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周健

<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三年多后,父亲也悄悄地走了。没有告别,也没有任何嘱咐,就这么安静地睡过去了。我们父女一场70年,对于父亲的离去心里非常惆怅。</p> 父亲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对事物的分析、预判都非常强。从小在我们眼里,他又是一个比较威严的人,让人觉得可敬却较难亲近,但这并不影响父母对孩子爱意的传递。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后两年吧,有一次因为和好友谈心(那个年代称谈心,用现在的话说叫聊天)夜晚十二点还未到家,事先也没向父母说过要晚回来,让他们焦急万分,快要深夜一点了,见我踏进家门时他们才松了口气。没有一句抱怨,也没有一丝责备,完全是如释重负的样子。他们平静地指着已放在桌上的户口簿,告诉我说,如果两点钟我仍未归家,就准备去派出所报案了。刹那间我非常愧疚,我太不懂事了,让他们如此担心。回家的路上还沉浸在觉得自己帮助到朋友的沾沾自喜中,全然没有顾及到父母的感受。五十多年了,此事一直记着,就此也懂得了怎样别让父母为自己担心。</p> 父亲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他做事认真,持久韧性,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p class="ql-block">  早年他还在上班时,记得曾跟着一个师傅学打太极拳,每逢休息日,必骑着他那28寸的永久牌自行车,去人民广场跟练,从不脱班,坚持了许多年。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深深感染到我,也深刻地印入在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说起自行车,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父亲还被下放在南汇劳动,每隔两周允回家一次。那年月在高安路的家里,每当叮铃、叮铃、叮铃三声有着特别节奏的铃声在窗外响起时,我们姐妹俩就会飞奔去厨房,打开楼门迎候他归来。每次父亲回来,餐桌上总少不了油氽果肉和炒鸡蛋,这是他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晚年在锻炼身体这个事情上,可以说一年365天,天天坚持不懈,无论是每天醒来后躺在床上的按揉身体、叩齿300下,还是起床后的记步行走,穴位按摩,日复一日,从不中断,让我们敬佩不已。在申园时,除了行走锻炼,使用运动器械,他还增加了游泳锻炼的项目。有一次和他交谈,我问起,是否对运动特别偏爱?他回我说,哪里啊,你以为我很热衷于此事,其实很乏味的,但是不坚持不行啊。这更让我佩服他的韧劲了。</p> 但他的认真和执着有时也近乎于苛刻。在申园时,他得知按摩脚底的某个穴位可以改善便秘的状况,就有点走火入魔似的、每天超时超量使劲的做,结果把腰都给扭伤了。 <p class="ql-block">  父亲没有什么基础疾病,但晚年生活中便秘和失眠是他一直摆脱不了的问题,也让他像钻牛角尖似的,把自己围在这个怪圈里面出不来。他年轻时因工作经常熬夜,睡眠情况一直不好,较早就开始服用安眠药了,到晚年对安眠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服用的剂量也越来越大,最甚时一晚上要服六粒氯硝安定。</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我曾看到过某一期刊上科学家研究“安眠药两重性”的文章报道,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安眠药既能助眠,但同时也会干扰大脑排除老年痴呆毒素的工作。联想到父亲离世前出现的一些类似老年痴呆体征的现象,恐怕和他长期的、过量的服用安眠药脱不了干系。年轻时为工作拼命,透支身体,睡眠无规律,就会为日后埋下隐患,这也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教训。</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生命定格在了2025年1月21日,他走过了92个春秋,去另外一个时空和母亲相见了。愿他们笑声依旧,一切安好。</p> 天上人间,爱意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