,平定穆泰等人的反叛,清除了改革阻力。</p><p class="ql-block"> - 南面伐齐:30岁时,拓跋宏率军20万大举南伐,攻占南齐部分地区,后因南齐明帝离世以“礼不伐丧”为由退兵。</p><p class="ql-block"> - 因病离世:499年,拓跋宏在再次亲征南齐途中病情加重,被迫北还,于谷塘原行宫离世,享年33岁,谥号孝文,庙号高祖。</p> <p class="ql-block">拓跋宏是北魏杰出的皇帝,对北魏和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改革举措有哪些?</p><p class="ql-block"> - 推行汉化政策:下令鲜卑人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等,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更好地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 - 实行俸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实行“掠夺制”,官吏靠掠夺民间财物获取收入,导致贪污勒索盛行,贫富差距拉大,吏治腐败,加深了统治者与百姓的矛盾,引发政治危机和财政困难。太和八年(484年)九月,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每户户调增缴三匹帛、二斛九斗谷米作为官员俸禄,另增收二匹户调以外的帛。俸禄按季度发放,实行后,贪赃达一匹布帛的处死。意义:改变了北魏原有的野蛮落后政治制度,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官吏贪污勒索的风气,为北魏政治生态带来活力和生机,是整饬吏治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 创立三长制:以邻、里、党的乡官组织,取代了原来的宗主督护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抑制了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p><p class="ql-block"> - 迁都洛阳:从平城迁都到洛阳,使北魏的政治中心更靠近中原文化核心区域,有利于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拓跋宏英年早逝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 原有疾病:拓跋宏可能因家族早婚早育传统存在先天不足,且曾宠幸患有“素疹”(疑为肺病)的冯氏,自己也染上了肺病。</p><p class="ql-block"> - 精神压力:拓跋宏三岁丧母,十岁丧父,还曾险些被冯太后废黜,心灵遭受巨大创伤。亲政后,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他处死了反对改革的太子,后来立的太子之母又被皇后毒死,这些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p><p class="ql-block"> - 劳累过度:拓跋宏亲政后,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等,耗费大量精力。同时,他还多次御驾亲征,发动伐齐之战,鞍马劳顿。</p><p class="ql-block"> - 皇后出轨刺激:皇后冯润趁他南征在外与他人私通,被彭城公主告发。拓跋宏虽未严惩冯皇后,但此事对他造成了一定刺激,加重了病情。</p><p class="ql-block">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三月,拓跋宏强撑病体再次南征,途中病情恶化,四月,在取得马圈城大捷后,病死于谷塘原行宫。</p> <p class="ql-block">  晨露未晞时,一株兰草在苔痕斑驳处舒展叶片,以清泉般的澄澈接纳人间万象,如竹林向八方来风飒飒摇曳。当我们在思想的溪涧与不同观点相遇,不妨化作一叶轻舟, 载着异乡的星辉与陌生的潮声,在认知的河道里驶向更开阔的流域。</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以青瓷养月的心境,在时光里温养格局。那些被阳光吻过的思想胚芽,终会在岁月里舒展成亭亭的绿荫,而我们的生命,将在永不止息的生长中,与星河长明处相遇,与云海壮阔处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