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双都+极地自由行游记(三)

贫下中牧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2日~30日,我们夫妻和儿子儿媳一行四人,从成都直飞莫斯科,前往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摩尔曼斯克,进行了为期9天的俄罗斯双都+极地、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自由行短游。</p><p class="ql-block">此前,我们已去过世界6大洲37个主要热门国家旅行,而俄罗斯是世界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是我们实现周游世界梦想一个无法忽略不计之地。</p><p class="ql-block">此行我们除了想看看世界名都~莫斯科和世界名城~圣彼得堡(俄罗斯帝国时期的首都)外;还想领略一下位于北极圈内、地处北冰洋巴伦支海沿岸的摩尔曼斯克、在临近神奇极夜时节的极地风光。</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上一次在冰岛观赏北极光还是在9年前,听说今冬去摩尔曼斯克观赏北极光挺火爆滴,这是促成我们此行的主要原因。当然,选择在旅游淡季性出行,“性价比”相对较高,加上当时人民币对卢布明显升值的加持,也是促成我们此行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第5天(11月26日)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离开圣彼得堡,搭乘飞机于下午17:55,飞往位于距圣彼得堡东北面约1300公里之遥的摩尔曼斯克州州府所在地~摩尔曼斯克市。</p><p class="ql-block">我们计划上午九点半~下午一点半期间,继续在市内游览观光,下午三点半左右赶到圣彼得堡普尔科沃第一(国内)机场。</p><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半左右,我们在酒店办理退房和寄放行李箱后,出发来到莫斯科火车站起义广场,从那里打车前往圣彼得堡标志建筑之一的斯莫尔尼修道院观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上午十点左右到达斯莫尔尼修道院。</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东部的涅瓦河畔。在彼得大帝时期,这片区域修建了一个沥青工厂~“斯莫尔尼工场”(“斯莫尔尼”在俄语里意为“沥青”),此后,这个区域便被称为“斯莫尔尼”。</p><p class="ql-block">1748年,沙皇伊丽莎白在这里建立了圣彼得堡第一座女子修道院,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修道院建筑带有静谧和优雅的宗教氛围,顶部装饰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洋葱头风格。</p><p class="ql-block">这座修道院是由一组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构成,包括一座中央大教堂和旁边四座小教堂。</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大帝即位后,因其重视教育,遂于1764年在这里成立了俄国第一所贵族女子学校,被视为俄国女性享受社会教育的开端。</p><p class="ql-block">修道院现在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部分学科院校如音乐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等院校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格外阴沉,似乎只适合在博物馆內参观。</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在上午十点半左右离开斯莫尔尼修道院,又打车前往冬宫广场,打算在那里进入位于旧参谋部大楼东翼楼內的国立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分馆~二十世纪法国艺术品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拍下在广场上四处游荡,做收费招揽游客合影留念生意的两个古装女模特。</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顺便再次拍一拍冬宫广场上高耸入云的亚历山大纪念柱和冬宫博物馆的参观入口/大门。</p> <p class="ql-block">倒霉!今天这个“二十世纪法国艺术品博物馆”又逢团体包场,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还好,此时此刻,冬宫广场上有一群时髦的年轻人正在录制现代舞表演,立刻吸引了我们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受到了这些生气勃勃的年轻人的感染,我们也走到冬宫广场的西头,以圣以撒大教堂金碧辉煌标志性的大圆顶为背景,利用广场上一片尚未完全干涸的雨水滩,自导自演拍倒影,玩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左右,我们从位于旧参谋部大楼东、西两翼楼之间的双层凯旋门穿过,离开冬宫广场走进涅瓦大街;再向西穿过亚历山大花园,前往位于海军部大楼西侧、我们昨晚曾观光过的十二月党人广场。