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诗曰:</b></p><p class="ql-block"><b>京西自古多水泉 无定高梁潴濑连</b></p><p class="ql-block"><b>民仰清冽济众生 帝祀泉宗廿八泉</b></p><p class="ql-block"><b>蜿蜒只为少起伏 奔西终须奔东南</b></p><p class="ql-block"><b>白浮出堰匍匐行 众泉款款一脉挽</b></p><p class="ql-block"> —陈力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元一统志》记载:“自至元三十年浚通惠河成,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候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泉诸水毕合。”</b></p><p class="ql-block">这条自白浮泉至瓮山泊白浮堰,出泉口向西折南,划出一条弓形弧线。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不让白浮泉水直线奔瓮山泊(颐和园昆明湖)这条便捷之路呢?这是因为直线要经过沙河、清河兩条河,河道地势低洼,不能自然流动过去。怎么办?聪明睿智的郭守敬经过实地考察测量,白浮泉高度海拔60米,瓮山泊高度48米,出入口仅有12米的落差,要使泉水自然流动入瓮山泊,必须利用地势高差。</p><p class="ql-block">郭守敬不愧是位出类拔萃的水利专家,用“海拔”概念测量地理,寻找自然差落,这样就选择了向西折南,沿燕山、太行山山麓前的地势,把仅有12米落差的泉水引入瓮山泊。</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郭守敬是世界上最早将“海拔”概念用于实践的第一人,他比西方同类大地测量早了620年。</p><p class="ql-block">这一条水道的选择,另一大好处是“诸水毕合”。这里多泉眼,与其地质构造和历史水文条件密切相关。它位于太行东麓和燕山南麓,具有泉水形成的地质条件,上有关沟水至南口“潜伏十许里”,又从地下涌出,形成众多泉眼。最为著名的是辛店一带孟村一亩泉。</p><p class="ql-block">辛店在历史上曾是元大都通往元上都的驿站,也曾一度是昌平县城治所,亦是交通要道和水道。发源于居庸关村的辛店河从村东流过至土城村,然后汇入温榆河。</p><p class="ql-block">《元史.河渠志》载:“双塔河,出昌平县孟村一亩泉。”双塔河是榆河上游。双塔河即今日的北沙河。</p><p class="ql-block">辛店村建有一座“乡情村史陈列馆”,馆中有一条关于一亩泉的说明:</p><p class="ql-block"><b>一亩泉是北京历史上的名泉,也是至今留下历史谜题最多的古泉之一,关于它的位置至今成迷,有观点认为,一亩泉在历史上位于辛店村。</b></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众多泉眼已断流,经过苍桑变迁,己面目全非,很难找到确切的位置。因为它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的一环,引起文史家们的探究。</p><p class="ql-block">史载的“孟村一亩泉”的孟村早已不存在。消失的原因,有专家认为它正处于关沟下泻洪水处,经过孟村西侧,导致洪水冲毁而消失。</p><p class="ql-block"><b>《昌平处志》载:“光绪癸未(1883)春三月,张耀斌者来问以孟村,亦不知。向以一亩泉则曰在小亭子庄南。十二月,跨驹亲往。亭子庄南有小亭子庄,十室小邑。庄之南二百步许,白家坟西,源泉滚滚,芦苇青葱,一亩泉在焉。访之老农,则昌:‘古一亩泉,在此泉之西百步,今涸矣,今即此水矣’。证此,小亭子庄为孟村无疑”。</b></p><p class="ql-block">亭子庄在20世记60年代,因地处高水区,泉眼繁多,村子较为富裕,故將亭子庄的“子”改成“自”,寓意自给自足之意。</p><p class="ql-block">位于亭子庄南的西马坊,明代建村,曾建有元代“通惠河提埝”。1970年前,村四面环水,三面苇塘,村东有“白马泉”。</p><p class="ql-block">从以上情况来看,亭子庄与西马坊之间为故孟村一亩泉所在地,由于泉眼断流,平整土地,开发为“香江别墅”,确切位置不好确定了。</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资料记载,孟村一亩泉的位置的,应该在现在的亭自庄北,京礼高速亭自庄桥北侧。亲往察看,由于开发建设,己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隨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终有一天古泉会再次复活,那淙淙的泉水沿续历史文化的脉源,添写大运河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