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燕家族中的巾帼英雄(一)

lydia皖晴的秋天

学生时代的陈慧仁 <h1><p><b>初识燕燕,是在一个红二代的聚会上。她文静儒雅的气质,在那些言谈和举止大大咧咧,甚至是颐指气使的个别后代中犹如山涧的一株幽兰。我感到她不像是我们这些军人出身的后代,其实要从父系算,她是革命后代中的第三代,而要从母系算是第四代了。对她革命家族中的一些成员,直到我们成为朋友后,才有所了解。</b></p><b> 奶奶陈慧仁</b> </h1> 陈慧仁(后排左二)早年的家庭合照 <h1><b>燕燕的奶奶陈慧仁,是民国时期的第一批女大学生,她在青年时期受到进步思潮的影响,与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邓中夏烈士和黄日葵烈士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们都很喜欢陈慧仁,但是谁也没有勇气向心爱的姑娘表述内心的爱恋。陈慧仁后来嫁给了五四运动的十大学生领袖之一的王德熙。</b></h1> 燕燕的爷爷王德熙(后排左一)欢送刘清扬赴法合影 当年邓中夏烈士(左)和黄日葵烈士生前送给陈慧仁的合照 <h1><b>陈慧仁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小儿子因疾病过早地夭折了。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1936年,陈慧仁在重庆做革命宣传工作,国民党特务抓不到她,就把她年仅12岁的二儿子骗到江边捆起来,身上压了一块大石头沉到了江里,他就这样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了。<br></b><b>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身处后方重庆的陈慧仁毅然于1938年的1月,亲自将她最后一个儿子,年仅16岁的大儿子,也就是燕燕的父亲送上战场。之后,她在成都和重庆以开书店或教书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小说《红岩》里描写的那个著名的革命烈士车耀先,被捕的前3天还在她的家里吃过饭。</b></h1> 车耀先烈士遗像(图片来自网络) <h1><b> 临近解放的那一年,陈慧仁大病了一场,当时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她与直接联系人失联了。全国解放后,陈慧仁却没有找组织恢复关系。那时很多当时与她同在四川做党的地下工作的战友们,有不少人已是高级领导干部,她要恢复组织关系是很容易的,以她1938年入党及参加革命的资历,名、利、社会地位都能解决。可她对不理解她的家人们说:“恢复组织关系无非就是去向组织要钱、要好处。我年龄大了,身体也很不好,已经不能为国家做多少事了。你们有工作能养活我,我为什么还要去找组织的麻烦?我又不是没见过大钱。”</b></h1> 卢作孚和他的航运公司(图片来自网络) <h1><b>说到“大钱”,四川的实业家卢作孚当年组建四川航运公司时资金短缺,陈慧仁豪爽地给了他2万大洋。后来生意成功了,卢作孚就以2万大洋的钱换成股份给了陈慧仁。解放后的1956年公私合营,她把这些股份全部上交了国家。而她自己永远是一身灰蓝布旧式服装,内衣裤都是补丁摞补丁。除了那份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之外,人们已经完全无法把眼前这位异常简朴的老人与老照片上那个当年新派的民国女大学生联系在一起了。</b></h1> 晚年的陈慧仁 <h1><b>直至陈慧仁去世,家人们从来没有听到她对建国后没去恢复组织关系的事讲过“后悔”二字。她不屑于那些浮名浮利,她的那种境界,那份在困境中仍能坚守的淡泊,不是凡夫俗子们所能比拟的。她以一个普通群众的身份,默默地长眠在某个“人民公墓”里。那一代的革命志士,知识分子,为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完全不为自己打算。在当今物欲横流,滋滋逐利的社会环境中,会让人觉得她实在是“迂”、“傻”;但那一方灵魂的净土一定会长存天地间!</b><br></h1> (本文根据王燕燕提供的文字和图片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