</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著名的蜡像馆,驻足和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来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前天在兔子岛上未能看到的“兔子”,今天居然主动现身,过河来到涅瓦大街上发广告了。</p> <p class="ql-block">哇塞,这个邀请游客收费合影的古装男模长得好“高”好“帅”哟。</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见到了矗立在二十二月党人广场中央的青铜骑士~彼得大帝骑马铜像。</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即将离开圣彼得堡之际,理当与彼得大帝来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十二月党人广场,又来到圣以撒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又下雨了,我们在圣彼得堡的City Walk 也只好就此打住了。</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先去涅瓦大街找个地方吃了午饭,再返回酒店取回寄放的行李箱,然后打车去位于圣彼得堡南郊的普尔科沃第一(国内)机场。</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半左右,我们从酒店门口打车,行驶约20公里,到达圣彼得堡普尔科沃第一(国內)机场。</p><p class="ql-block">办完值机和托运行李箱后,下午四点左右便在候机厅坐下来候机。</p><p class="ql-block">在候机厅,用手机悄悄的拍一拍候机厅內有趣的旅客,可以解闷和排遣无聊。</p> <p class="ql-block">我们将从圣彼得堡,搭乘俄罗斯航空SU6345航班,于17:55起飞,预计飞行1小时45分钟,抵达摩尔曼斯克机场。</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市位于俄罗斯西北部西北角科拉半岛东北,地处北冰洋巴伦支海沿岸,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是摩尔曼斯克州的首府,是一座极具特色的北极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靠近挪威和芬兰的边界,距离挪威和芬兰边境分别约180公里和200公里;地处巴伦支海的科拉湾东岸,位于北极圈内,整座城市大约深入北极圈以北300公里,属极地城市;市区面积约为30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30.74万;是北冰洋沿岸、北极圈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摩尔曼斯克拥有北极圈内少有的不冻港,是俄罗斯在北冰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市是俄罗斯的“北大门”,其独特的极地风光和丰富的极地生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北极光、体验奇幻的极昼和极夜现象、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城最初始建于1763 年,当时,沙俄为了加强对北方海域的控制和发展海上贸易,在此建立了军事要塞,这标志着摩尔曼斯克城的开端 。它正式城建则于1916年。因当时属于沙皇罗曼罗夫王朝,所以这座城市原名叫“摩尔曼海岸的罗曼”,是沙皇时代建立的最后一座城市。</p><p class="ql-block">据说,摩尔曼斯克这个名字来源于挪威人,这个名称可能是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normar”借用的,意为摩尔曼海岸和科拉半岛;另一种说法是,它的名字可能来自当地萨米语中的“murman”,意味着地球的边缘。</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1916年建成通车的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的摩尔曼铁路被用来为俄国的盟国运送物资。当时,在火车站旁边建造了一个工人居住区;后来,这个居住区逐渐变成了一个城镇,叫做“摩尔曼罗曼诺夫”;之后,这个城镇被重新命名为“摩尔曼斯克”,并一直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我们飞抵位于市区西南面、距离市区约24公里的摩尔曼斯克机场。</p><p class="ql-block">晚上八点左右,我们走出机场,迎接我们的是鹅毛大雪,机场出口处的地面铺上了厚厚的积雪,而机场候机厅入口也几乎被大雪封门了。</p><p class="ql-block">看来这个地处大陆边缘、北纬66°34'以北、位于北极圈以内的城市,其极寒天气果然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我们老俩口在机场外面大雪中等了约一个小时,直到晚上九点左右,儿子儿媳终于在机场旁边,用英语+手机上的俄语翻译软件,艰难的办妥了租车手续,取到了我们在网上租好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晚上十点左右,我们终于驾车驶入摩尔曼斯克市内。