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直隶总督署游记

十月红枫🍁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初春,又到了“九九艳阳天”的时节。周末时光从京城前往河北保定,游览清代直隶总督署原址,希望看到史书中对京畿要地直隶衙门曾有记载的真实模样,以及这深庭古墙内有关的人文轶事。</p> <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直隶是今河北省的前身,总督是省最高军政首脑。直隶总督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门,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p> <p class="ql-block">  末进督署大门,已对署门前的气场颇感肃穆强撼。虽然比不上朝庭的威峻,却也凸显出当年直隶衙门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署规模宏大,东西宽130米,南北长220余米,占地总面积30000余平方米。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路是幕府院、花厅、箭道等辅助建筑,均严格按清朝规制修建,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总督系一省或数省于一身,总揽辖区一切政务。直隶总督官职于清雍正二年(1724)成为定制,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达187年,共有74人,99任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巩固清王朝统治、推进国家近代化进程起到过重要作用。</span>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p> <p class="ql-block">  直隶地处京畿,总督位高权重,为清代督抚之首,人选多由皇帝亲选。朝中重臣方观承、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均在此任过职,其中李鸿章任职时间最长,达25 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这面展墙,展示了曾经的十八位直隶总督浮雕像,并标示了其中更加显赫的十位总督。</p> <p class="ql-block"> <b>清朝文官品级服饰图案</b></p> <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的基本品级为正二品,但通过加授兵部尚书衔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可以升级为从一品。如果再兼领大学士职衔,则会成为正一品。如曾国藩、李鸿章、方观承、李卫等,都曾授达正一品。</p> <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十五年(1820)<b>直隶省图</b></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 <b>直隶省图</b></p><p class="ql-block"><b> </b>从展厅里直隶省图看,当年的直隶所辖无论是疆域的广袤、纵横的深度,还是治所的距离、京畿的拱卫,亦或地形的差异、民族的多样,都突显着直隶总督署职责的重大。</p> <p class="ql-block"> <b>直隶山川图</b></p> <p class="ql-block">  <b>清朝武官品级服饰图案</b></p> <p class="ql-block">  <b>直隶区划 </b>由省、府(州)、县三级行政机构组成,省下设府,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在冲要或地广事繁之地设立直隶州,在边远地区设直隶厅,另设知州和同知,均隶属于省,与府同级。府下为县,设知县管理全县行政,与县同级的有散州和散厅。</p> <p class="ql-block">  清代总督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于直隶地区的特殊性,直隶总督兼管巡抚事,还被赋予如屏卫京师、守护陵寝、皇帝出京沿途事务等多方面职责;同治九年(1870)后,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所办职事大大超出其辖区。</p> <p class="ql-block"><b>  厘治军民 </b>清代直隶地区大量庄屯人丁定居于此,为皇室、贵族、普通兵丁提供服务,畿辅地区不可避免地形成旗民杂居之势。八旗与州县、旗人与民人,两种制度、两个群体并存产生了两种生存模式,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交织和渗透,既有矛盾冲突又各自相安,使旗民杂居的直隶基层社会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因此,对于辖区内的旗民间的治安管理为直隶总督的要务之一。 </p><p class="ql-block"> <b>综制文武 </b>直隶总督兼管巡抚事,作为最高行政官员,除行政管理上的文官外,辖区内绿营军、提督以及督标皆受其管辖节制。此外,直隶总督还需要担任文举及武举乡试的监临官。</p> <p class="ql-block">  关防,取“关防严密”之意,是官印的一种。总督官品虽高,但并非清初额定的职官,故不用正规官员的方形印信,只用长方形的关防。直隶总督的关防为鎏银所制,长3.2寸,宽2 寸,厚0.8寸;关防钤印分左右两栏(左边用满文,右边用汉文),用大篆字体刻写“直隶总督管巡抚事兼理河道关防”。此外,与普通官印不同,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p> <p class="ql-block">  <b>直隶总督府的变迁 </b>清前期,由于直隶总督并非常设官衔,其办公驻地也随直隶督抚的设置而变迁。雍正二年(1724),直隶总督成为定制,驻保定府。雍正七年(1729)迁至今址。随着直隶总督职权扩大,为了便于处理洋务通商事宜,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修建行馆,应季办理通商事宜。