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描绘大学同学的《同窗颂》我已写了将近三十篇,篇篇短文、角度各异、深浅不一,侧重有别。虽皆为歌颂同窗之作,但《同窗颂》作为统称,总觉不够贴切。思来想去,更名为《同窗拾遗》,或许更能体现这些文字的内涵,它们如同从岁月长河中拾起的瑰宝,记录着同窗们的点滴,补遗着那些被时光遗漏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写写王健,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王敏、建新和我四位大学同窗,是同居于福州杨桥路的近邻。那时我们家中无电话,手中无手机,每逢周日或节假,便轮番登门,互致问候,来往频繁,情谊深厚。</p><p class="ql-block"> 王健、王敏和建新三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为人谦虚,行事低调,即便他们都事业有成,却深藏不露。面谈时也是赞他人多,说自己少。因此,我对她仨在工作上的成就了解不多,描述大学教授,工作业绩留白,总觉不妥,但己不言,人不知,这便是我迟迟未动笔写王健的原因,也是我只能十分简单的描绘了王敏和建新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王健同学大学毕业后,与刘兰君同学一同被分配到南平师专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调回福州,先后任职于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工程学院、福建理工大学,担任过学校的马列室主任、校办主任和党办主任等要职。2023年,王健满65周岁后,以三级教授的身份在福建理工大学退休。高校的校办和党办主任皆为一校之关键岗位,能担任此要职,其工作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可见一斑。都说一级教授是全国的尖子,二级教授是全省的尖子,王健同学能在教授的七个等级中被评为三级,其业务能力定是本校本学科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王健同学1957年出生,在我们福建师大政教系76级同学中,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但他是家中的长子,更是一位大孝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学毕业前夕,我曾到王健家小坐,彼时他母亲四十刚出头便已卧病在床。毕业后,尤其在他结婚生子有了小家庭之后,为了便于照顾母亲,他们夫妻自已有房却长期不住,与父母三代人同居于一套房内。在王健夫妇的精心照料下,他母亲在良好的纷围中,不断的战胜疾病,享有接近九十的高寿。母亲过世后,他父亲已年逾九旬,一贯身体硬朗的老父也到了需人照顾的高龄,此时已当爷爷的王健,又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在省级机关医院,我时常看到王健搀扶着年迈的父亲就诊。</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长期照顾父母的历练,王健的烹饪水平在我们几位同学中堪称一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若有外地同学到福州,那时我们囊中羞涩,下不起馆子,我时常叫上王健、王敏、建新、兰君等福州的同学在我家小酌,掌勺者总是王健,他的厨艺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王健的妻子,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一家四代同居一室,光是一日三餐那桌众口难调的饭菜,家庭主妇持家之艰难便可想而知。她从二十出头嫁入王家,便开始照顾生病的婆婆,直到过了花甲之年还在照顾年迈的公公和年幼的孙儿,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独立小家庭的生活,但她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真是难能可贵,可敬可佩。前不久在机关医院,我碰到久未见面的王健之妻,她正在为公公排队取药,交谈中快人快语的她对我说:这辈子虽然辛苦,但能嫁给王健这样的好人,她心满意足了,我想妻子在背后对丈夫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的,由此可见王健不仅是个好儿子,也是位好丈夫。</p><p class="ql-block"> 寥寥数语,描绘王健,知之所限,挂一漏万,未尽之点,待后补全。2025.3.11</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家早上好!老天对王健的评价极是,我与王健同学在学习小组共处二年,感觉这个小弟可交,记得当时他家给买一部凤凰自行車,我向他借,骑出去后,车铃被小偷偷走,很是内疚。要赔,他坚决拒绝。此人大气可交也。点点滴滴,很多很多,不一列举,祝好人一生平安健康,万事顺遂!(朱庆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