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相传古埃及之神,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拦住每一位过路的人,猜如下的谜语: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凡猜不出来者,就要被它吃掉。最后有一位得道的智者终于猜出了谜底:人。谜底被揭晓以后,斯芬克斯跌入谷底深渊粉身碎骨而死。——这则古老的神话,应征了苏格拉底的那句:“认识你自己。”隐喻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br> 悲观的说,按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总结出,人活一辈子就三句话:莫名其妙的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去。如果以中国人的人生方式来理解,人一生中的早、中、晚,是生老病死必然过程。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是无人能免的最终归处。即使是不可一世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难逃一抔黄土的命运。这倒是“世间公平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人与人之间的归宿有着惊人的同一性,也并不意味着都是千篇一律的图像叠加,每个人的人生情境则是诗意的徐徐展开。 <br> 《五灯会元》书中载有青原惟信禅师的一段语录,如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至于这段话里所蕴含佛教里的参禅悟道,不是我们今天的所论和关注点,着重的是一个人心智成长轨迹的初始和最终境界。禅师笔下的人生三个次第,虽然是言人人殊,因为每一棵树上都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我们要是将这三个层面浓缩来审视则如出一辙。<br> 首先,人的一生不过百年而非千载,当个体生命处于初始阶段,看待生活周遭的事物直接而简单,些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在没有阅历的匡套下,生活的呈现简洁明了。往往对人生中的酸甜苦辣直面承受,而不会植入理性的深度思考和怀疑。这个时候生命的情态和性状展现出的是向外拓展,一种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和狂飙突进的生命力。正如青原惟信禅师所言“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br> 在历经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不同阶段的磨练之后。人生中的喜怒哀乐就会被赋予太多的隐性意义,囫囵吞枣和细嚼慢咽的品尝,无论是心境还是滋味都是迥异的。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分辨。人生就是这样,你一旦用心去揣测、分析,甚至是思考、怀疑,那意义就不一样了。虽然是同样一件事情或一段经历,只要经过反思向内展开,现实之景虽在目前而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依人生体验的深浅而有不同的折射。这阶段的人生标志着经历与深入,内心深处与社会生活中是极具反差的。<br> 当少年不再,壮年已去,忽已迟暮,人生进入到了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境也就是人生的三个次第:未曾到过,亲身经历,最终领悟,或者是追求、反思、回归,与青原惟信禅师的禅意有异曲同工之妙。<br> 倘若我们不去执着过去,分别当下,渴求未来,看淡世情;不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淆惑,身心由安到静、到定,按庄子的话来说,以道观之则物无贵贱,进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境。在看破人生世相后,内心的笃定与豁达,最终依然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br> 其实,人生似种子,在经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最终回归本来面目,依然还是那粒种子。至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不同因缘际会,起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本质和根性,这期间的土壤、阳光、水分,同样必不可少。人生在你奋尽全力以后,不再强求和看淡一切,其实他就是个量化的过程。一切发生都在路上,只要我们经历了,就够了,其余的无需多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