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带兵人的“四个不能说”,作者:毕可弟

鲁霞客充能桩

<p class="ql-block">今日清晨,收到一位我由衷敬重首长的信息分享,其中有他16年前任师政委时的带兵心得——“四个不能说”:“现在兵难带”、“身边没人才”、“太忙没空学”、“这事我不行”。“四个不能说”,毫无疑问是一种富有哲理和方法论的管理智慧。然而,一些带兵人却把这四句话挂在嘴边,这些看似不经意间说出的平常言语,实则如同一颗颗隐藏在部队发展道路上的暗雷,蕴含着诸多消极思想,阻碍着官兵的全面发展。拿破仑曾说:“一支军队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将领。”因此,带兵人需要摒弃不当言论,树立积极理念,努力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队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不能说“现在兵难带”</b></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时代的士兵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和价值观念。不能仅仅因为在带兵过程中遭遇了一时的困难与挫折,就开始抱怨连连,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士兵的难管理。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悟到,没有建设不好的连队,也没有带不好的兵,关键的症结所在是干部和骨干是否真正用心投入到带兵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走进士兵。通过日常的谈心谈话,不仅要聊工作训练,更要关心他们的家庭状况、兴趣爱好、人生理想等,从细微之处入手,走进士兵的内心世界。同时,观察士兵在训练、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p><p class="ql-block">其次要欣赏官兵。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有的士兵可能在体能训练上表现出色,有的士兵或许在文化学习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带兵人要以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发现这些优点,并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军事技能竞赛、文化知识讲座等,为士兵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的优点得以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再次要关爱官兵。以关心关爱为基石,科学方法为引导。在生活上,关心士兵的衣食住行,当士兵生病或者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训练中,根据士兵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避免过度训练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应铭记《孙子兵法》所言:“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p><p class="ql-block">小结:“现在兵难带”,折射出机械化带兵思维与新质战斗力生成规律的结构性矛盾。新时代官兵成长于信息爆炸环境,具备强主体意识、高知识储备、宽国际视野的特点。带兵人要建立“三个转变”思维:从管控型向赋能型、从经验型向数据型、从命令型向对话型转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不能说“身边没人才”</b></p><p class="ql-block"> “身边没人才”,这是带兵人常陷入的又一个认知误区。古人云:“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事实上,人才就在我们身边,高手就在民间,小兵能干大事,每个人都具备成为人才的潜力,关键在于带兵人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带兵人要破除这一错误观念,需要运用正确的识才方法。</p><p class="ql-block"> 一个是,善于多维观察。不能仅凭一次考核成绩或者一件事情的表现就对士兵妄下定论,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包括士兵在日常训练中的态度、团队协作中的表现、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等。带兵人应掌握“三镜工作法”:用显微镜观察战士情绪波动,用望远镜规划成长路径,用多棱镜折射多元才能。 </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是,善于提供平台。根据士兵的不同特长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搭建相应的发展平台。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士兵,可以推荐他们参加军事技能特训队,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提升军事技能水平,为参加各类军事竞赛做准备;对于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士兵,鼓励他们参与创新战法研究小组,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部队的战术创新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再一个是,善于包容不足。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对士兵求全责备。每个士兵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带兵人要善于看到士兵的优点,包容他们的不足,给予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时间与空间。“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带兵人应建立“人才雷达系统”:通过专业能力矩阵图定位特长,借助兴趣光谱分析挖掘潜能,运用成长轨迹模拟预判发展。</p><p class="ql-block">小结:“身边没人才”,暴露管理者的识人惰性。某部通过“军事元宇宙”系统构建官兵能力数字画像,挖掘出32名具备编程特长的导弹操作手,将其编入智能火控系统研发组。带兵人需掌握“三维识才法”:在演训一线看应变能力(占40%)、在文体活动察创新思维(占30%)、在日常生活观品德修养(占30%)。</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不能说“太忙没空学”</b></p><p class="ql-block"> “太忙没空学”,这种将工作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带兵人还秉持着这种错误的观念,将工作和学习视为相互矛盾的对立面,那么必然会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逐渐落后,无法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带兵人要打破这种错误认知,需要掌握科学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合理规划时间。制定详细的每日、每周、每月学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到具体的时间段。例如,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利用这段时间阅读军事理论书籍;晚上睡觉前,回顾当天的工作和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同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如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可以通过手机学习软件收听军事讲座、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在排队打饭的间隙,可以浏览军事新闻资讯,了解最新的军事动态。带兵人应善用“时间折叠术”:早操前10分钟开展“战例晨读”,装备保养时穿插“原理讲解”,夜训后组织“反思沙龙”。</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工作。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检验学习成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学习进步,在带兵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带领士兵更好地完成各项艰巨任务。</p><p class="ql-block">小结:“太忙没空学”,反映出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可借鉴“模块化充电”模式:一是早交班前15分钟学习最新作战条令;二是训练间隙开展“军事脱口秀”研讨;三是晚点名后组织“强军夜读”分享。某部推出的“微课矩阵”,将合成作战理论拆解为若干个知识节点,利用训练转换期完成体系化学习,使军官参谋业务考核优良率大大提升。</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不能说“这事我不行”</b></p><p class="ql-block"> “这事我不行”,这是一种典型的缺乏自信的表现。李白曾豪迈地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带兵人作为部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必须要有“神州行,我能行”的自信与担当。带兵人要克服这种不自信的心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p><p class="ql-block">一是自我激励,强化自信。应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可以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我可以”“我有能力完成任务”。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回忆自己曾经成功完成的类似任务,增强自信心。带兵人应采用“GROW模型”(目标设定-现状分析-方案选择-行动承诺)培养官兵自信,要像苏格拉底般引导,如墨子般示范,若韩非子般严明,这也正契合了《尉缭子》的治军智慧:“夫将者,心也;兵者,体也。”</p><p class="ql-block">二是勇于尝试,积极行动。想全是问题,干就有办法。当接到一项看似艰巨的任务时,不要首先想到退缩,而是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逐步完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p><p class="ql-block">三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增强自信心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足够的能力,才能在面对各种任务时充满底气地说“我能行”。在士兵面前,带兵人的自信就像一面旗帜,能够传递强大的力量,激励士兵们勇往直前。当遇到棘手任务时,带兵人要挺身而出,以坚定的信念和实际行动告诉士兵: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p><p class="ql-block">小结:“这事我不行”,违背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应建立“三阶能力跃升”机制:容错试炼期:设置10%的“创新风险额度”,允许指挥员在模拟系统中试错;结对攻坚期:组建“将校+尉官+士官”的课题攻关小组;成果转化期:每季度举办“金点子”博览会。</p><p class="ql-block">总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新时代的带兵人应转化为责任担当。破解“四个不能说”的本质,是破除思维枷锁、重构认知框架、激活群体智慧的治本工程。要知道,带兵人的语言体系既是思维方式的投射,更是战斗力生成的密码。这“四个不能说”的深层破解之道,在于构建“点燃、激活、圆梦、感动”与“赋能-激活-迭代-突破”的新型带兵闭环。当“现在的兵真棒”、“人才就在身边”、“学习就是打仗”、“让我试试看”成为军营新话风,当带兵人真正领悟“带兵即带心,练兵先炼魂”的真谛,强军兴军的伟业必将获得永不枯竭的人才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