</p><p class="ql-block">此时只有这家网红、号称“地球最北的麦当劳”快餐店还在营业。</p><p class="ql-block">其实麦当劳品牌早已退出了俄罗斯,这家原麦当劳店,现在已经变身俄罗斯本土品牌~“只有美味”了,但其店面的装修和服务及其提供的食品形式口味,统统换汤不换药,仍然继续沿用着原来的麦当劳店的经营模式。</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地处在北半球的极光带上,每年冬季都有机会看到极光,尤其是在每年的11月~次年2月期间。我们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季节到这里,就是想在这里观赏极光。</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没有选择住在舒适的市区,而是选择距离市区南部约70公里之外的一个名叫“拉普兰村”,位于森林中的极光小木屋下榻。</p><p class="ql-block">拉普兰村位于摩尔曼斯克市的南部的拉普兰自然保护区內,以其广袤的森林和北极景观而闻名,是当地的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拉普兰自然保护区地处摩尔曼斯克市以南的北极苔原地带,那里也是当地那些专门带游客观赏极光的所谓专业“极光猎人”,常常光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晚上十二点左右,我们才驾车到达拉普兰村,因为时间太晚,拉普兰村接待前台的工作人员已经下班。</p><p class="ql-block">好在大门门卫看了看我们手机里的订单,就发给我们钥匙,让我们自己开车入內,直接入住在网上已经订好的极光小木屋。</p><p class="ql-block">这幢位于拉普兰村森林中的二层小木屋一楼是衣帽间plus开放式客厅+厨房plus卫生间+双浴房(淋浴房+芬兰浴房);二楼上有3间卧室,可入住6人;虽然朴实无华,但暖气非常温暖,还可以自己动手用微波炉加热简餐,如牛奶、面包、鸡蛋和方便面之类。</p> <p class="ql-block">绚丽的北极光:北极圈内的极地地区冬季常有美丽的极光出现,这是由于地球磁场中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与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相互摩擦所释放出的光能。</p><p class="ql-block">儿子儿媳行前辛苦做攻略,选择下榻的这家拉普兰村极光小木屋观赏极光的口碑极佳,在这里,无需另外付费,跟随当地所谓的“极光猎人”四处去追寻极光,只需在小木屋外静静地守候,在凌晨时分就有很大的机率,观赏到美妙绝伦的北极光。</p><p class="ql-block">这里果然名不虚传,在凌晨一点左右,摩尔曼斯克就慷慨地给我们送上了珍贵的见面礼~北极光,而我们就悠然自得地呆在下榻的小木屋旁边,笑纳了这份珍贵的大礼。</p> <p class="ql-block">第6天(11月27日)游览捷里别尔卡</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前往有“世界尽头”之称、距摩尔曼斯克东北约130公里、地处北冰洋巴伦支海海岸边的捷里别尔卡小镇。</p><p class="ql-block">这个小镇是摩尔曼斯克最受欢迎的一个旅游景点,以其极光观测点和原始的渔村风情而闻名。</p><p class="ql-block">2014年,由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导演的电影《利维坦》、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和最佳外语片金球奖 ,作为这部电影拍摄取景地的捷里别尔卡小镇便声名鹊起。今天的天气预报为大部晴天,气温零下8~12度;日出和日落时间分别是上午11:46和下午1:21,“白天”的时长仅有一小时45分钟。</p> <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左右,我们来到拉普兰村的餐厅吃早餐。</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上午九点半左右,我们趁儿子儿媳去拉普兰村接待前台补办极光小木屋的入住手续之时,在日出前深/暗蓝色的天空下,在白雪皑皑如同林海雪原般的拉普兰村內拍照打卡,饶有兴趣的与两个木雕的“雪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地球南北两极的极地地区,由于地球的倾斜,在夏季会出现连续的白天(极昼);而在冬季则会出现连续的黑夜(极夜),这种现象使得极地地区的景象,在一天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p><p class="ql-block">地处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通常会在每年的12月2日~次年1月11日,进入木有日出的极夜期,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p><p class="ql-block">在极夜期前夕的今天,虽然日出时间是上午11:46 ,但实际上在上午九点左右天边就已经亮了,只不过当时的天空呈暗蓝色,而太阳还在地平线下晃悠,约两个半小时以后才会升上地平线,进入“白天”。</p><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左右,我们在“夜色”下,驾车驶离拉普兰村,一路向北结经摩尔曼斯克市区旁边,再转向东北,穿越冻土荒原,前往捷里别尔卡。