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玄色宝藏在深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轩岗,地处原平西山地区,与市区相距56公里。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轩岗镇政府均在此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传,轩岗建村于宋代以前,因依山而建,山上盛产煤炭,故命村曰“玄冈”。玄,黑色也;冈,山脊也。明以前的史志上,均记载为玄岗或玄冈。如明嘉靖《崞县志》:“孟良城,在玄岗口。良,延昭之部将也。其遗址尚存焉。”明《山西通志》:“崞县西南八十里玄冈口堡有孟良城址。”清康熙元年(1662),为了避康熙帝玄烨之讳,官方文书中将玄岗改为“元冈”。在清乾隆版《崞县志》中,玄岗皆为“元冈”。清光绪年间,又将元冈改为“轩冈”,盖因轩冈与玄冈读音相同之故。民国年间,又统一改作“轩岗”,并一直沿用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史料证明,北宋时,轩岗住有潘、杨、牛、马四姓。在东寺庙的铁钟上铸有:“玄冈先有潘、杨两家,后有牛、马二姓。”到了明代,随着众多姓氏的不断迁入,最终形成以张、贾、傅三大姓为主,郝、梁、周、卫、杨、李、郭、石、高、王、乔、邢、马、刘、武、牛、薛、齐、苏、阎、解等二十多种姓氏聚居的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轩岗是原平的边陲重镇,是晋中通往晋西北的通衢大道。唐宋时期,轩岗筑寨建堡,为兵家必争之地。宋都巡检使杨延昭的部将孟良、焦赞曾在此驻守。村西有望乡台,其半山腰遗存一座烽火台,为明代所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轩岗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堡古镇,曾有众多古庙古建分布村中,最著名的有广济寺、奶奶庙、老爷庙、杨氏牌坊、天主教堂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原平史鉴》载,清康熙年间,崞县有三集镇:原平镇、宏道镇、元(轩)冈镇。到清道光年间,轩岗的街道店铺已成规模。民国年间,随着北同蒲铁路的建成通车,轩岗迎来一段空前的商业发展期,成为崞县西山地区工业品、手工艺品、粮食和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街上开设的商店、粮店、药店和车马店有50多户,全村油坊有17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轩岗七月十三传统古会,是原平西山地区最大的庙会。会期那几天,轩岗镇的街道被挤得水泄不通。戏曲、二人台、马戏团、歌舞团轮番上演,演技一人比一人精湛,节目一场比一场精彩。古老而又新潮的轩岗镇,在西山人心心念念的企盼中,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span></p> <p class="ql-block">冰雪中的云中山1125电视转播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军侵占时的轩岗煤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轩岗。阎锡山在轩岗开办的“西北煤矿第二厂”先由日本资本家大仓喜八郎的“大仓矿业株式会社”经营,后改名为“军管理山西第四十四工厂”。1942年又改由“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经营,更名为“轩岗采炭所”。日本侵略者在轩岗矿区进行了近八年的掠夺性开采。据查有关资料和向当地村民及曾在轩岗采炭所做过工的人员调查访问,日军侵占时期的开采情况大致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矿井凿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轩岗矿务局1958年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成就资料汇编》记载:“日寇侵占后,大肆掠夺本矿区的矿藏,没有进行地区的测量及勘探即随意开采。1939年1月在黄甲堡石滩村北东750公尺(铜锣湾)沿冒丈煤层露头开掘第一平坑,同时在石滩村南2600公尺之六亩地沟沿冒丈煤层露头开第二平坑。1941年秋又在六亩地沟中部(里沟)北东侧冒丈煤层露头处开第三平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组织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管理人员约20~30人,三个坑的采煤等一应事项主要靠雇用的中国监工和把头管理,每日各坑一般只有一、二名日本人巡视。