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位退休教师的阅读札记 </p><p class="ql-block">为时一周,终于把《我看见的世界 李飞飞自传》看完了。在Ai如火如荼的今时,作为人工智能的教母,早就成为各种媒体争相炒作的热门。这本书既是一部文学作品,语言准确生动,趣味性强。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把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用人物的成长作为主线介绍的翔实具体。作为从教四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非仅限于知识传递。李飞飞在自传中反复提及的“萨贝拉”(鲍勃),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一位教师对学生的塑造,既可以是雪中送炭的温暖,更是一场点燃灵魂的精神启蒙。这位普通的高中数学老师,用超越学科的爱与智慧,在一位移民少女的生命中刻下了永恒的烙印,也让我在退休之际再次感受到当老师的幸福。</p><p class="ql-block">当李飞飞一家初抵美国,挤在狭小公寓为生存挣扎时,萨贝拉先生敏锐捕捉到了这个家庭的困境。他不仅为李飞飞提供免费数学辅导,更以“朋友借车”的巧妙借口,将自家闲置车辆赠予李家代步;得知李母心脏病急需手术却无医保时,他动用社会关系协调免费医疗资源——这些举动早已超越教师职责范畴,展现出教育者最珍贵的品质: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人,而非知识容器。 </p><p class="ql-block"> 萨贝拉先生的教育智慧更在于“授人以渔”。他并未直接资助李家,而是引导李飞飞父母盘下一家干洗店,教会他们经营之道。这种“用尊严搭建桥梁”的方式,既解了家庭燃眉之急,又保留了移民家庭的体面。正如李飞飞在书中写道:“他教会我们的不是如何接受施舍,而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站立”。真正的教育关怀,应当成为学生面对人生风浪时的精神浮板。</p><p class="ql-block">作为数学教师,萨贝拉先生的教学充满哲学思辨。他会用科幻小说《基地》类比数学定理的永恒性,将微分方程与宇宙星辰的运行规律相连。这种“知识诗学”彻底颠覆了李飞飞对数学的认知:从枯燥的解题工具,升华为理解世界的语言。当李飞飞因语言障碍在课堂上沉默时,他鼓励道:“数学符号本就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你的计算过程比任何口语都更接近真理”。 </p><p class="ql-block">这种教学法暗合怀特海“教育是引导个体领悟生活的艺术”的理念。萨贝拉先生通过数学课传递的,是探索未知的勇气与科学精神的火种。他送给李飞飞的生日礼物——霍金的《时间简史》,扉页上写着:“愿你的好奇心永远比已知更辽阔”。这份礼物成为李飞飞选择物理专业的契机,也埋下了她后来跨界探索人工智能的伏笔。教师对学生的精神启蒙,恰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一旦点燃便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最令我动容的细节,是萨贝拉先生退休典礼上的宣言:“我有三个孩子,李飞飞是其中一个”。这份超越血缘的羁绊,在二十年后依然焕发着生命力。当李飞飞在ImageNet项目濒临崩溃时,她会在深夜翻开老师当年批改的作业本,那些红色批注仿佛穿越时空的鼓励;当她获得斯坦福教职时,第一个电话打给已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师,即便对方不再记得她,仍本能地说出:“你值得所有星辰”。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定义:“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萨贝拉先生的教育成果,早已超越升学率或竞赛奖项的量化标准,而是以人格力量重塑了一个生命的轨迹。李飞飞在医疗AI领域的探索,正是将老师“用知识造福他人”的理念具象化——当她在斯坦福医院部署智能传感器监测护理质量时,何尝不是在延续老师当年对生命关怀的承诺?书中作者反复提到鲍勃,“一位老师可以在年轻人生命中留下无比深刻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合上这本自传我感慨万千,回望四十年教学生涯或许我和萨贝拉先生相差甚远,我也曾用“少年壮志当挈云”激励学生翱翔蓝天,后来他成为举世瞻目的英雄航天员,也曾“读书能改变命运”鼓励中途想辍学农家的孩子,重拾书本,成为颇有建树的教授。因为我教数学,有孩子痴迷上数学,把数学习题放在枕边,做数学题成为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教育者的幸福,在于我们永远不知道哪句话、哪个举动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北极星”。正如李飞飞在书中所说:“萨贝拉老师教会我,教育不是填充木桶,而是点燃火焰;当火焰足够明亮时,它自会照亮通往北极星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临近退休之际,这本书给予我莫大慰藉:教师或许无法决定学生飞得多高,但可以用真诚与智慧影响他们飞行的方向。谨以叶芝的诗句与还在教育岗位的同事们共勉:“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萨贝拉先生用生命诠释的这份教育真谛,值得我们用毕生去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