</p> <p class="ql-block">  自顺治五年(1648),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顺治十八年(1661),设苗澄为首任直隶总督,首座直隶总督署也设于大名。</p> <p class="ql-block">  <b>定制保定 </b>康熙八年(1669),大宁都司及三省总督奉旨裁撤,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城中原参将署改为巡抚衙署。雍正二年(1724),直隶巡抚升格为直隶总督,原直隶巡抚署也改为总督衙署。</p> <p class="ql-block">  <b>新址兴建 </b>最初的直隶总督署因原建筑简陋,有失观瞻,雍正帝特命新建。雍正七年(1729),协办直隶总督杨鲲上任不久,开始兴建督署;六月唐执玉(1669-1733)署理并继续修建,历时八月建成。</p> <p class="ql-block">  <b>天津行馆 </b>同治九年(1870),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在天津原三口通商大臣衙门设立直隶总督行馆,直隶总督春夏秋三季在天津办公,到冬天渤海湾和海河结冰无法再通航时,便回保定。光绪二十八年(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改天津海防公所为直隶总督署,作为新的行馆。</p> <p class="ql-block">  <b>科房 </b>在大堂两侧,东西各九间,东为吏、户、礼科,西为兵、刑、工科。是与中央六部相对应的办事机构,分掌全省官吏的任免、考 绩、升降、财政赋税、科举、军政、刑法诉讼、水利工程等事务。</p> <p class="ql-block">  这棵树龄已达400多年的古槐,仍挺立在督署庭院中。数百年春夏秋冬,它见证着这里的朝朝暮暮、过往今朝。</p> <p class="ql-block">  <b>抵抗外侮 </b>自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直隶地区军事防御的对象由内向外,逐渐转为抵抗外侮。多位直隶总督及优秀将领为保护国土,在抗击列强的战役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p> <p class="ql-block">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清晰可见,大清武备的落后和漫长海岸防线的羸弱,至英军沿海入侵长驱直入,直逼京津。</p> <p class="ql-block">  道光二十一年(1841),讷尔经额实授直隶总督。此时,英国兵船紧逼秦皇岛,清政府命其移驻天津筹防。经巡查,发现大半炮膛锈损,多不堪用。于是令专人负责铸造并从内地运赴大沽添设。且认为北岸炮台距海口太远,不能有效打击来敌,特奏请道光帝批准,在北岸临近海口处增建炮台一座、南岸增建炮台两座,使大沽口共有大炮台5座、土炮台12座,炮台式要塞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伙同法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四月初八(1858.5.20),第一次大沽口战役打响。由于咸丰帝下达了“不得先行开炮”的命令,所以清军在英法联军开炮之后才进行反击,贻误了战机。仅仅两个小时,英法联军的海军陆战队就强行登陆成功。谭廷襄等人仓皇逃走,守军士气低落,大沽口炮台随即失守。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后,清政府派瑞麟(?-1874)署直隶总督,协同钦差大臣僧格林沁(1811-1865)对大沽口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庆祺(1805-1860)接任后继续主持修建,至咸丰八年(1858)底完工。至此大沽口共有炮台6座,南岸设3座,北岸设2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一个叫石头缝的地方,称“石头缝炮台”。此外,增设大沽口拦江铁链三根,配置铁戗,连成巨筏,置于海面拦阻敌舰。</p> <p class="ql-block">  <b>护卫京津 </b>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抵御外敌,先后多位直隶总督皆积极投入大沽口防御修缮工作中。如前所述,讷尔经额、瑞麟、庆祺等,接续亟治海防,僧格林沁也曾亲赴津门指挥修筑大沽炮台,同时调福建霆船战船,增募水师。大沽口防御工事的逐步完善,为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咸丰九年(1859)恒福(?-1862)耀升直隶总督协同僧格林沁办理防务。英、法、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换约,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压。五月二十五日(6.25)联军炮轰大沽口炮台。开战之时,恒福正在新河,“闻炮声,即督带马步各队,于枪炮如雨之中,驰入营盘,与僧格林沁相晤,督兵奋击。”守台官兵奋力鏖战,恒福、僧格林沁亲临战阵,终大获全胜。 </p> <p class="ql-block">  大沽口炮台与敌舰激战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此次战役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 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清军仅32人伤亡,直隶提督史荣椿、 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壮烈殉国,大沽口炮台轻微损伤。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史称“第二次大沽口战役”。</p> <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署内陈列的古炮</p> <p class="ql-block"><b>  廊坊大捷 </b>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爆发,英、法、美、德、日、意、奥、俄等国纷纷调兵至天津租界,以“救援北京使馆”为借口,在天津迅速组成了一支2066人的联军,密谋沿京津铁路,途经廊坊进攻北京。 </p><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直总督兼北洋大臣裕禄(1844-1900)命聂士成率配备重机枪的武卫军前往守卫天津杨村一带。八国联军刚至天津杨村与廊坊落垡镇间的铁路桥,便被聂军和义和团包围。由于联军只是七拼八凑的杂牌军,一经交战,联军便处于劣势,只能撤退,中途又遭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袭击,联军1000 多人被包围,激战两个多小时,联军死62人,伤332人。只得在援军配合下,狼狈逃回天津。 </p> <p class="ql-block">  抵御外侮,英勇抗击敌寇的部分清军将领战迹图展。</p> <p class="ql-block">  由于清王朝落后的封建制度,以及闭关锁国的固有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其军队的实力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但了解当年清军的建制和特点,仍可看到其从历史走来的特有足迹。</p> <p class="ql-block"><b>   八旗盔甲图</b></p> <p class="ql-block">   <b>直隶八旗驻防分布</b></p> <p class="ql-block">  <b>直隶地区绿营管理建制图</b></p> <p class="ql-block"> <b>兵技指掌图说</b></p> <p class="ql-block">  清· 郎世宁绘《乾隆大阅图》 </p> <p class="ql-block"> <b>呼尔满大捷图</b></p> <p class="ql-block">  左上:《弘历盔甲乘马图》左下:清·郎世宁绘 《乾隆皇帝射猎图》右:《康熙戎装像》 </p><p class="ql-block"> <b>行围射猎 </b>围猎是清代前、中期皇帝的日常活动,也是尚勇武备的观念之一。顺治元年(1644),皇帝数次在南苑行围射猎。康熙帝年六十九岁时还亲自射围,乾隆帝八十高龄时,仍能率军行猎。皇室以下,也对骑射有相应要求和规定。</p> <p class="ql-block">  <b>清末射箭 </b>鸦片战争后到1860年前,在清朝军队训练中,一度仍重视骑射,训练军队多以骑射、弓、刀、石技勇为主要内容。在当时的武举中,设有乡试、会试、殿试三种,而且分为内、外三场进行比试,其中首场就是骑射,二场是步射,骑射箭射毡球,步射箭射布侯。规定如果首场骑射不合格,就免去参加第二场的资格,一、二场比赛谓之外场,外场合格者,方能取得参加第三场内场比赛的资格。 </p> <p class="ql-block">  <b>书院武学 </b>《清史稿·选举志》载:“武生附儒学,通称武生。”就是在官学、儒学中设武生班,有专门的骑射教官,专教骑射之技,每三年一考,先考外场骑射,再考内场策论。 清代书院、县学中,除武生班外,其他学生也有骑射科目,地方书院武生学习科目有骑射及武经、孝经、四书等。每岁有测试,岁试列一、二等,列入等次者获准不再经过科试选拔而直接参加武举。这些规定和措施,对普及骑射起了一定作用。 </p> <p class="ql-block">  <b>洋务运动 </b>自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英国在成功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道光二十年(1840)和咸丰六年(1856) 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侵略的步伐愈发加快,沙俄、法国、美国等紧随其后。</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太平天国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内外交困。虽然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但在清政府统治集团中,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恭亲王奕䜣等人在见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后,感受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清政府的支持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p> <p class="ql-block">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制造了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此外,他们还开办了众多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那个年代的贡献,也为北洋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配套工业必不可少。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此外,为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洋务派也大力发起留学运动。 </p><p class="ql-block"> 然而,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反对封建思想制度的变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清政府。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p> <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在天津奏设中国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 ——北洋武备学堂,首开了近代陆军教育的先河,培养了冯国璋、曹锟、阎相文、蒋雁行等众多军事将领。力求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培养新型陆军军官。