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河潮》第461期:,难以忘却的记忆,——回忆我的高中生活,文/常周元

原创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于1974年12月在润城学校初中毕业,不久收到了阳城二中(地址在海会寺)的高中录取通知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元宵节过后,我和同村的几个同学相跟着一起到学校报到。我们担着箩头,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放着木头箱子,沿着东河河道顺河而上,过了庄河口、小章沟和沟西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步行,终于看到了海会寺的双塔。远远就看到学校的拱形大门上“阳城县第二中学校”几个红色大字。进入大门,看到甬道两旁像岗哨似的两排高大整齐的柳树,一排四栋两层教学楼,楼前一个大水塘,著名的海会双塔就在东北面的院子里。我们先到班主任老师那里报了到,又到宿舍安置了铺盖;在同学的带领下到事务处交了生活费,领到一个粗瓷大碗,然后进入教室,和先到的同学们见了面,我两年的高中生活就此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住宿与伙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这一届共有5个班——15、16、17、18班,后来又招了一个棉花班,每班50余人,主要来自润城、北留镇(当时叫公社),少部分来自町店和其他乡镇。每班男生居多,女生只有十来个,不到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班是首班,教室在前排第二栋楼下,每栋楼两个班级,楼下教室,楼上是男生宿舍。睡觉全是打地铺,三十几个人一间,地上铺席子,再铺上自带的褥子床单被子;屋子中间放一铁火炉,用于冬季取暖。女生宿舍在后面院子教师办公室的楼上,教学楼东北角是男女厕所。学校食堂在教学楼东北角下面,吃饭时同学们都拿着碗筷凭饭票到窗口打饭。那时每月的生活费是7.59元,每天早上是小米勾玉米面稀白饭,配萝卜咸菜;中午是隔天一次白面馒头、一次玉米面疙瘩(我们都叫黄蒸馍馍),配萝卜或白菜汤;晚饭是汤面、米羹饭或白饭,常年如此。夏天时,中午的菜汤里常常漂浮一层菜叶子上未清洗净的蚜虫,虽然影响食欲,但迫于饥饿,大家也顾不了那么多,有时把菜捞一捞汤倒掉。只有每年元旦学校才会改善一顿,午饭是川汤蒸馍,印象中那是高中时最好吃的一顿饭,里面肉丸、肉片、粉条、海带等内容丰富,味道好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眺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二月二,庄赶会,海会寺跳塔”“跳塔可以掉灾”,当时还以为真的是从塔上面往下跳。到了海会寺学校,才知道原来的“跳塔”应该是“眺塔”,海会寺和庄并不在一块,两地之间还有好几里路。现在真正到了双塔下面,“眺塔”的愿望自然非常强烈。终于等到了礼拜天,我约了两三个同学一起来到塔院,征得看塔人的同意,实现了“眺塔”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会双塔又称唐、明双塔,是阳城古八景之一的“海会龙湫”所在地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唐塔(低塔)建于五代,为纪念寺院创始人顺慜禅师所建。唐天佑十九年,后梁龙德二年(922)七月五日,顺慜禅师圆寂。众弟子感其功德修塔纪念,尊为“慜公塔”。该塔外形6角10级,高20余米。塔内逐层无棚板,只交叉辟门洞对向通透。塔外壁密布佛龛,龛内原嵌熔铁铸佛,形态各异,数量近千,人称“千佛塔”。明中叶时,因地基下沉,小塔微向西倾却仍屹立千年,成为“中国比萨斜塔”。因没有阶梯棚板,一般人无法攀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登的是明塔(高塔)。该塔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白巷里人李思孝捐资修建,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塔为八角十三级,高57米。下三层围建八角城墙,不开窗,只在墙头设垛口,俗称“黑三层”。塔门上刻有一联:“金镶玉柱擎霄汉,宝砌瑶台当碧天”。塔身主体用砖石叠砌,塔心中空,层层设内室,里外皆佛龛,置熔铁铸佛,并施以彩绘。墙壁间置螺旋楼梯可拾阶而上,由于千百年来登塔者众多,阶梯已经被磨得光滑,成为一道道“砖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沿着“砖坡”向上爬,到了第十层,只见一支出平座,上置八根擎檐柱,施琉璃护栏,成为一层悬空楼阁。我们在平台扶栏远眺,八方景色尽收眼底,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我们爬到最顶层,看到塔檐上的彩色琉璃闪闪发光,听到飞角上的铜铃在轻风吹拂下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不禁心旷神怡。最后我们绕着正中间的木头圆柱子转了三圈,还用粉笔在塔身空白处写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才恋恋不舍地离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眺塔结束后,两腿酸疼了三天,后才逐渐消失。眺塔的经历,久久难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要求严格的班主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班主任是以严格要求出了名的李世年老师。他个儿不高,黝黑的面容,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时常穿一件军干服,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说话声音洪亮,干事干脆利索,从不拖泥带水,事事好争第一。