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海之蓝//74407345</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早上,我们从酒店出发,天上飘落下星点雪花,天气阴沉沉的,作为来自南方温州地区的人来说,零下五、六度气温巳够寒冷。可在北京气候干燥,我们还可以承受、耐寒,到了颐和园北宫门口,将近十点多左右,这时随处可见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我们随着人流直奔向颐和园北宫门排队入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北宫门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圆的正门,坐南朝北,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北侧门为正门,称“北宫门”。</p><p class="ql-block">1860年清漪园遭英法联军焚烧,后重建,更名为“颐和园”,并将东宫门改为正门,而北宫门则成了颐和园的北门,其名气也就远不如东宫门了。北宫门前面的街道为“青龙桥东街”,路口为“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 其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仿照杭州西湖的景致,融合江南园林的精妙设计,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园中分布着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二十余处,古建筑三千余间,古树名木一千六百余株。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和皇家气派的宫苑建筑的完美结合。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苏州河</b></p> <p class="ql-block">从北宫门入园,经过一座石桥,桥下是苏州河,两旁古香古色店铺林立的街道称苏州街。苏州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在后湖两岸所建,专供帝后逛市游览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等各式店铺。1860年,后湖岸边数十家店铺被英法联军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两侧苏州街</b></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苏州街用围挡隔离,初春的河面还结着厚厚的冰层,游客在青石板路上漫步,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店铺之间,却是人去店空,徒留怅然。</p> <p class="ql-block">穿过了苏州河,经过 “慈福” 牌坊,慈福牌楼坐北朝南、黄色琉璃瓦顶,位于松堂入口处,始建于乾隆年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慈福牌坊</b></p> <p class="ql-block">松堂是一座古松参天的大庭院,清漪园时,松堂的北、东、南三面各有1座牌楼,如今只剩下慈福牌楼依然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大部洲</b></p> <p class="ql-block">开始从后山登万寿山。万寿山是颐和园的至高点,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向南穿过慈福牌楼,映入眼帘的是四大部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石阶往上走,来到万寿山后山庞大的汉藏佛教建筑群--四大部洲,它占地2万平方米,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p> <p class="ql-block">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这组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在原地上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p> <p class="ql-block">1980年,修缮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201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恢复了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组汉藏建筑群坐落于颐和园的后山中部,占地广阔,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p> <p class="ql-block">涵盖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以及象征四智的四座喇嘛塔;矗立着的四座加盖的建筑,分别代表着四大部洲;而周围的八座未加盖建筑,则象征着八小部洲。</p> <p class="ql-block">从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的建筑群左侧爬坡上山,然后落坡下山,山脚下就是颐和园建筑群分布区域,颐和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年间重建后,改名为仁寿殿,取自《论语》中的“仁者寿”,寓意施仁政者长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仁寿殿</b></p> <p class="ql-block">殿前月台宽大,陈列铜鼎炉四只,铜龙、铜凤、铜缸各一对。</p><p class="ql-block">鼎式铜香炉四尊,一字排开,为乾隆年间铸造,燃香之用。</p> <p class="ql-block">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接见大臣与外国使节的地方,也是游览园区的起始点。仁寿殿据说是慈禧办公的场所,也是慈禧太后晚年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乐寿堂</b></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最初是乾隆帝为庆祝母亲孝圣宪皇太后60大寿而建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乐寿堂得以重建,并改为单层建筑,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养云轩</b></p> <p class="ql-block">养云轩:乾隆时期的建筑,意为“养蓄云气之轩”。它是一处四合院,正殿五楹,东西厢房分别为“随香”和“含绿”。养云轩曾是慈禧来园时嫔妃、命妇、格格的休息之所,门前有莲塘和汉白玉石拱桥,环境幽静雅致,乾隆皇帝曾作诗赞美它。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排云殿</b></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和排云殿,位于颐和园长廊的中间及往上的区域。坐落于万寿山前山的中心,背山面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p><p class="ql-block">前方是开阔的昆明湖,后方依靠着高耸的万寿山,形成了一种背有依靠、前有明堂的绝佳风水格局。</p><p class="ql-block">排云殿,也是慈禧太后祝寿的地方。清漪园时期,是乾隆为其母祝寿修建的大报恩延寿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佛香阁</b></p><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南面昆明湖,背靠智慧海,气势磅礴。八面三层四重檐的设计,琉璃屋面与鎏金宝顶相映成趣,是全园的核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位于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后毁于英法联军,又于清光绪二十年完成重建。这里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登山拜佛的地方,阁内供奉着千手观音。 </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高台矗立,气势磅礴,登临其上“昆明湖”尽收眼底。冰层如同浮岛如酥山,深蓝的湖水拖着浅蓝的残冰,有冰有水的湖面是一匹渐变的冰川蓝绸缎,柳桥的影子倒映在冰面上,细看阳光将冰面切割出了美丽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十七孔桥(远景)</b></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是颐和园的灵魂所在。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四周群山环抱,山水相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眺望着前方整个昆明湖美景,实在抵挡不住这寒风刺骨。准备赶紧一路下山,穿过两侧山间树木和小亭的石板路,然而昆明湖就出现在右侧。昆明湖,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总面积3000亩,占据了颐和园四分之三的面积,景色秀丽,是整座园林的重要景点部分。</p> <p class="ql-block">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共273间,548根柱子支撑,绘有一万多幅彩画,是慈禧太后散步,欣赏湖光山色的一条画廊。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漫步长廊,仿佛穿越了百年的光阴,耳畔回响的是那些未曾说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山色湖光共一楼</b></p> <p class="ql-block">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座楼阁给人一种静态美感,是一种心灵与环境契合为一的美。审美主体融入在湖光山色之中,融入在这与楼共存的春花秋月、日出日落、风雪阴晴之中。</p> <p class="ql-block">因为天气、时间关系,在长廊湖边欣赏昆明湖的冰面,没能走过去游览亭台楼阁湖光水色,只能远观阴天中的十七孔桥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走进颐和园,就像进入了一个梦中的桃源。</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美,不是外在的光鲜,而是那份悠远、从容,深藏在每一片波光、每一缕风中。那一湖碧波,承载着岁月的痕迹,静谧中透着深沉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著名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也见证了曾经的大清帝国从辉煌到衰败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冬天如果要长时间在户外待,是必定要多穿严裹,由于我们没能适应那里的寒冷气候,冷风吹的我的脸很快没了知觉,浑身冷叟叟的,但颐和园的美依然让我不忍离去,却依依不舍地走出了东宫门,然后回头仰望片刻。就此告别结束了短短几小时的颐和园游程,还真有点让人流连忘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注:有几张图片来源网络,致谢原创!</p> 谢谢你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