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星期天。我们一行九人,在洪七公群主带领下,自驾两车,赴章丘区相公庄街道顶庄村,穿过防空洞,浏览情人谷,攀爬猫头峰,翻越道士帽。<br> 8:30,我们穿过顶庄村,沿着修筑的水泥路,一直将车开到了村东北方向的防空洞前面的场地上。<br> 在大家整理行装之际,我发现不远处的树上,有两只可爱的喜鹊夫妇依偎在一起,貌似在谈情说爱,丝毫不顾及我们这些人。我便好奇地冒犯了一下,给二位偷拍了照片,并录制了视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枝疏落向晴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鹊相依情韵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白羽衣添雅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纵横树枝绘幽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声胜却千般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静处犹感爱意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且待春风来叩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巢共筑乐无穷 。</div> 我们整理完行装来到洞口。洞口朝西南方向,穹型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拱门,高度约四米,宽度三米,两扇非常厚重的大铁门。大铁门没有上锁,被人挤开了一道缝可以自由出入。 我们依次进入洞内,发现非常宽敞,约近五米宽,拱形顶部的最高点约有四米,长度约有五百米米。 中间还有侧洞,应该是用于办公或者是住人的场所。整条洞除入口和出口处,已经用混凝土浇制了约有50米长的洞壁保护层外,中间部分没有浇制的保护层,仍然是开凿的原始状态,地面好多处有塌落下来的碎石。 另一侧出口与入口处是一样的,只是两扇大铁门应该是后来安装上的较简易的铁门,不是入口处那样厚重的铁门。这个隧道工程很显然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候挖凿的。由于形势有变,没有装饰完毕就停工了。<br> 隧道上面的山梁就是滨州邹平与济南章丘的界山,所以出了洞就是属于邹平县青阳镇的属地了。<br> 从两步路轨迹看,这条隧道是笔直的西南-东北向。<br> 章丘相公庄街道顶庄村与邹平青阳镇之间的穿山防空洞 从防空洞出来,就进入了邹平的卧狼沟。由于这里地势高,温度低,以至于前段时间下的雪还没有融化完。积雪下面的土地全是粘稠的泥巴,踩上去滑的要命,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我们都小心翼翼地寻找可以供脚踩踏的地方,艰难前行。 卧狼沟是青阳镇内最大的河流之一,它北起醴泉公园的化庄水库,南至情人谷,全长4公里。这是一条季节性河流,每至夏天雨季来临,大雨时节,从长白山上下来的洪水,便似恶狼一样,狂泻而下,滔滔北去,因此也被称为恶狼沟。 <br> 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的大雪所致,现在沟中还可以见到淙淙的溪流呢。<br> <p class="ql-block"> 向东北方向前行一阵,进入了情人谷。在谷口有一片非常亮眼的建筑物,不知道这是政府投资建造?还是哪个大老板所为。</p> <p class="ql-block"> 从房子一边竖立的“邹平醴泉水利风景区”的展板看,应该是政府为改造荒山,美化环境造福百姓建造的。</p> 我们调头南行,进入了情人谷,这里修建的石台阶、石板路、各种小憩凉亭还是很有韵味的。 沿路上行不远,来到了位于黉塘岭下的“范仲淹读书洞”。 史载,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今邹平市长山镇)朱氏,遂更名朱说。曾寄读于醴泉寺。为避寺中喧嚣,来寺南黉塘岭一天然石洞静心攻读,世称"读书洞",也称"上书堂"。 范仲淹在洞中苦读三年。其日煮升粥,隔宿凝固后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又断齑数茎,就少量盐食,成语"划粥断齑"便由此而来。<br> 艰苦环境中的范仲淹,手不释卷,日夜苦读,最终高中进士,踏入仕途,成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成为中华民族胸怀天下、奋斗忘我的精神追求。<br> 告别“范仲淹读书洞”,我们折转向东南,踏着积雪向东面的山梁爬去。 山梁上的杂树林中,积雪很厚,积雪下面的地面全是被雪水浸透了的枯草烂泥,湿滑地要命,走起来非常地费劲。大家都慢慢地艰难拔高前行,也不时地会有群友被滑倒。想想来,真是吃饱了撑的,跑到这深山老林来找虐。 但大家没有一个叫苦的,反而都是嘻嘻哈哈、兴高采烈地不停地拔高向上,朝着最高端——猫头峰进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邹平青阳猫头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皑皑积雪覆路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杂树林中行走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友攀爬兴味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撑杖蹚雪艰难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步踏深痕向上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海雪原多韵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豪情尽在攀登中 。</div> 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终于走出了林海雪原,进入了裸石陡崖地带。尽管前路更加陡峭,但裸石上面的雪已经被风吹跑,或者已经融化完毕。这山上的石头全部像是零散的碎石挤压而成,没有石缝,没有纹路,凌乱不堪,但是棱角分明,疙疙瘩瘩,手好抓,脚好踩,攀爬起来并不费劲,反而觉得刺激好玩。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崖岩陡峭接蓝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驴友爬山意志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脚下危岩藏险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心中壮志破难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川见证攀登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赴巅峰醉心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览众山收眼底,</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豪情满怀乐无限 。</div> 待爬上一个石崮山头,继续向上又进入了艰难期。山坡更加陡峭,连翘等低矮灌木密布,窄窄的小路上厚厚的积雪,而且雪后没有人走过。我们只好趟着厚厚的积雪,两手抓着路边的灌木慢慢地向上攀爬。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向右后转弯朝西北方向下行,谁会想到下行更加艰难,坡陡,雪厚,登山杖一插到底持不上进,让人战战兢兢、眼花缭乱,那个狼狈相真的是惨不忍睹。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厚雪陡坡枝条横,</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头持杖欲下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跤跌坐深雪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索性腚刹下滑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惧窘态让人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求安全回归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坡腚刹留佳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心逍遥自在声。</div>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驴友惯用的“腚刹”是最安全最给力的办法。回头看看滑下来的路,觉得也是非常幸运的,已经马上就出“九九”的季节,还能够与这么厚的积雪亲密接触,也确实很难得的。 你看这里的积雪有多厚,一脚踩下去,几乎到小腿肚子,登山鞋里都灌满了雪。说实话,这还是我去冬今春见到的最厚的积雪呢! 回首遥望,走过的猫头峰还是非常壮观的。 沿着山脊,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行,一路蜿蜒折转,上上下下,待翻过了比较高大的“道士帽山”,就开始一路向下了。 尽管下行的路也不平坦,但相对下猫头峰的路来说,那就已经是康庄大道了。 12:36,洪七公、火和我,已经先后下山,来到了停车处。等大家都下来,我们开始了一如既往的支桌子、安炉子、点火、炖菜、午餐。 今天走过的公里数尽管不算多,但累计拔高460米,强度还是不小的。穿林海,跨雪原,爬悬崖,腚刹下雪坡……还是很刺激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