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名师,收获美好

^鱼丝丝: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记“菁师优课”2025年春季全国著名专家小学精品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有感</i></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3月8日,我们三人怀着期待的心情,去长沙岳麓区第一小学参加由“菁师优课”组委会组织的“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构建新课堂新评价”研讨活动,为期两天。</b></p> 课例《陶罐和铁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执教者:薛法根</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i>听了薛法根老师讲授的《陶罐和铁罐》,我深受启发。</i></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课堂导入环节</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薛老师没有采用复杂的多媒体展示或冗长的背景介绍,用寓言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人们的灵魂。引出课题陶罐与铁罐,这种摒弃繁琐、回归本真的导入方式,让我认识到课堂伊始无需过多花哨的设计,精准切入才是高效课堂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课文的字词上,</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他独具匠心。例如“奚落”一词,薛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释义,而是结合课文语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体会,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这使我反思自己以往的字词教学,有时过于注重机械记忆,而忽略了对字词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课文解读阶段</b><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薛老师以巧妙的问题为引导,层层深入。他没有逐句分析课文,而是抓住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可能有的表情、动作,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们通过模仿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这种以读代讲、以悟代教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薛老师的这堂课,没有华丽的教学手段,却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这堂课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明白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汲取薛老师教学中的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b></p> 讲座:寓言故事的任务化教学 反思与收获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薛老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薛老师通过寓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道理,这种教学方式值得我学习和借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其次,薛老师的课堂让我意识到,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任务驱动和情境创设,薛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最后,薛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学智慧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薛老师通过组块教学模式,将复杂的教学内容分解为清晰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深受启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我将以薛老师为榜样,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真知识,获得真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薛老师的课堂则是我教学路上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span></p> 课例《怎样写出一首现代诗》 <p class="ql-block">执教者:郭初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诗一般简明,如诗一般丰富</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1.导入环节简明清晰,直接了当。通过朗读《诗的十条定义》,立马带领学生敲开诗歌的门,激发学生想走进诗歌中的兴趣。没有板书,也没有花式的ppt,只有诗句流淌在每个孩子的唇齿间,营造了一个轻松诗意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2.注重诗歌的朗读与背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人人都读诗赏诗,像举办了一场诗人盛会。老师如诗人一般吟诗解诗,用“红杏枝头春意闹”解释花朵的“话语”,学生在轮流朗读中,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韵节奏、不同的情感表达,让每首诗都有了不同的味道,在读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即刻背诵,修炼吟诵诗歌的基本能力。诗歌就像音乐一般在每个座位间高低起伏,思考的火花也在朗读中悄然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3.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内容设计深入浅出,先从朗读《诗的十条定义》,初步感知其含义,再同桌合作以缩句的形式,进一步理解,多角度理解诗与生活,与自我的关系,过程中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见解与体验,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畅聊对诗歌的思考,在充分的谈论中,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最后提炼诗歌创作的要点,大开大合,回归诗歌本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因为时间原因,没有看到学生们当场创作的诗歌略感遗憾,但是整堂课本身就是诗,如沐春风一般诗意</span>。</p> 《雷雨》示范课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执教者:许鄢娜</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许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以“雷雨”这一自然现象为教学载体,通过精巧的课堂设计展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层价值。这堂课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授,更是一场文化启蒙与审美体验的盛宴,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实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字源探秘:汉字文化的深层唤醒</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在“黑”与“垂”的教学中,许老师摒弃了传统的机械识记,转而采用字源追踪法。通过展示“黑”字的甲骨文形态——火熏之下的烟囱,学生直观感受到汉字“因形见义”的造字智慧。这种教学方式让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意象,使识字过程成为一次历史与文化的穿越。尤其对“垂”的书写指导,教师通过分解笔画顺序,强调“垂”字中蕴含的“向下延展”的动态美,将汉字书写升华为对自然现象的具象表达。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识字效率,更在低年级学生心中埋下了汉字文化认同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语境共生:语言建构的动态生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许老师巧妙运用“做动作”“对儿歌”等情境化教学手段,将“垂下来”“压下来”等抽象词语转化为可体验的肢体语言。当学生模仿乌云低垂时脑袋下沉的动作,当童声齐诵“什么什么压下来,什么什么垂下来”的自创儿歌,词语不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与身体感知、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意义网络。特别是“往窗外望去”的拓展说话环节,教师以课文情境为跳板,引导学生将习得的语言结构迁移至生活场景,实现了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的质变。</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时序解构:思维训练的隐性渗透</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许老师将课文解构为“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序模块,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阶段的景物特征。在划出“雨前景物”时,学生需要运用筛选、分类等高阶思维;按序背诵4-6自然段的过程,则隐含着对逻辑关系的梳理训练,更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并未止步于文本表层,而是通过“比较‘压’与‘垂’”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准性。这种教学处理犹如为学生配备文学显微镜,使其在字斟句酌间窥见语言表达的匠心,悄然培养起批判性思维与审美判断力。</span></p><p class="ql-block"> </p> 讲座:说说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那些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低段新课程,如何教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许老师认为教学任务是情境性的,那情境来自于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来源于课文的情境,来自于文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文字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感悟。