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落于文家村南门前街的两院老宅,虽历经风雨、略显沧桑,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们不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家族记忆的凝结,是几代人生活、奋斗与情感的见证。我的曾祖父曾是这所宅院的主人,他在这里生活、经营家族事务,留下了无数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被口口相传,有的被岁月掩埋,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据祖父所述,东院东侧的一排房子是他亲手修建的,至于其他房屋的具体修建年代,早已无从考证。斑驳的砖瓦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雕梁画栋间依稀可见昔日的精致与繁华。这些细节,仿佛是一本无字的历史书,记录着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这所宅院的东院,对这两院房子有着深刻的记忆。它们紧邻而立,一西一东,风格迥异,却共同见证了家族的命运与历史的洪流。西院的房子尤为引人注目,是一座标准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布局严谨,气势恢宏。门房是大三间加一个过道门厅,中间是两对面的厦房,外墙高耸,房檐向内倾斜,显得古朴而庄重。上房则是一座极具建筑特色的全开放式大厅,中厅矗立着四根明柱,柱顶石裸露在外,彰显出传统建筑的匠心独运。屋顶采用了古建筑中常见的梁、檩、椽结构,辅以雕琢精美的木条镶套,既坚固耐用,又美观大方。大厅四周和四根明柱上曾悬挂着烫金字、镶金边的牌匾,庄严肃穆,富丽堂皇,仿佛明清时期的皇家古建筑一般。</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宅里家族的祠堂,是族人举行庆典、祭祖、议事等重要活动的场所。每逢年节,族人们齐聚一堂,祭拜祖先,祈求家族昌盛。祠堂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凝聚族人情感的纽带。然而,自解放后,祠堂便逐渐荒废,未得到应有的修缮与保护。1967年雨季,大厅的侧墙因年久失修而下陷,恰逢文革时期,破四旧之风盛行,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建筑连同其上的文物,在动荡中被彻底毁坏。祠堂被毁坏时,父亲曾私藏了几块牌匾,但随着红卫兵的疯狂抄家行动愈演愈烈,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他不得不忍痛将这些珍贵的牌匾处理掉。每当提起这段往事,父亲总是黯然神伤,仿佛那些牌匾的消失,也带走了家族的一部分灵魂。</p><p class="ql-block">东院则显得朴素许多,过去被称为“马房”,是普通民房的格局。据村里的长辈们讲述,曾祖父早逝后,家族事务由曾祖母掌管。民国末年,我的祖父和他的哥哥(家谱中的二爷爷)分别居住在东院和西院,曾祖母也随之搬进了东院。东院的生活虽然简朴,却充满了烟火气息。院子里有棵老桑树和几颗果树,树下是家人闲话家常的地方。夏日的傍晚,凉风习习,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村里的琐事与家族的未来。从曾祖父、曾祖母算起,这处宅院共居住了五代人,直到二十世纪后才陆续迁出。尽管家族成员逐渐离开,但这两院老宅依然屹立在村中,成为我们追忆往事的珍贵载体。</p><p class="ql-block">如今,每当我站在这两院老宅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先辈们的生活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住在这里的人们都陆续迁移到城市,搬进了楼房新居,但这两院房子依然在原址上岿然不动,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不仅是家族的象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乡愁。</p><p class="ql-block">这两院老宅,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那些为家族付出过努力与汗水的先辈们。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在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两院老宅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与情感,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它们是家族的根,是我们与过去连接的纽带,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起点。每当我们回望这片土地,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乡愁的味道,是家族的记忆,是历史的回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