</p><p class="ql-block">沿途人烟稀少,鲜见车辆和村落,不断变化的自然风光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力量,森林,苔原,冻土荒原,仿佛走到了世界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左右,受太阳光折射在地球大气层角度变化的影响,原本深/暗蓝色的天空,开始逐渐变成了惊艳的半粉色~全粉色~金粉色。</p><p class="ql-block">极地的旷野在阳光的“导演”下,不断演绎出五彩斑斓的惊艳场景。</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们才知道,其实极地的极夜并不是平常的黑夜,在极夜期的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即使太阳不再升起,因地平线下的阳光折射到大气层,也会出现如童话般的 pink blue hour ,每天大概会持续三个小时左右,在粉蓝色天空的加持下,极地的凛冽冷酷的白天,也会幻化成梦境般的冬日仙境。</p> <p class="ql-block">好不容易在路边看见一个村落,那里散发出来的人间烟火气息让我们倍感亲切,忍不住停车下来打卡。</p> <p class="ql-block">在极地旷野里,平时常见并不起眼的工业能源设施,在极地特有粉色的天空映衬下,仿佛成了一幅幅精美的“风光油画”,居然也能呈现出如此之美。</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三刻左右,太阳终于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阳光洒满旷野,此时此刻,天空呈现出令人惊叹的金粉色,大地宛如传说中的冬日仙境。</p><p class="ql-block">在北冰洋巴伦支海沿岸的旷野里,即使是一个矮矮的小石堆,也能被北纬69度地平线上的阳光,神奇地拉出长长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在2015年10月下旬,在靠近北极圈的冰岛,体验过约7天的环岛游。当时我们并未见到过如今天所见,有如此之惊艳极地风光。我想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冰岛地处在北极圈边缘上,属于“准极地”地区;而是当时在冰岛,我们木有遇到阳光普照大地的大晴天。</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万物生长靠太阳”,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极地风光,也得靠太阳!”</p> <p class="ql-block">停车来到在捷里别尔小镇附近的一个湖泊(怎么木有冻结?也许是由温暖海水渗入而形成的一个小峡湾)边,望着眼前宛如仙境般的湖光山色,我忍不住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今天是11月27日,5天之后摩尔曼斯克将会正式进入为期约40天的极夜期,届时每天太阳都会一直处于地平线之下,不再会有阳光灿烂的短暂日出了。</p><p class="ql-block">庆幸我们此行来得恰如其时!赶巧能在摩尔曼斯克极夜期的前夕光临此地,领略到在阳光加持下,如此之大美的极地风光。</p><p class="ql-block">猜想如果真的到了极夜期,那时完全木有洒在地平线上灿烂太阳光的加持,这里肯定不会再有如此美妙绝伦的极地之景了!</p><p class="ql-block">从上午九点半~十二点半,我们花了近三个小时,驾车在极地旷野里,细致入微的体验了“准极夜”,从天刚蒙蒙亮~日出~阳光普照大地,这一段或许是难得一见、极其惊艳的极地风光。</p> <p class="ql-block">捷里别尔卡小镇位于科拉半岛的北岸,巴伦支海沿岸,地理座标为北纬69.20°N,东经35.14°E,距离北极点2,310公里;常住人口不到三千人,分为老捷里和新捷里两个部分,相距不到五公里。</p><p class="ql-block">新捷里: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而著称,拥有多个购物商超和住宿选择,是一个相对便宜且便利的旅行目的地;这里还是观赏极光的绝佳地点,靠近原石沙滩和瀑布,吸引了许多自然爱好者。</p><p class="ql-block">老捷里:以其荒凉的海滩、废弃的船只和房屋而闻名,这里靠近巴伦支海,提供了更直接的海边游览;这里曾经是繁荣的渔业中心,但在20世纪后期,由于俄罗斯法律对当地沿海捕鱼的限制和新型港口的崛起,大型捕捞作业成为历史,因此留下了许多废弃的船只和房屋,形成了所谓的“船舶墓地”,同时也成为了电影《利维坦》的拍摄地。这里虽然荒凉,却充满了生命力,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孤独与肃杀之美。</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左右,我们驾车到达捷里别尔卡小镇。</p><p class="ql-block">先驾车“车游”了比较现代化的新捷里,这里不直接靠近海边,似乎也没啥特别引人注目景点,主要是游客来此旅游的住宿之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驾车驶入老捷里,急不可耐的先去“世界的尽头”~北冰洋边缘海~巴伦支海的海边上签到打卡。</p><p class="ql-block">巴伦支海大部分处于北纬 70°以北,由于其北大西洋暖流支流~北角暖流的巨量温暖海水深入该海区,气温并不很低。