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潮” 2025.2.8-2.10潮州游

老道

<h1><i></i></h1> 美味的诱惑,文化的吸引,景色之别致,历史之厚重都是让我赶往潮州的原因。<div> 刚过完年,便订好机票,于阴历十一飞了过来,经停广州白云机场,很赶的又登上了飞潮汕的航班。好在有好友在揭阳机场奉献爱心,很顺利的来到了潮州古城。<div>  潮州又称“凤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精美的古建筑群而著称,面积约3平方千米,格局完整,有着720多条走向讲究、纵横有序的街巷和大批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div><div> 潮州古城,历史悠久,有着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人文鼎盛,被誉为“南国古郡”“岭海名邦”“海滨邹鲁”。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韩江流域的商品集散地及海外贸易始发地。</div><div><br></div></div> 我们预定的民宿就是一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宅,房子的主人特意将古宅的房契复印后贴在明处。 放好行李,出来不远就到了牌坊街,再向前右转便是广济楼,过一马路,到了今天游玩的第一个目的地--广济桥,来观看“过河拆桥”。 “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这句话表达了广济桥在潮州的重要地位 广济桥最初在宋代淳熙元年(1174年)因韩江突发大洪水,导致中间的浮梁被毁。由于洪水频发,修复后的浮梁屡次被毁,古人便不再重建,形成了“断桥”的格局。‌<br> 广济桥采用浮梁结合的结构,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成。中间的浮桥由18艘木船连接而成,长约97米。这种设计使得桥梁在白天可以连接供行人通行,晚上则断开以方便船只通过。‌<br> “过河拆桥”就在广济桥得以验证。 通常在下午17:30之后会断开浮桥禁止行人通行,同时拆浮桥让船只通过。 潮州广济桥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也是潮州的著名历史地标。 黄昏下的广济桥,余晖洒落,美得像一幅动人的画卷 下水们城楼,在落日的余晖下,展现了不同的风韵。 典型的当地建筑也在变换着彩妆 一份鲜美的海鲜粥,不及完全的回味,已到了广济桥灯光秀的时刻~ 以笔架山麓为背景,以韩江为舞台,以广济桥为主体,灯光随着音符的跳跃,时而如波光粼粼的水面,温柔地拂过古桥的每一寸石砌;时而又如烈火烹油,激昂地映照着天空,点燃了夜的热情。在这场光影交织的盛宴中,广济桥仿佛被赋予了新生。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石栏杆,那些千姿百态的楼宇亭榭,在灯光的描绘下,它们不再是沉默的旁观者,而是化身为故事的讲述者,用它们独有的方式,向世人娓娓道来古城潮州的传奇与浪漫。 时间虽短,回味悠长~ 广济门城楼似一位忠实的品味者,随着舒缓或激昂的节奏,变换着表情~ 回到住地,老宅的门面也在夜晚及灯光的映衬下换了妆容。 主人好客,细数老宅及潮州老城的历史今天~ 一壶香茗,穿越浮想~ 二月九日,好天气。特色小吃饱腹后,兴致勃勃的来到开元寺。 游人很多,寺内有的地方在维护。 红墙上不同的衬影,仿佛在讲述着开元寺故事~ 位于潮州中心的开元寺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前身为荔峰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俗称开元寺沿用至今。 以木石结构为主,具有唐宋宫殿式庄严肃穆的风格。主要殿阁包括照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等,形成四合院式古建筑群 开元寺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途径牌坊街 己略黄公祠带给我的是震惊! 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三年,采用二进院设计,中间为天井,两侧有廊轩,后厅设有抱厦,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的中槽屋架是“三五木瓜十八块坯”的典型结构 祠堂的装饰工艺极为精美,包括木雕、石雕、金漆画和嵌瓷等。梁枋两端饰有龙、凤、狮等祥瑞动物,而“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和民间故事则是木雕创作的主要题材。此外,还有体现地方风光的“韩江丽景”等雕刻。 己略黄公祠以其精美绝伦的潮汕木雕装饰艺术著称,体现了清末潮汕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其木雕工艺运用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多种手法,技艺精湛,被誉为“潮州木雕第一绝”。 楼为凹斗形,门额正面刻有“己略黄公祠”,背面镌刻“孝思维则”。