许老师举例:《皇帝的传说》,黄,是一种颜色,地是这种颜色。原始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是黄的,我们的母亲河是黄河的,我们的皮肤是黄的。黄,代表对于黄帝的爱戴与尊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因此,课文里的情境,要仔细挖掘。</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来源于课堂的情境,对话生成的动态式的情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不管学生怎么回答,大多数年轻老师都按既定方式评价。低年级最重要的是想象,想象就是科学,他们的思维没有被束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所以忘记自己的预设答案,合理倾听孩子的回答。这样孩子才会主动的去思考,而不是在想:我答什么,老师才会表扬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来源于激励性的情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孩子可以来挑战你,和老师比一比。让孩子成为你的老师,让他们对课堂的理解说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而低年级的课堂是游戏性的课堂,可以进行游戏性的任务。比如将课间操可以与课堂任务结合,注重培养孩子沉浸式学习。让孩子们成为向学之生,乐学之生,爱学之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强调朗读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朗读是最高级、最综合的语文,让孩子带着想象去感知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强调习惯养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许鄢娜老师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课前学生问:“老师带糖了吗?”——“不好意思,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课后学生问:“我都想你来教我们了。”——“谢谢你的调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许老师的妙语连珠,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人如沐春风。</span></p>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p class="ql-block">在真实情境中生长语言智慧</p><p class="ql-block"> ——观戴建荣老师的《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有感</p><p class="ql-block"> 戴建荣老师的口语交际课如一缕春风,吹散了一线教师心中的疑团。课堂伊始,戴老师围绕“起立”这一口令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和孩子们建立起信任的桥梁。这种独具匠心的方式,让课堂不再是冰冷的传声筒,而成为情感流动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漫画人物小明贯穿于整堂课,戴老师创设了食堂、办公室、家庭等多个场景,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语言的万般可能。面对食堂的阿姨,学生学会用柔和的声调编织请求;踏进教师办公室时,从初时的懵懂到后来懂得用礼貌和诚恳的语气解释迟到的原因,并与老师礼貌挥手道别;在家庭对话中,他们尝试以商量的口吻表达诉求。每个情境都是精心设计的语言实验室,学生在这里调配语气的温度,校准表达的精度。</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称道的是课堂中"交际即生活"的教学智慧。戴老师将语言训练嵌入真实的生活切片,让学生明白语气不仅是声音的修饰,更是心灵的温度计。当迟到学生说出“老师,对不起,请您原谅我,好吗?”时,语言已从纸面的规范升华为生命的真诚。这种基于语用学理念的教学设计,让语文核心素养在交际实践中自然生长。</p><p class="ql-block"> 这堂课像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口语交际教学应有的样态。当语言教育回归生活本真,当课堂成为社会交际的微缩剧场,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表达技巧,更是适应社会的生存智慧。这或许正是语文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在真实的土壤里,开出美丽的交际之花。</p> 课例《韩非子想说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六年级《韩非子想说啥》如清泉流淌,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盎然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赵老师的这节课以《卜妻为裤》为媒,运用各种方法:横读、竖读、去标点符号读、变成繁体字读等方式诵读,让学生读着读着就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美感,读着读着就知晓了文章的意思,读着读着就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接着,赵老师抛出问题:韩非子想说啥?从“百家争鸣”的介绍,到儒家和法家的冲突,明白了韩非子的主张。赵老师再按“论述在前,寓言在后”和“论述在后,寓言在前”的形式,将《卜妻为裤》和《守株待兔》两个故事放入完整的原文之中,通过思辨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这两则文言文更深层的中心思想,明白了韩非子到底在表达什么内涵。整个教学过程风趣幽默,层层递进,始于音韵之美,成于思维之辨,终于文化之根,让我们看见经典在童眸中焕发的别样光彩。</span></p> 讲座:文言文教学刍议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赵老师在《文言文教学刍议》讲座中提到: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第一,主题揭示紧扣文化背景;第二,“篱笆墙”别那么“长”;第三,诵读指导贵在领读示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场穿越千年的文言之旅,不仅为孩子们重构学习路径,也为老师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鲜活范本。</b></p> 课例《军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唐君兰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五年级《军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她从“一位军人”、“一台手术”、“一个决定”导入,直指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她重点设计了“根据动作体会内心”和“根据语言、神态体会内心”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她始终以学生为课堂核心,通过朗读、小组合作、集体汇报,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唐老师将革命题材文本的教学演绎成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精神对话,让学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感悟革命精神,并让革命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span></p> 课例《形形色色的人》《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吴勇老师连续执教两堂习作示范课,分别是五年级习作《形形色色的人》和六年级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他的习作课让人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一,联系已学的习作方法。《形形色色的人》教学时,吴老师引导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写作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从多个方面写人的特点,用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并让学生用学过的写作方法,将今天要写的人物的特点写清楚。《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时,回顾了五年级《神奇的探险之旅》构思过程。吴老师通过联系已学的习作方法,将知识串联起来,降低了本次习作难度,增强了学生习作信心,为后面新授知识打下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二,巧妙利用范文,传授写作方法。《形形色色的人》教学时,吴老师利用范文《唠叨的奶奶》和《暴躁的老妈》,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散点扫描”和“细节聚焦”的写作手法。《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时,吴老师又利用范文让学生发现写好“使用前的动态变化”、“使用后的奇异景象”和“展开联想”,就有可能让文章变得更“奇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三,当堂习作,“教-学-评”融合,巩固所学。每当吴老师教学新的习作方法,就会让学生当堂练习片段写作,同时,出示条目清晰明了的评价量表,让学生有目的地创作,有针对性地评价。这让老师教的和学生学的,落实到了实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吴老师的习作课堂充实、丰富、清晰,让我们看到了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应是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的,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充当孩子们的引路人。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自由而有序的创作空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声音。</span></p> 学习收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在长沙,遇见最美的语文,遇见最美的课堂,遇见最美的老师。感谢君山小学领导给予我们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好的成长和进步!虽然采他山之石解我所困,纳百家之长为我所用,还需慢慢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也许很艰难,也许很漫长,但我们会不断求索,不断前行。愿我们君山小语人在未来的教学路上,传递美好: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