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逝亲人传记

文 峰

<p class="ql-block"> 曾祖父</p><p class="ql-block">“宅里”家族是文姓宗族中颇具声望的大家族之一。在清末时期,“宅里”家族人丁兴旺,共有十九位叔伯兄弟,家族规模庞大,关系错综复杂。我们的曾祖父在家族中排行老大,因其德高望重、处事公正,被推举为主事,负责管理“宅里”家族的日常事务。他不仅是家族的核心人物,更是族人心中的精神支柱,带领家族在动荡的年代中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出生于今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一生扎根于这片土地,辛勤耕耘,为家族的繁荣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去世后,安葬于今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祖坟,与先祖们长眠于此,守护着家族的根基与荣耀。</p><p class="ql-block">他养育了五子一女,但其中的长子、三爷子和四子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可考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是家族从兴盛到传承的缩影。他以智慧和担当撑起了家族的脊梁,用勤劳和坚韧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不仅是“宅里”家族的珍贵记忆,更是文姓宗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每当后人提及曾祖父,无不心怀敬意,他的精神与风范,依然激励着家族子孙砥砺前行,续写家族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祖母</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的一生,是一部充满坚韧与智慧的家族史诗。她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张家村,这片黄土地赋予了她勤劳朴实的品格。她的生命轨迹虽然平凡,却因她的坚韧与智慧而熠熠生辉。她不仅是家族的核心,更是后人心中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但她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面对生活的挑战。1956年,她辞世后,安葬于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的祖坟,与曾祖父长眠于此。这片土地不仅是她生命的终点,更是她一生守护的家族根基与荣耀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据祖父回忆,曾祖父去世时,他年仅四岁。家族的顶梁柱骤然倒塌,生活的重担瞬间压在了曾祖母的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族的重担。她不仅要管理族中事务,还要悉心料理家务、抚养儿女。在她的努力下,家族逐渐从困境中走出,成为本地最具影响力的大家族之一。她的坚韧与智慧,不仅让家族得以延续,更让家族在风雨中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的为人处世和治家之道,常被后人比作电视剧《大宅门》中的白文氏。虽然家族的家业无法与剧中的豪门相比,但曾祖母的人格魅力和行事风格却与白文氏如出一辙。她处事果断,明辨是非,既有威严又不失慈爱。她善于调和家族内部的矛盾,维护家族的团结与和谐。她深知,家族的兴旺不仅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依赖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与信任。</p><p class="ql-block">曾祖母还特别注重对后代的教育。她教导子孙勤俭持家、诚实守信,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家族的每一代人。她的品格与风范,至今仍深深镌刻在后人的心中,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的一生,是平凡中见伟大的典范。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族的重担,用智慧和坚韧书写了一段传奇。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她的坚韧、智慧、慈爱与威严,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曾祖母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族的前行之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她的生命虽然已经结束,但她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与指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 父</p><p class="ql-block">祖父的一生,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记录着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他出生于农历一九零六年五月十一日,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然而,祖父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坚韧。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凭借在私塾中打下的扎实学识,早早地踏上了经商之路,展现出非凡的商业头脑与胆识。</p><p class="ql-block">祖父的商业生涯始于旬邑县,随后逐渐扩展至甘肃西峰等地。他不仅经营传统的粮食、布匹等商品,还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变化,涉足药材、食品、烟叶等行业。凭借诚信经营和精明的策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逐渐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这些财富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声望,也为家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他购置了一些田产,补充修建了宅院的房子,日子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然而,祖父并未因财富而骄傲自满。他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谦逊有礼。他深知财富来之不易,因此常常教导子孙要珍惜每一分钱,不可铺张浪费。他的正直与慷慨也在乡邻中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祖父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加入公私合。他深知时代的巨变不可逆转,唯有顺应潮流才能为家族谋得更好的未来。随后,他进入国营旬邑县食品加工厂工作,从一名商人转变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尽管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依然保持着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深受同事和领导的敬重。</p><p class="ql-block">在工厂工作的岁月里,祖父不仅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常常主动帮助年轻工人,传授他们技术和经验。他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成为工厂里的一面旗帜。1973年,祖父自愿申请退休,结束了他那忙碌而充实的工作生涯。</p><p class="ql-block">祖父一生最重视的,莫过于家族的和睦与子孙的成长。他常常以“十二男子脱父子”这句古训来教导后人,强调家族成员之间要团结互助,不可因私利而损害家族的整体利益。他以身作则,对待每一位家族成员都公平公正,从不偏袒。每逢家族聚会,他都会讲述家族的历史,让子孙们铭记先祖的奋斗与荣光。</p><p class="ql-block">祖父的晚年生活平静而充实。他常常回忆往昔的岁月。他的故事不仅成为家族的记忆,也成为乡里的一段佳话。一九七五年8 八月,祖父安详离世,享年六十九岁。他的离世让家族和乡邻深感痛惜,但他的精神与品格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祖父的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真谛,他的勤劳、节俭、正直与慷慨,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他的故事,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后人前行的动力。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祖父的教诲,想起他那坚韧不拔的精神,从而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如今,祖父安息于本村公墓,与先祖们共同守护着这片滋养了无数代人的土地。他的精神,如同这片土地一样,永远滋养着家族的根脉,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祖 母</p><p class="ql-block">祖母一九零九年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出身于本地唐姓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聪颖善良,温婉贤淑。她于农历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辞世,享年六十三岁,安葬于本村公墓,与爷爷长眠于故土,守护着家族的根脉。</p><p class="ql-block">祖母一生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她不仅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在家庭中起到了重要的“传帮带”作用。在上有婆婆、下有儿媳的大家庭中,她以智慧和耐心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她尊敬长辈,悉心照料婆婆的生活起居;同时,她也关爱晚辈,耐心教导儿媳持家之道,帮助她们融入家族生活。她的宽容与慈爱,使得全家上下和睦相处,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祖母为人善良宽厚,待人接物总是以和为贵。她不仅对家人关怀备至,与邻里之间也相处融洽。她的善举和美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乡里公认的贤妻良母典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 父</p><p class="ql-block">父亲 1934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古老村落。这里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家族世代扎根于此,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文化与乡土情结。2009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父亲走完了他76年的人生旅程,最终安息于故土文家村公墓,与祖先长眠于同一片土地,完成了对家族与乡土的最终回归。</p><p class="ql-block">父亲自幼聪颖过人,深受家族文化的熏陶。他接受了四年的私塾教育,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段教育不仅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塑造了他谦逊、坚韧的性格。