矿工又称窑工,主要来源于:(1)招雇附近农村及晋东南、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2)在窑工不足时,日本侵略者勾结伪政权向附近农村摊派,强迫村民来出工;(3)强迫战争中俘虏的官兵服苦役。矿工分“里工”和“外工”。里工也叫常役工,多为东北人,有一定技术,从事机械修理、开绞车、开水泵、支柱、钉道、打铁、运输等井上下技术性工作,较为长期稳定,由监工管理。外工也叫包工,主要从事井下刨煤、运煤、掌子面支护等繁重体力劳动。农闲时多,农忙时少,不固定,由把头管理。三个坑矿工最多时约1000余人,每坑各有监工、把头十余人。监工负责查工程质量、出煤数量和管理里工;把头负责招用、组织、监督外工出煤,领发外工所挣的钱粮,有的大把头还设有柜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开采生产及运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矿井均为平硐,内开上、下山,全部开采冒丈煤层。日本人称上山为升、下山为泄,在升、泄两侧又开掘数“片”。窑工在“片”的工作面上用“洋镐”刨煤,有时煤层太硬也放炮。原拟用“高落式”法采煤,因煤层自燃和支护不良等原因,基本未正式回采,生产之煤几乎全由掘进巷道所出。巷道断面小,也不进行支护,行人只能弯下腰走。刨下的煤由外工用荆条筐拖拉背运到大巷,装入木制矿车,大巷铺设8kg/m铁轨,两人推运一车到坑外,每车装煤约0.75t。1、2号坑的大巷曾使用骡马拉运煤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煤运出坑外,1号坑的煤由循环车送到石滩北东侧(今黄甲堡矿木材厂处)煤台翻卸;2、3号坑的煤通过铁轨矿车推运到煤台上面100m处的山坡上,由双滚筒绞车提放到煤台翻卸,然后装火车运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井下通风多为自然通风,极少地方使用人力脚蹬扇风车。井下照明先使用麻油灯,后改用电石灯。为防止瓦斯爆炸,工作面用电灯照明。日本人曾在石滩村附近(今黄甲堡矿修配厂处)建有小型电厂一座(据分析,估计装有750—1000kW透平发电机组一台),供井上下用电。矿井排水采用人工接力排泄,矿井防灾及安全条件极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个坑的煤炭产量1939年为32307t,1940年为68992t,1941年为129233t,1942年1~7月为39032t,其中7月份产煤4307t。最高月产量为1941年9月产煤16014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原平县志》记载,日军侵占时期,“轩岗煤矿所产之煤,大部用于日军的军工设施。1941年,轩岗煤炭运往原平日军470t;运往日军管理的太原铁厂687t、阳泉铁厂140t、太原窑厂450t、太原华北炭厂650t;运往日军军事基地7.47t。此外,还运往平社公德煤场660t、豆罗公德煤厂60t、播明公德煤场60t;自销240t;运往华北地区2160t。其煤炭出售价格也因地而异,军用煤每吨售价7.25元(伪币),太原铁厂等处每吨煤售价15.5元,原地贩卖11.71元,运销煤又远高于本地售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矿工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里工挣工资和粮食,由监工记工,每日按其技术高低等发给工资6毛至1元,因时而异,经常变动。每班发给粮食,初为白面3斤,后改为2斤,白面也改为各种杂粮面。外工每日工资三五毛到七八毛不等,完不成任务则常被把头克扣钱粮,甚至被抹工。每班挣粮数与里工相同。矿工住宿,附近有家者回家,无家者住工棚。石滩村设一大工棚,内有土坑,铁炉取暖,多数矿工无被褥,以草袋、砖头等铺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军侵占的近8年中,轩岗矿工和全国民众一样处于悲残境地。他们在日本侵略者用电网围起的象地狱一样的矿区内,受着残暴统治,过着非人的生活。除被层层盘剥所挣的钱粮外,还时常遭到日本人和汉奸把头、监工的毒打,甚至被无辜杀害。1939年夏,40多岁的矿工崔仁义患伤寒病多日水米不进,躺倒在工栅,一个日本大夫踢了其一脚不见动弹,说声“不行了,拉出去!”就被活活拉到河滩喂了野狗。1943年,把头从汾阳县招雇的200多名矿工来矿不久便相继染上了伤寒病,没几天就大部分死亡。尸体被拉到河滩码成一堆,任狗啃狼拉。日本人怀疑本地区东沟村来的矿工杨成龙、郝天满和轩岗村的付贵太、付三旦等4人偷了他们的油,便将他们捆绑吊打一整天,晚上又拉到窑沟杀害。日本侵略者及汉奸经常拿矿工的生命寻欢作乐。一次,2号坑矿工杨来明和刘家梁村的小矿工曾福红来上班,电网大门已锁,矿警哄骗他们说,“停电了,从电网中间钻吧”,结果2人触电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日伪的残酷压榨下,矿工们经常采用破坏工具、设备、怠工、罢工等办法进行反抗。