该学堂的学规章程,奠定了晚清陆军学堂内部制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 北洋武备学堂</b></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四年(1908)</p><p class="ql-block"> 北洋武备学堂校门明信片</p> <p class="ql-block"><b>   北洋武备学堂各生伏案图</b></p> <p class="ql-block">  据清末陆军部档案记载,从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至宣统三年(1911)的10年中,保定相继开办了各类军事学堂有16所之多。这些军事学堂,奠定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基础,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培养了一批批重要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统军治军是直隶总督的重要职责。而勤政清廉,更是对其德才的镜鉴。</p> <p class="ql-block"><b>  审理积案 </b>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在前往保定的途中,他一路留心考察直隶吏治,并上奏“臣入境以后略询民间疾苦,大约积狱太多,羁累无辜。闻有州县到任年余,未曾升堂一次,讯诘一案者。”曾国藩格外重视官场风气,认为“无论作至何等大官,终身不失寒士本色。常以勤字廉字自励,如天地之阳气,万物赖之以发生。”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对于直隶部分官员贪渎违纪现象,曾国藩决定痛加整顿,“大加参劾”“严立法禁,违者重惩”,并且发现,直隶积压的同治七年(1868)以前的案件竟达12000余件,仅保定府衙门中由朝廷交办下来处理的重大上访案件就达130余件。这些案件有的搁置二三年,有的一拖就是八九年。曾国藩不得不感叹:“吏治之弊,民生之困,端由于此。”一年后,在曾国藩的带动鞭策下,共结清旧案40195件。</span></p> <p class="ql-block">  高薪养廉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以类分。对一些肆意贪妄之人,仍难从根本上施以约束。</p> <p class="ql-block"><b>  廉政联匾</b> 匾额与对联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清明廉洁相关类的匾文,题属人或受属人大都也是清官廉吏。每一块“廉匾”的背后都有一个公正清明、两袖清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b>  </b>“廉”按性质分有皇帝亲自题写的“御赐廉”,用于悬挂在皇宫中自省或赏赐清官廉吏;第二种是家族匾,家族中几代为官并都清廉,或是有一人为官,但因政绩斐然,受全社会公认,也可代表自己的家族受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span>三种是由清官廉吏为下属官吏题写的匾额。其意都为起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b>廉政碑刻 </b>廉政与否,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关系到百姓人心向背,社会安定繁荣,国家长治久安,政权兴衰的根本性大问题。由于刻石立碑具有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不易损毁、传之久远的特点,因此,千百年来,碑刻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直隶地区遗存的大量清代碑刻中,就有不少以直隶总督为首,贤臣廉吏的廉政碑刻。</p> <p class="ql-block">  胡季堂,(1729—1800)字升夫,号云坡,河南光山人。嘉庆三年(1798)授直隶总督,因“勤于政事,克己奉公,体察民情,造福地方”,被赐带孔雀翎。</p><p class="ql-block"><b> 首参和珅 </b>嘉庆帝亲政后,便立即着手秘密调查和搜集和珅(1750-1799)的罪证。因和珅贪赃枉法,卖官鬻爵,大臣们早已不满。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八,皇帝诏谕各省督抚速将和珅罪行具奏,并要据实议罪时,胡季堂早有准备,当即召集僚属将调查清楚的内容书写奏折,率先告发了和珅逾制等几大罪状。折上写道:和珅如在人类,何致丧尽天良罔知君父大义,乃蠹国病民,……贪渎放荡,真一无耻小人,种种悖逆不臣,祸国病民,请凌迟处死。</p> <p class="ql-block">   直隶总督胡季堂的奏折</p><p class="ql-block"> 当年正月十五日,嘉庆帝根据直督胡季堂奏折,将和珅罪款增至二十条。同时,各省督抚听闻胡季堂奏要求对和珅凌迟处死,也便纷纷上奏附议,但嘉庆帝念和珅是首辅大臣,加恩宽大,赐令自尽。</p> <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实现廉政最重要的方式在于制度保障,如立法、监察等各项制度相互结合,以反腐为目标,历史上曾取得了积极效果。在历任直隶总督中也不乏为权力迷惑身心者,他们身居高位,却恃权谋私,最终都为其行为付出了代价。</p> <p class="ql-block">  同为高官重吏,德声政绩迴异。数百年间,有多位廉洁为官、勤于政务的直隶总督,他们的廉政事迹、官德史事成为总督署内一道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政权行政文化的集大成者。直隶总督署作为清代地方衙署的典型代表,其中所蕴含的行政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数百年间,直隶总督在地方行政过程中,虽然受历史所限,其行政文化资源中掺杂着消极、糟粕的因素,但其中的勤政进取、廉洁自律、“以民为本” 的行政实例对现今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p> <p class="ql-block">  走出直隶总督署,回眸枝耸云天那数百年的古槐,凝望大殿檐角上那栩栩如生的兽塑,督署庭内的图展和文字似仍在眼前一幅幅闪动。当年一些清明的直隶总督们,虽也历经图治,但社会制度的性质所限,终与他们的清政府一样,末能逃过历史兴衰周期率的困囿。感慨之余,有三句心得:游览古迹,实录精萃,拓展视界;知古悟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方行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