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八节前一晚,我们去十全街“柳家有梦梅·鲍鱼馄饨王”吃晚饭。这也是前些天看到苏报引力播的介绍,想过来品尝的小吃店。感觉戏剧演员开的店,有他的特色。</p><p class="ql-block">推开门,店里并没有吃客,我们点了鲍鱼馄饨、皮蛋馄饨、炸臭豆腐干、炸猪排,是大众点评给予好评的几种。</p><p class="ql-block">在等候时,走进来一个男子,我立刻感到这就是老板施海涛。只见他走进操作间,套上围裙,熟练的开始洗菜。一边看着笑呵呵的我们,给予了肯定是他。我们搭上了话,聊了有半个多小时。听他说了过往经历,以及如何会想到开馄饨店的。</p><p class="ql-block">在他11岁时,江苏省昆剧团来苏州招生,给出的条件是:国家干部,每月工资 31.5元,还有15元菜票,2斤糖。他说:“这在当时工资比我父亲还高。又可以不下放,77年底才取消了知识青年下放政策。我父母是不同意,认为我应该读书。我的父母是转业军人,我还有个妹妹。我就去做外公思想工作,理由也就是不下放,端公家饭碗,打动了他,最后家里才同意了。那时候父母吓唬我说,去唱戏很辛苦,要挨打的。我想我乖一点,就会少挨打。再说在家里也要挨父亲打。”他说着笑了起来。可见他小时候也是很调皮的,那个年代父母打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是相信“棒头之下出孝子”的,男孩子又调皮,没有不挨打的。</p><p class="ql-block">他说:“录取也不容易的,二百取一。苏州去的同学里,有一个是当时九中校长的儿子,他在家里是老三,不去就要下放。那时候我们也听了不少下放的故事,父母都害怕孩子下乡的。”</p><p class="ql-block">在我问到他如何想起来开馄饨店时,他说:“我在南京工作、生活了47年,我还是很爱苏州。小时候常跟外公去吃绿杨馄饨、生煎,记忆深刻。这些南京没有的,我每次回苏州就去吃。唱戏的都喜欢吃,空闲时间也多,一个月只要去单位一次,就是去领工资,那时候没有银行卡。我们常聚在一起吃喝,每个人带一个菜来,烧着烧着,自然就有烹饪技术的高下,能者就多动手了。我喜欢研究吃食,所以等我有了条件就开了这家小吃店,做我喜欢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我们点的食物,陆陆续续上来了,一边品尝一边听他说苏州的面、馄饨的历史故事。在他看来,现在很多的面条、馄饨都是安徽人在经营,已经不是苏州味道了。原来好多百年老店,在他看来也不是那么回事。真正的百年老店,在他眼里是“绿杨”,因为外祖父吃了50年,他吃了50年。他说:“以前没那么多浇头的,传统三样:焖肉、爆鱼、素浇。他觉得陆长兴、近水台都是老字号,朱新年也是后来的。</p><p class="ql-block">我吃着皮蛋馄饨,感到新奇,问他怎么想到的?他说:“妹妹小时候吃过,让我做出来。我不想搅和在肉馅儿里,会没有层次感。这样大块的皮蛋,吃在嘴里层次分明,皮蛋的香味和肉的味道味蕾各有感觉。”不亏他是研究菜品的,对吃确实很讲究。</p><p class="ql-block">他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动手清洗丝瓜、刨皮。我问他这是晚上做的菜?他说:“是的,没有买到毛豆,打算丝瓜炒臭豆腐。”我没听说过这种烧法,就好奇地打听。他介绍了其中的诀窍,丝瓜和臭豆腐都要先过水。他今晚做双臭,还有一个是丝瓜炒大肠。</p><p class="ql-block">和他聊天很开心,因为他说的事,我都经历过,很有共鸣。大概也因为此,他也愿意和陌生人说说过去。</p><p class="ql-block">他显得很年轻,他说已有58岁了,我们看着一点都不像。他的皮肤保养的真好,肤白细腻。毕竟是初次相见,也没好意思问他如何保养的。唱剧的人,眼睛都很明亮,他也是如此,大眼睛神采飞扬,很漂亮。他是唱小生的,very man。</p><p class="ql-block">一次愉快的偶遇,给我们带来一个好心情的夜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