冬季北部气温约-25℃,而南部只-5℃;夏季北部气温为0℃,而南部可达10℃,是北冰洋中最暖的海。</p><p class="ql-block">虽然巴伦支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但其西南部却常年不结冰,成为北极圈内常年不封冰的海域。</p><p class="ql-block">因此,地处其西南部的摩尔曼斯克(科拉湾)和捷里别尔卡沿岸成为了北极圈内著名的不冻港,可终年通航。</p> <p class="ql-block">这里不愧号称“世界的尽头”,从静态的照片上看,浩瀚的深蓝色北冰洋巴伦支海似乎风平浪静,海边景色宜人,其实北冰洋的“冰”字,并非浪得虚名,巴伦支海风大浪高+寒风刺骨。特意拍了一个视频,以记录了“世界的尽头”海边的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半左右就到了日落时分,我们赶紧“逃离”巴伦支海海边,来到寒风稍逊一点的老捷里的旧渔港,感受这里别具一格的孤独与肃杀之美。</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左右,我们终于走进了位于老捷里旧渔港旁边大名鼎鼎的网红“最北餐厅”。</p><p class="ql-block">这家餐厅是此地最豪华的一个观景台式餐厅。餐厅內有硕大的落地窗,可在室内边喝咖啡/用餐边观景;餐厅室外也搭建有大凉台式的观景台,供不怕冷的游客享用。</p><p class="ql-block">我们老俩口怕冷就呆在餐厅里,而不畏寒风刺骨的儿子儿媳,则继续在餐厅外游玩,他们甚至还亲密接触了当地颇有名气的哈士奇雪橇犬。</p> <p class="ql-block">下午三点半点左右,我们老俩口先在餐厅吃了午饭(最简单的意大利炒面),理所当然的就将餐厅当成了我们在此观景的营地(儿子儿媳故意推后用餐)。</p><p class="ql-block">我们老俩口在餐厅里等待,儿子儿媳则在餐厅外打望,一旦有好景色,就立马通知我们出去观赏。</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捷里别尔卡冬季最具标志性和孤寂氛围感的地标~停泊在老捷里旧渔港边那艘废弃的渔船上的天空,随着日落,由阳光折射形成的天空中那一抹粉色逐渐褪去,被几乎是纯蓝色的天空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半左右,夜幕降临,暗蓝色的天空中惊现繁星点点,其景越发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捷里别尔卡是摩尔曼斯克纬度最高之地,即是其观赏到极光的概率最高之地。</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决定在这家餐厅吃晚饭,以便继续借网红最北餐厅这个“宝地”,在此“守株待兔”,耐心等待今晚大概率会出现的极光。</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左右,在我们热切的期盼中、比昨晚我们在拉普兰村所观赏到的,色彩更加缤纷/斑斓的极光终于如期而至,号称俄罗斯观赏极光圣地~捷里别尔卡最具震撼力的标志性极光美景(极光映照下的老捷里旧渔港+废弃的渔船)被我们尽收眼底和镜头中。</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大饱眼福,从拉普兰村~摩尔曼斯克市南郊~捷里别尔卡之行的一天时间里,几乎完整领略了北极极地地区冬季所有之大美(准极夜的粉/金色天空奇观+五彩缤纷/斑斓的极光)。</p><p class="ql-block">实话实说,今天所见比当年我们在冰岛环岛游时,对北极极地的风光体验,赶脚更加具有北极圈內北极风光的典型性、更加惊艳和出彩。</p><p class="ql-block">晚上十点左右,我们才心满意足的离开捷里别尔卡,凌晨一点左右,驾车回到我们位于摩尔曼斯克市以南、拉普兰村下榻的小木屋休息了。</p> <p class="ql-block">第7天(11月28日)游览摩尔曼斯克市区</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预报仍然是大部晴天,气温零下10~13度,最高温度也比昨天下降了2度。</p><p class="ql-block">上午九点半左右,我们离开拉普兰村,驾车驶往市区。</p> <p class="ql-block">途中,我们不时停车,在林海雪原里玩玩雪,在城郊的村落里,以“雪村”的道路为“T型台”,拍一拍“走秀照”,还是十分令人惬意滴。</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们驾车来到位于市区北部、科拉湾东岸山坡上的著名景点~阿廖沙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阿廖沙纪念碑:1974年为纪念抗德30周年纪念日而建,全名为“卫国战争苏联北极捍卫者纪念碑”。坐落于摩尔曼斯克市北部山丘绿角、海拔173米的山坡上,俯瞰着整个摩尔曼斯克市和科拉湾。</p><p class="ql-block">这座高达35.5米的巨型士兵雕像,是俄罗斯第二大雕像。它是为了纪念在卫国战争期间保卫苏联北极地区的战士们而建的。摩尔曼斯克在二战期间是战略要地,作为北方舰队的基地和盟军援助苏联的重要通道,经历了长时间的德军围攻。纪念碑象征着苏联红军在极地战场上的英勇与牺牲以及摩尔曼斯克人民的坚韧和不屈。</p><p class="ql-block">碑上刻有铭文:“北极的捍卫者”,以及北方舰队第14、19荣膺红旗勋章团和第7空军团等部队的名称,表达了人们对战争英雄的无限敬意和怀念。</p><p class="ql-block">这座巨大的雕像静静矗立于城市上空,周边有永远燃烧的永恒之火和战争遗址,是摩尔曼斯克重要的历史象征。