门楼屋架装有《封神演义》人物故事连环画幅的石雕饰品,人物造型结构严谨、表情生动 潮州古城内古迹众多,无意中遇到这处唐伯元故居,便信步走入参观,也新认识了一位明代的大儒。 唐伯元也是一位理学大家,明朝大儒,所以被冠以了“理学”的头衔。 府楼是明清时期潮州府衙的正门,名曰镇海楼,取"镇三阳而安南海"之意。据说这座府楼是明洪武二年建造,“一府镇八郡” 南园是以展示陈伟南先生爱国爱乡为主题,激励潮人文化精神的展示交流场所。 儒学宫俗称红学、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景炎三年(1278),后毁于火。 殿中供孔子及其弟子塑像。宫内现存大成殿、泮池、棂星门、照壁等建筑,只占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大成殿保留着明代的宫殿式建筑风格,抬梁式屋架由43支大柱支撑,殿周有石栏杆围护。 李厝祠,又李氏宗祠,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 不经意的一瞥 驸马府占地面积不大,只有二千多平方米,兴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它是陈尧佐的学生、潮州前七贤之一许申的曾孙许珏建的府第。因许珏娶了宋英宗的曾孙女德安郡为妻,故民间称其为驸马府。 方正规矩的布局,,出檐平缓且呈弧形弯曲的屋顶,起翅的翼角,二层的蝴蝶瓦,刻着古朴莲纹图案的木门簪,高高的门槛,紧密的窗棂,竹编的灰墙以及雕饰简单的梁柱等等。 有人把西湖的简史概括为: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在潮七个多月期间,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韩文公祠是一座肃穆端庄的祠宇,正殿中央塑韩愈像,两旁塑侍从张千、李万。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高处伫立,可望韩江及潮州古城全景,广济桥更是历历在目。 韩文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在祠址的选择和整个建筑布局上,尤为成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购票、排队、亲身体验广济桥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中国四大名桥之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浮梁结合结构,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广济桥全长518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石梁宽5米。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 。 广济桥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维修,2003年的维修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韩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过境时常常漫过桥面,独立通透的桥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台风,广济桥所处江面开阔,风力很大,独立通透的桥亭通风透气,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石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 。 桥上原有两只鉎牛,据说有镇水辟邪之功用,但如今游人却只能见其一,道光廿二年(1842),韩江发大水,东墩鉎牛被洪水冲入江中,于是便有了“两只铁牛一只溜”之民谣。 牌坊街是古城避不开的通道,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味的骑楼互为映衬。 早餐后来到青龙古庙,青龙古庙又称安济王庙,潮州人称“大老爷宫”。修建于北宋时期。 庙中(正厅)主祀安济圣王 大夫人 二夫人,(正厅)两旁祀舍人爷 福德老爷 花公花妈,仙师殿祀三仙师公 挽娘娘 神厅前有石狮一对和石柱4根,柱顶梁头皆雕花刻鸟,迎堤处有围墙环绕,沿江墙外塑有一开口鲤鱼。庙中各处流水皆归鱼口流入韩江。鱼口下十米的沙滩中有称为“凤奎(胃)”的沙井,枯水期和大旱时井中江水不浅而供境内居民挑去饮用,甚为神奇。 青龙庙会文化踩街为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是本地区一重大活动。抬大老爷、抢大老爷在不同的地区都是热火朝天、济济一堂,听说外出打工人春节可以不回来,这项活动都要力争参与。 回古城,讨巧行于古城墙之上~ 穿梭于牌坊街,被历史的氛围感紧紧包围着~ 两日的潮州体验,让我很留恋: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独特,美食的诱惑,人文的传承都在时时的刺激着不同感官的现实感受;南洋、骑楼、牌坊、大老爷、瓷器、单丛茶、鱼生、侨乡等等,太多的词语在头脑中萦绕,挥之不去,这也许是再来潮州的缘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