遇到这样的班主任,任何工作都要求高标准,我们也没少吃苦头,但也尝到不少甜头,学到不少本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不比学习成绩,但平时的班风班纪、劳动卫生、文体比赛、包括各项活动,都要做得最好,这就需要比一般人多花不少时间,多费不少力气,多下很多功夫,多吃很多苦头。比如体育比赛,礼拜天不能休息进行训练,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细抠,逐个环节认真打磨,必须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同学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直到老师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如文艺比赛,无论集体的歌咏赛还是单个舞台节目,都下足了功夫。特别是排节目,每天晚上下了自习,排练到十一二点。李老师是总导演,他一边拉一把二胡给我们伴奏,一边从台词到唱段一字一句地指导,声音、表情、动作样样都要表演到位。每次都排练到同学们瞌睡的圪点点,支持不住了才肯罢休。因此,每次比赛结果,我们班的成绩都名列前茅。我们班排练的情景小剧《抗旱》和《堡垒户》,还作为优秀节目在学校元旦文艺晚会上演出,受到大家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的要求严格还表现在对宿舍的管理上。他要求我们按照箱子的大小顺序排列床铺位置,铺盖每天必须叠放整齐,床单要平整地铺在床铺上,这样可以保证进入床铺必须脱鞋;房梁上钉一排钉子,到校时担的箩头全部整齐地挂在大梁上,扁担竖在门后面。值日生每天早上负责倒尿桶,打扫卫生,通风透气,保持室内清洁。冬季负责调煤生火倒灰,夏季的傍晚负责用麦秸加“六六粉”熏蚊子,保证同学们有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在李老师的严格管理下,我们的男生宿舍任何时候进去都是干干净净,清清气气,每次卫生检查都获“卫生流动红旗”。不像有的宿舍尿水横流,臭气熏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入学我就被指定为班长兼团支书,李老师对我要求更严,常常耳提面命地指导我如何开展工作,既温柔又严厉。他教导我要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勇于负责,不当“老好人”。而我往往辜负老师的希望,在平时的工作中碍于同学情面,怕得罪人,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得过且过,也因此常被老师批评“没有原则”“怕惹人”“斗争性不强”,还编了四句顺口溜“脚踩西瓜皮,手抓两把泥,能滑就滑,能溜就溜”批评我。曾经因为经常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一起玩耍被停职检查,说我原则性不强,搞小团伙,交“干粮朋友”(那时礼拜回去带点干粮到校后几个人互相交换着吃)。我心里虽然不服气,但迫于老师的威严,敢怒不敢言,只好违心地在全班作“深刻”检讨,才勉强过关。现在回想起来,李老师真是公平正直、铁面无私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跑早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在门外大坡下面的河滩上开辟了一块大操场,跑道大约四五百米,早上出操和平时上体育课都在这里。每天早上六点,全校师生都集中在这里跑大圈。那时,每个班级都以自己站在最前面为荣,生怕落了后,总是抢先早早到操场站队。所以每天早上不到六点,操场就站满了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点一到,体育老师一声令下,几百人的队伍就开始跑操了,先到的班级跑在最前列,后到的在后面,轰轰烈烈,浩浩荡荡,跑步声、口号声此起彼伏,十分热闹。几圈跑下来,一个个早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很少有人偷懒。跑步结束以后,回宿舍洗漱,再到教室上早自习。为了跑操不落后,我们的班主任李老师每天晚上熄灯铃响后总会到宿舍督促我们按时休息,早上不辞辛苦地提前在宿舍门口催同学们起床,很少间断,我们也因此养成了早睡早起、雷厉风行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应朝铁厂学工劳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全国教育战线开展“学朝农(朝阳农学院)迈大步”“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活动,北安阳的应朝铁厂当时是阳城二中的“学工基地”,全校学生分期分批到厂里和工人一起劳动,接受锻炼,同时为学校挣一些“勤工俭学”收入,每班每期半个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去时我们担着箩头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担着粮食,从学校出发,经过润城村,翻过刘善山,再经孔寨、八甲口、小庄村越过一个大山岭到了南安阳村住宿吃饭,每天天不亮就到北安阳的应朝铁厂上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班里个子高、力气大的男同学被安排到冶炼车间的粉碎机组负责粉碎矿石,那是最重的活儿;我的个儿小,身材单薄,带着几个男同学到支农车间的小高炉上干活;女同学被分配到铸造车间给铸管刷油漆。李老师规定,每个人除了完成当天的八个小时工作外,还必须早晚到矿场加班擂矿石,早上6点到7点半,下午4点半下班后到天黑,每天至少完成两平车的擂矿任务。所以每天天不明,我们就被叫起来去擂矿石,白天正常到各自岗位上班,下午下班后还得继续去擂矿,直到天黑得看不见干活了才能收工,这样勉强能够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一个个累得精疲力竭,回到宿舍倒头就睡,第二天继续重复昨天的故事,一直坚持到半个月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到应朝铁厂劳动是高二时,我由于意外受伤,当了13天伤病员。