</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于1985年被授予“英雄城市”称号。</p><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苏联北方舰队的主要基地,在抗击纳粹德国的战争中,摩尔曼斯克的军民顽强抵抗德军的进攻,保障了苏联北方海上交通线的安全,为苏联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基于此功绩被授予“英雄城市”这一崇高的荣誉 。</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阿廖沙纪念碑所在的小山丘上踏雪赏景,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从这里向南望去,可以眺望见摩尔曼斯克的独特城市地标~温度计烟囱。</p><p class="ql-block">温度计烟囱是位于摩尔曼斯克市列宁区友谊大道上的 “北极星” 工业旅游综合体的标志性建筑~“温度计烟囱”,这一独特景观已经成为摩尔曼斯克著名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午十二点左右,我们驾车向南行驶到市中心吃午饭。</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点半左右,我们驾车经过摩尔曼斯克火车站,来到市区第二个著名景点~停泊在摩尔曼斯克港口的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观光。</p> <p class="ql-block">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是前苏联在1957年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于1959年12月7日开始执行北冰洋地区的考察和救援活动,设计排水量为1.9万吨,长度134米,宽度27.6米,高度16.1米,速度可达33公里/小时,船上装备有1050个船舱,载员243人。</p><p class="ql-block">在服役的30年里,它共行驶了65.44万海里,其中破冰里程达56.06万海里,共引导过3741艘货船的运输。它主要执行北冰洋地区的考察和救援活动,为前苏联的北极科考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于1989年退役。</p><p class="ql-block">如今,它停泊在摩尔曼斯克港口,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示了它的历史及其在北极航道上的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气势恢宏的船身外观也是来到摩尔曼斯克港必须打卡的一道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船身的设计压力为每延米2100吨,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承受住当时北极地带已知的最大冰块的挤压。由于人们要求破冰船即使是在设备严重损坏的情况下依然要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因此从一开始就决定至少要使用两个反应堆,而后来为了提高破冰船的可靠性,最终安装了三个反应堆装置。</p> <p class="ql-block">顺便拍下位于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附近的摩尔曼斯克的城市地理座标:北纬68度58分,东经33度05分。</p> <p class="ql-block">下午两点左右,已经是日落时分了。我们驾车沿着铁道线一路南行,去看看位于市区西南部、北极圈内唯一终年不冻的最大港口~摩尔曼斯克港。</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温度计烟囱是用于显示当天气温的设施。这座烟囱式温度计不仅作为城市的地标之一,还实时地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当前的温度,使得这里成为了解当地天气的重要视觉元素。</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在城区最高的烟囱上设计温度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p><p class="ql-block">1.准确获取气温数据: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北,属于极地苔原气候,冬季漫长寒冷,气温极低且变化剧烈。在烟囱上设置温度计,由于烟囱通常较高且相对暴露,能减少地面热量、建筑物遮挡等因素对温度测量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测量当地的大气温度,为气象部门提供可靠的气温数据,用于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工作 。 </p><p class="ql-block">2.长期监测气候变化:通过长期记录烟囱上温度计的数据,可以分析出摩尔曼斯克地区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这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在极地地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3.