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背景音乐:殿堂流芳(中山纪念堂主题曲)</b></p> <p class="ql-block"><b> 今年的三月十二日是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的纪念日。</b></p> <p class="ql-block"><b> 三八节当天,我陪同家里的“半边天”——我的老伴怀着景仰的心情,走进了中山纪念堂。</b></p> <p class="ql-block"><b> 作为正向八奔去的本地老广,数十年来不知路过这座有非凡意义的纪念堂前多少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也记不清多少次坐在里面,参加各种大会,聆听模范、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以及习仲勋、任仲夷、梁灵光、梁湘、焦林义、尹林平……等省市领导的讲话。</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尽管多少次经过、进过、坐过,我却几乎没有对这座有着特殊意义的、宏伟壮丽的八角形宫殿式建筑物本身产生深层次了解的考虑,最值得自我安慰的也只不过是曾经在广场上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前留了影(1983年)。</b></p> <p class="ql-block"><b> 直到这次的走马观花式的驻足参观,我才切实从中了解到不少蕴藏在里面的、国人(尤其是我们广府人)觉得荣耀的点点滴滴……</b></p> <p class="ql-block"><b> 💢留意一下吧‼️纪念堂东西两侧各自屹立着的一株巨大的白兰树。</b></p><p class="ql-block"><b> 在纪念堂建堂之初,只有西侧的白兰树是原植于此的,而东侧的白兰树则是为了配合纪念堂总体布局对称式的传统风格在后来植上的。</b></p><p class="ql-block"><b>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两株不同年份种植的白兰,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后,竟长成了大小一致、形态类似的对植树,像高大忠勇的卫士守护着纪念堂,与文物建筑形成独特的“山”字景观!</b></p><p class="ql-block"><b> 如今这两株白兰的树龄已经超过120年了,它们既是名木也是古树,同时还是广州市冠幅最大的白兰。这两株白兰是于1985年被评为名木的。</b></p> <p class="ql-block"><b> 💢许多人都知道——中山纪念堂园内有一株350多岁的木棉古树,高约27米、胸围约6米、平均冠幅约33米。</b></p><p class="ql-block"><b> 有点遗憾的,我们3月8号来参观的时候,该树的木棉花已经有不少开过了,所以没拍下来(借用了网络图片)。</b></p><p class="ql-block"><b> 木棉是广州市花,2018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林学会评为“中国最美古树——最美木棉”,人称“木棉王”。</b></p><p class="ql-block"><b> 2022年这株广州“木棉王”被作为古树文化价值的代表之一,与黄山迎客松一起在全国绿委办、国家林草局等主办的“中国古树名木保护图片展”中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 纪念堂正面抱厦的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b></p><p class="ql-block"><b> 这四个字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b></p><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先生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b></p> <p class="ql-block"><b> 💢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化名中山樵。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县翠亨村)。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b></p> <p class="ql-block"><b>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b></p><p class="ql-block"><b> 💢早年追随孙中山的高级干部里面,广东人占了最大比例,如邓荫南、陆皓东、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李纪堂、谢缵泰、程奎光、史坚如、郑士良、冯自由、王宠惠、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何香凝、高剑父、陈树人、古应芬、许崇智、邹鲁、邓泽如、李福林等等,这些人多数是广府人,有个别会讲粤语的客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b></p><p class="ql-block"><b>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特别是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b></p><p class="ql-block"><b>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b></p><p class="ql-block"><b> 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共和国建立。</b></p><p class="ql-block"><b> 1921年(民国十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12月,孙中山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b></p><p class="ql-block"><b> 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b></p> <p class="ql-block"><b> 💢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b></p><p class="ql-block"><b> 孙中山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b></p><p class="ql-block"><b> 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p><p class="ql-block"><b> 他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b></p><p class="ql-block"><b>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十年(1921年)的时候,这里原来是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的总统府。</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山纪念堂由李济深组织筹建。 </b></p><p class="ql-block"><b> 从1926年开始筹备至1931年完成——前后经过了6年,中间经过了几次政局变动。建筑费的一部份是华侨捐款,一部份是机关学校人员及各界捐款及举办各种游艺会筹集得来的,再有一部分则由政府拨发。</b></p> <p class="ql-block"><b> 💢纪念堂的前方,隔着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b></p><p class="ql-block"><b> 在纪念堂与这块草坪之间,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铜像。</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的时候;是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的水泥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更换成铜像。</b></p><p class="ql-block"><b> 铜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的形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b></p><p class="ql-block"><b> 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时,日本23军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纪念堂舞台上向国民党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司令签署降书。</b></p><p class="ql-block"><b>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27日,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后,在流花桥被枪决。</b></p> <p class="ql-block"><b> 从纪念堂出来,天天过着悠闲自在退休生活的我,一种感慨万千的感觉油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全国各族人民在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正在把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历代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一步一步的变成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