那是到了应朝铁厂刚开始上班的第二天中午,下班后我和同学们相跟着回驻地吃午饭,走到南安阳村里一条不宽的街道上,突然一个农民拉着一辆装满圪针的平车从后边赶过来,车上横插着一根尖担,前面还有一头小毛驴拉着。我们赶忙往路边躲,但那辆车速度很快,一下子窜了过来,由于路面不平,一个晃荡车上横着的尖担一下子扎到了我的左脑门上,我疼得一声尖叫,本能地用手去拔,和我走在一起的郭续斗同学见状一个箭步上来帮我把尖担拔了出来,顿时鲜血顺着耳朵、脖子流了下来。瞬间发生的事情把大家都惊呆了,那农民也吓了一大跳。赶忙停了车,大家把我搀扶到了村卫生所。由于尖担上沾有泥土,卫生所的医生给我打了麻药,处理了一个多小时,缝了好几针,缠上了胶布,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老师知道后非常担心,马上和我的舅舅联系,当时我舅舅是应朝铁厂冶炼车间主任。舅舅经过和厂里的卫生所沟通,决定把我送到厂卫生所养伤,也不敢告诉我的父母。这样我就在应朝铁厂的卫生所里呆了十三天,每天同学们给我送饭,卫生所的一位姓卫的医生为我清洗伤口、换药,对我照顾非常周到。所幸的是,劳动结束时,我的伤口也抽了线基本长好了。回校时,路过我家门口,班主任老师把我送到家,和父母说明了情况。父母虽然心疼难受,但看到我伤口已好,面对老师也不好说什么。直到现在,每到天阴下雨,我的左脑门处就会隐隐作痛,自然就会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朝铁厂一个月的学工劳动,学到了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见识,锻炼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知道了工人叔叔劳动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懂得了珍惜劳动成果,可以说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6.曹岭山上开追悼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在开辟“学工基地”的同时,又在大端村东北的曹岭山上建立了“学农基地”。每个班级轮流上山修建房屋,开荒种地,每班劳动一个星期。记得修房时,由于在荒山野岭,交通不便,建房子的原料全是同学们人工搬运上去的,修房时的小工都由同学们担任。建好房子后,就开始开荒种地。修房时的小工都由同学们担任。建好房子后,就开始开荒种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1976年9月18日那天,毛泽东主席的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我们班的同学正好在山上劳动。下午两点多,天空阴云密布,不一会下起了濛濛细雨。老师把我们召集到一起,围坐在收音机旁冒着雨收听追悼大会的实况转播。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静静地等候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点整,大会开始,大家默哀三分钟,然后聆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华国锋同志致悼词的声音,不由回顾起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眼泪簌簌地流下。老天好像也在悲伤,雨在不停地下着。雨水淋湿了衣服,大家全然不顾。追悼会结束后,我们回到宿舍,同学们都默不作声,心里五味杂陈,一面为伟人的离去而悲伤,一面为国家的命运担忧。记得9月9日传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时,就像天塌了似的,全校上下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师生们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上课时常常传来整班整班同学痛哭的声音。学校在后面的大雄宝殿设置了吊唁厅,全校师生分批去吊唁。亲身经历的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生活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其中的许多事情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除了上面记录的几件事情,还有很,比如学了半个学期英语课就因为“反击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被叫停;由于生活条件差人人身上生有虱子,礼拜天不回家都在宿舍逮虱子,谁也不笑话谁;到周边村庄学农劳动;在河滩担土垫滩造地;到沟底煤窑上倒煤挣钱;毕业时15、16、17、18四个班级的全体师生在曹岭席地而坐照相留念等等,二年时间虽然没有学多少文化知识,但通过一系列的劳动锻炼,磨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身体素质,丰富开阔了视野,结交了许多朋友和老师,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一生珍贵的记忆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难忘的两年高中生活,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2025.3.1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简介:</b><b style="font-size: 20px;">常周元</b><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阳城县润城村人。阳城三中退休教师,曾任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政教主任、副校长。中共党员,阳城县十届、十一届政协委员,曾获阳城县名教师、阳城县优秀共产党员、五星级共产党员、晋城市模范教师、晋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山西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