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写作环境

蒋继雄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科技飞速迭代的时代,写作领域也必将受到冲击,原创性和Al检测的严苛程度,让创作者们感到无所适从,稍有差池,文章便会因被误判而陷入两难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在词汇运用上,创作者们变得如履薄冰。以科普文章为例,要是像专业学术论文那样频繁使用“量子纠缠”“基因编辑”这类专业词汇,很容易被质疑是从学术数据库直接复制粘贴的。反之,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述替代,像把“基因编辑”说成“给生命密码改改样儿”,文章立马就有了生活的温度,更符合真人写作的风格。但这无疑限制了精准表达,让创作者在专业性与通俗性之间艰难权衡。这种现象背后,是检测手段依赖固定的词汇分析模式,难以理解在特定语境下专业术语运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反映出其在语义理解层面的僵化。</p> <p class="ql-block">说起错别字,现状更是荒谬。曾经,我精心创作一篇文章,确保毫无错漏,用Deepseek一自查,却被判定“文本过于完美,疑似非人工创作”。在这类检测的认知里,人类写作似乎必然伴随着错别字,这完全违背了写作追求准确、规范的基本准则。其根源在于基于大数据统计,简单地认为人类写作的“不完美”是常态,却忽略了认真创作下无错文章的可能性,这是在理解人类严谨创作行为上的重大缺陷。</p> <p class="ql-block">文章逻辑也不能过于严密。以往写议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严谨逻辑,才能构建起有力的论证体系。然而现在,这种常规逻辑却可能被误判为“模板化写作”。比如探讨社会公平问题,若按常规逻辑行文,先阐述社会公平现状,再深入分析背后的经济、制度等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就容易被认定为非人工创作。于是,许多写作者不得不故意打乱逻辑,先抛出解决方案,再回溯问题和原因,导致文章连贯性和逻辑性受损。这凸显出评估标准仅从形式上判断,而忽视内容深度和逻辑合理性的片面性,将人类多样化的思维模式简单粗暴地归为几类“标准模板”。</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高中时的一件小事。当时我写了一篇作文,老师夸我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但特意提醒我:“文章太完美了,反而显得不真实。”我当时不解,现在才明白,这种对“不完美”的执念,已经深深植入了检测系统的逻辑中。其根源在于基于大数据统计,简单地认为人类写作的“不完美”是常态,却忽略了认真创作下无错文章的可能性,这是在理解人类严谨创作行为上的重大缺陷。</p> <p class="ql-block">叙事方式也被迫改变。传统写作追求情节连贯、起承转合,能带领读者顺畅地走进故事。但如今,为了通过检测,必须打破常规,采用“颠三倒四”的叙事方式。以记录一次户外探险为例,正常叙事是按出发、探险过程、返程的顺序展开,而现在得先描述探险途中的惊险瞬间,再回忆出发时的期待与兴奋,穿插途中的意外状况,最后回到返程时的感悟。这种违背正常叙事习惯的做法,仅仅是为了满足不合理的标准,严重破坏了叙事的流畅性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以刘慈欣的《三体》为例,这部科幻巨著凭借宏大的宇宙观、严谨的科学逻辑和跌宕起伏却连贯有序的叙事成为经典。然而,若放在当下的检测环境中,其复杂严密的逻辑架构和条理清晰的叙事方式,极有可能被误判。同样,余秋雨先生充满文化底蕴、用词精妙的文化散文,也可能因词汇优美、表达精准而遭受质疑。这些经典作品的遭遇充分说明,当前不合理的标准正阻碍着优秀作品的正常传播与认可。</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些问题,检测手段需要在多个关键方向上寻求突破。一方面,在算法设计上,应融入更多自然语言处理的前沿技术,比如语义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使检测系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文章的语义、语境和情感内涵,而不仅仅依赖词汇、逻辑结构等表面特征。另一方面,评估标准的制定要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可以引入人工审核的辅助机制,让专业的编辑、作家参与到评估过程中,结合他们对写作艺术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对初筛的结果进行二次判断,弥补在理解人类创作情感和艺术价值方面的不足。同时,建立动态的评估标准库,根据不同的写作体裁、风格和领域进行针对性调整,以适应人类写作的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不合理的要求,已经给写作带来了诸多困扰。写作者不再能自由地表达内心,而是时刻担忧是否符合检测标准。长此以往,不仅会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更会阻碍整个文学创作领域的繁荣发展。期待检测技术能够尽快完善,充分尊重和理解人类写作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让写作回归其本质,成为自由抒发思想和情感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