青年时期,他追随父辈的足迹,走出乡村,涉足商海,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商界中崭露头角。他善于学习,精于经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与人脉资源。然而,尽管在外闯荡多年,他始终心系故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父亲怀揣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感,毅然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回归故里。此时正值中国农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他积极参与其中,先后担任大队会计、出纳及农村信用社信贷员等职务。他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公正无私的处事原则,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尊敬与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财务管理井井有条,集体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他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还热心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贴心人”。他的贡献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彰,成为当地乡村治理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父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乡村管理者,更是一位家族文化的传承者。他深知家族历史的重要性,常常向子女娓娓道来家族的故事,尤其是曾祖母管理家族事务的智慧与风格。他讲述曾祖母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维系家族的繁荣与和谐;如何在动荡的年代中守护家族的尊严与荣耀。这些珍贵的家族记忆,如同种子一般,在子女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追溯家族根源的重要线索。父亲对家族历史的重视,使得家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他对电视剧《大宅门》情有独钟,认为其中的故事与家族历史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剧中的白文氏与他祖母的管理风格如出一辙,展现了女性在家族中的智慧与坚韧。这种共鸣让他对这部剧集百看不厌,也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家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他常常与家人一起观看《大宅门》,并借此机会讲述家族的故事,教导子女如何坚守责任、传承家风。</p><p class="ql-block">父亲的一生,是对家族忠诚与奉献的生动写照。他不仅在事业上兢兢业业,更在家庭中以身作则,成为子女心中的楷模。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家族成员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他们继承和发扬家族的光荣传统。在他的影响下,家族成员学会了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家族的尊严与荣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价值。</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离世,让家族失去了一位重要的精神支柱,但他的教诲与爱将永远指引着后人。他的一生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史。他的精神将继续在家族中发扬光大,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精神财富。父亲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家族的历史中,成为后人敬仰与追思的对象。他的故事,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继续书写家族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慈 母</p><p class="ql-block">母亲生于一九三六年腊月二十六,二零零五年农历五月十一不幸离世,享年七十岁。她虽未曾踏入学堂,却以她的言行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她尊老爱幼,相夫教子,以一己之力操持着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其间的辛劳与付出,非言语所能尽述。她先后侍奉曾祖母、祖父和祖母,以无比的耐心和细心,展现了尊敬祖宗、孝敬公婆的崇高美德。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操持下,家中的三个姑姑得以风光出嫁,每一场婚礼都充满了温馨与喜悦,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p><p class="ql-block">母亲生养了我们姊妹六人,我们在她的怀抱中健康成长,她的言传身教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在她的感召和教育下,我们各自立业,成家后也有了儿孙,延续着家族的香火。母亲的美德,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也感染着周围的人。她的善良、勤劳和智慧,在当地十里八村都传为佳话,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我们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自豪,她的形象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的生命虽平凡,却因她的美德而显得格外伟大。母亲的故事,是我们家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骄傲。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母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她的爱和教诲将伴随我们一生。</p><p class="ql-block">母亲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她的辛勤与智慧。她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叮咛,都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她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她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与奉献,什么是坚韧与不屈。母亲的美德,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不会迷失。</p><p class="ql-block">母亲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她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的故事,将永远被我们传颂,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她对我们的爱,如同大地般深厚,如同天空般广阔,我们将永远铭记在心,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 兄</p><p class="ql-block">兄文万义,又名文晓锋,于农历一九五五年五月初七出生在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充满了奋斗与奉献的光芒。然而,天不假年,他在农历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因病离世,年仅五十岁,葬于陕西省旬邑县太村镇文家村公墓,长眠于他深爱的故土。</p><p class="ql-block">哥哥自幼聪颖好学,品学兼优,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屡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他的勤奋与天赋不仅为他赢得了师长的赞誉,也为他日后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中毕业后,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乡的热爱,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民办教师,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三年后,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哥哥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进入旬邑县中学任教,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不仅传授知识,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赢得了学生和同事的尊敬与爱戴。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失亲切,深受学生喜爱。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他们的品德培养,常常以身作则,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正当他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时,哥哥被选调为旬邑县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尽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依然保持着勤奋敬业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p><p class="ql-block">哥哥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生活中他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是全家人的榜样。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他都给予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他常常教导弟妹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尽心尽力。在他的影响下,家中的弟妹们都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p><p class="ql-block">长期的辛勤工作使哥哥积劳成疾,最终在五十岁时不幸离世,令人痛惜不已。他的离世给家人和同事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但他的精神和对家乡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如今,家人们以今天的成功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愿他在另一个世界安息。</p><p class="ql-block">哥哥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奋斗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对家乡、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