保障居民生活:当地居民的生活与气温密切相关,比如取暖需求、出行安排等都要参考气温情况。准确的实时气温信息能帮助居民更好地应对寒冷天气,合理安排生活。 </p> <p class="ql-block">4.助力港口运营:摩尔曼斯克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港口全年不冻,但低温天气仍可能对港口作业产生影响,如海水结冰、设备故障等。实时掌握气温变化,港口管理部门可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保障船舶进出港、货物装卸等作业的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5.科普教育:带温度计的烟囱是一种直观的气象观测展示形式,对于当地学校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或者接待外来游客了解当地气候特点,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讲解作用,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象知识和原理 。 </p><p class="ql-block">6.城市特色标识:这种独特的设计逐渐成为摩尔曼斯克的一个特色景观和文化符号,有助于提升城市的辨识度和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我们停车近距离观赏在港口区域附近的摩尔曼斯克温度计烟囱。</p> <p class="ql-block">科拉湾:又名“巴伦支海南部峡湾”,位于科拉半岛北岸。峡湾长57公里,宽1~7公里。水深70米以上,峡湾的入口处深达200米~300米(最深处327米)。峡湾的东、酉两岸为陡峭岩岸。因受北大西洋暖流支流~北角暖流影响,除南部沿岸冬季结薄冰外,峡湾内大部终年不冻。半日型潮,最大潮差达4米。峡湾的南头有科拉河和图洛马河注入。是俄罗斯北方舰队主要驻地。峡湾內的沿岸由北向南建有重要的两个不冻港~北莫尔斯克港和摩尔曼斯克港。</p><p class="ql-block">北莫尔斯克是摩尔曼斯克州的一个港口城市,位于科拉半岛上,距离摩尔曼斯克东北25公里处。它是俄罗斯北方舰队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核潜艇基地。北莫尔斯克港是世界上唯一的核动力破冰船队的母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摩尔曼斯克港口地处科拉湾的东岸,北距湾口50公里,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最大的军港之一,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渔港和北方最大的商港,以及北冰洋考察站的前进基地和北方诸岛的后方基地。其终年不冻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港区狭长,南北长8.5公里,航道水深17.1~18.2米,可通行1.3万吨舰船。气温1月-6℃,7月13.4℃。年降水量376毫米。全年多阴天,完全晴天仅20天左右。1~4月为雾季,影响航行。港内潮流流速2节。附近水域盛产多种鱼类。</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港口海面就像“开了锅”一样“蒸汽腾腾”,这种海雾又叫“海茫”现象是因大西洋暖流让科拉湾內的海水温度达2~3度,偏暖海面蒸发的水汽,遇见零下10度以下的冷空气而凝结成雾。所以今天整个港区都笼罩在一片海雾/茫之中,虽然景色如梦似幻,但无法观赏其全貌。</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从港口出发,驾车沿着科拉湾东岸南行约10公里,去观赏由东向西横跨科拉湾、连接摩尔曼斯克市东部和西部著名的科拉湾大桥。</p><p class="ql-block">科拉湾大桥建成于2005年10月11日,向西通往摩尔曼斯克市的西区,并最终通往挪威和芬兰,是俄罗斯第9长大桥,也是北极圈内最长的一座桥梁,大桥全长2500米,其中跨水面的主跨长1611米。</p> <p class="ql-block">我们驾车驶过科拉湾大桥,然后沿着科拉湾西岸边,由南向北行驶,沿途停车隔着科拉湾,先后观赏了云开雾散后美轮美奂的摩尔曼斯克港港区、位于港区旁边高大而醒目的摩尔曼斯克温度计烟囱和屹立在山坡上雄伟的阿廖沙纪念碑。</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们才深切体会到网上说:“在极夜时节观景的最佳时段在夜里”,千真万确,并非妄言。</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左右,我们在难得一见的平流雾中,饶有兴趣的尝试创作性拍摄。</p><p class="ql-block">平流雾:是当暖湿空气平流到较冷的下垫面(如陆地、海面)上时,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气。</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点半左右,我们驾车从科拉湾大桥的西头驶上并驶过大桥,返回大桥的东头。</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从科拉大桥的东头出发,一路向南行驶,返回我们在拉普兰村下榻的小木屋休息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