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在鲁迅心中的照片——读《藤野先生》

马到成功

<p class="ql-block">《朝花夕拾·藤野先生》</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藤野先生》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十二日,收录于《朝花夕拾》中。在这篇记叙散文中,鲁迅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暗面目,鞭挞了清国留学生的嘴脸,歌颂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精神。</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鲁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探寻救国道路上的一段思想经历。</p> <p class="ql-block">”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以人物为主,有”我”、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和日本受军国主义毒害的青年。人物在事件中展示,写”我”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在这里学习生活后离开仙台。事件比较简单,但是,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和人物呢?为什么要把”我”与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和日本青年进行对比描写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概括一下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和人物呢?鲁迅写这件事情是为了突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人”的精神面貌,”人”的精神面貌又决定了对”事”的不同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再说为什么要把”我”与清国留学生、藤野先生和日本青年进行对比描写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与清国留学生进行对比,用意在于突出”我”忧国忧民的思想,谴责清国留学生看到影片中中国人被枪毙不为所怒,反而充当欢呼的”看客”,麻木冷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日本青年、藤野先生对待”我”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目的是揭露日本青年受军国主义的毒害之深,歌颂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的精神。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大肆向国民(尤其是青年)灌输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如何病弱……其目的是对外扩张换来的是军国的强盛。所以,在日本青年眼中,中国人是低能儿。但是,作为日本教师的藤野先生与本国青年的思想截然不同。在对待来自清国鲁迅的态度上是和蔼的,用抑扬的声调交谈。传授知识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当得知鲁迅要离开仙台时,脸色有些悲哀,依依不舍。并叫鲁迅到他家里,又送一张自己的照片,后面写着”惜别”二字。藤野先生思想中重的是情意,对鲁迅的希望是中国有新的医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文的最后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督见他(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在仙台的思想经历中,鲁迅以藤野先生正直无杂念,认真而负责的可敬形象时刻激励着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悬挂在鲁迅住处的藤野先生照片。</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