1941年,八路军武工队在地下工作者润生和矿工的配合下袭击了采炭所,打死乔谷等5名日本侵略者,俘虏伪矿警1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8月,日军投降。阎锡山接收了“山西产业株式会社”所属厂矿,并将原“西北实业公司”改称“西北实业建设公司”,轩岗煤矿遂归“西北实业建设公司”管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5月,轩岗矿区解放。是年冬,因解放战争的需要,日本人遗留下的电厂设备及其他机械设备迁往宁武馒头山兵工厂,3个坑随即停闭。矿区资源由村民自由零星开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平轩岗煤矿的历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9月,山西省政府开办的西北实业公司将所属第二煤厂从五台县窑头村迁来崞县(今原平市)轩岗镇。投资20万元(银元)在石滩村钻探凿井,配置卷扬机、煤车,开始官方采煤, 日产原煤800吨,主要供同蒲铁路沿线用煤及炼焦炼钢用煤。1938年,轩岗煤矿沦 于日本侵略军之手。1945年被日军破坏停产,井巷设备严重毁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4年3月,国家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总局为解决包头钢铁厂炼焦配煤问题,决定开发轩岗煤矿,成立轩岗煤矿筹备处。7月1日,矿区首项工程2X240千瓦发电厂在火车站南侧开工建设,并于12月27日建成送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轩岗煤矿筹备处归山西省煤炭管理局领导。 1959年1月,更名为轩岗矿务局, 局机关由石滩迁到轩岗镇。同年,轩岗火车站通往黄甲堡矿的新线和通往六亩地、焦家寨矿的铁路专用线全部投入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8月,煤炭部按照中央压缩基本建设的方针和包头钢铁厂炼焦煤在内蒙古已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将轩岗煤矿改为动力煤生产矿,生产能力定为年产110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3月, 轩岗矿务局改称轩岗煤矿,人、财、物下放忻县专署管理,产、供、销仍由国家统一调配, 生产建设业务归山西省煤炭管理局管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轩岗煤矿产量达到设计能力。1975年产原煤130.6万吨,总产值2236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7年,轩岗煤矿恢复轩岗矿务局称谓。是年生产原煤150万吨,总产值2530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轩岗矿务局列入全国重点炼焦煤生产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 年,生产原煤219万吨,总产值4468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0年3月,轩岗矿务局组建第一个综合机械化掘进队,在刘家梁矿进行机械化综合采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5月1日,黄甲堡煤矿在全局第一个使用强力胶带机,运输能力250吨/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7月1日,轩岗矿务局由隶属煤炭工业部改属山西省煤管局。成立轩岗煤业有限公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1年12月,因矿山资源枯竭、亏损严重、无力清偿债务,经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轩岗矿务局及分支机构破产还债,清算组接管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6月30日,大同煤矿集团投资8350万元总体收购轩岗矿务局。7月16日,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轩岗煤电矿区井田面积91平方千米,地质储量8.1亿吨,4对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41万吨,属国家大型二类煤炭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轩岗火车站旧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