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南疆)游: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鲁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位于新疆南部阿克苏地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于2006年7月开工建设,2009年9月26日开馆,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一层为3个大展厅和1个多功能厅;二层设1个大展厅和3个小展厅,三层为书画厅。收藏藏品11200余件,文物9500件(套),展出文物1188件(套)。是新疆区内外游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旅游基地和了解新疆兵团、“师市合一”管理体制及其建设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2016年12月被评为国家第三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1年5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以三五九旅的历史基本递进线索为脉络,围绕 “传承历史、弘扬精神、展示成就” 三大主题,设置了九个展陈主题区:1、西域屯垦,源源流长;2、英雄部队,功勋卓著;3、艰苦创业,屯垦荒原;4、五湖四海,投身兵团;5、建设大军,铸就辉煌;6、中流砥柱,铜墙铁壁;7、建设城市,勾画家园;8、构建和谐,奔向小康;9、援疆建设,引领发展。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兵团军垦战士在塔里木屯垦戍边的艰苦历史,同时也展示了阿拉尔市现代化建设成就。</p> <p class="ql-block">↑ 路过阿拉尔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八团农垦基地。阿拉尔市原为阿拉尔垦区,属兵团农一师统辖。2002年9月,国务院批复在兵团农一师最大的阿拉尔垦区设立自治区县级直辖市——阿拉尔市,与农一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2004年1月19日,阿拉尔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开始全面履行职能。阿拉尔市被称为塔里木河起源地、丝绸之路必经地、昆岗文化发掘地、三五九旅传承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中线的重要支点。</p> <p class="ql-block">↑ 高产农田。</p> <p class="ql-block">↑ 路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九团水果基地。</p> <p class="ql-block">↑ 阿拉尔市迎宾雕塑。</p> <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石碑。</p> <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建于阿拉尔市城市中轴线上,它的外形像四把倒放的犁铧,组合在一起又营造了一幅种子发芽、破土而出的画面,象征着兵团精神在这里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入口甬道长56米,甬道中心地面铺设165块宽一米的铜板刻,记述了西汉以来西域屯垦大事记。而甬道两侧墙上有二十四幅石刻壁画和一百二十首与西域屯垦有关的著名诗词。通过这些内容,彰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简史:前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第二军步兵五师。1950年挺进新疆,解放新疆,1953年6月,奉毛泽东主席令,在塔里木盆地集体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归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p> <p class="ql-block">↑ “将帅墙”宽15米、高6米,以图板的形式展示三五九旅历史上贺龙、王震、王恩茂等125位将帅生平。听讲解说,一位64年授衔的少将,主要功迹是解放初期五十年代携带王震的亲笔信前往湖南省找当时的省委书记王恩茂协调,在湖南招“骗”了数百名女青年进疆分配给老军人成家。</p> <p class="ql-block">↑ 王震将军半身塑像。后景为大型浮雕《关山万里展红旗》,分四部分展示“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讲述了三五九旅部队从井冈山走来,二度长征,奋战南泥湾,解放新疆,就地转业,成为光荣的屯垦戍边战士的故事。旁边有一尊站立在玻璃匣内的贺龙元帅蜡像(身着1955年贺龙元帅在中南海授勋时所穿的元帅服及佩戴的三枚胸章,由贺龙夫人薛明送展)。</p> <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抗战时期使用过的武器、服装等。</p> <p class="ql-block">↑ 地窝子老照片,第一代住房。兵团军垦,住房变迁。通过展示兵团人四代住房形式:地窝子—土坯房—黄砖房—楼房,体现了兵团成立60多年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家用摆件变化,见证兵团人从艰苦奋斗走向美好生活的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代住房“地窝子”(复制)外观。</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代住房“地窝子”(复制)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住房“土坯房”(复制)。</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代住房“土坯房”(复制)内景。</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代住房“黄砖房”(复制)。</p> <p class="ql-block">↑ 戈壁母亲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60年代,5位年仅十七八岁的知青姑娘不畏艰难困苦,像男人一样在海拔4280米的冰达坂上抡锤打钎、点火放炮、开山修路,她们用双手筑起了兵团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上海支边青年劳动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新疆日报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总部驻乌鲁木齐市。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在所辖垦区内,依照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截至2023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14个师,设有若干个“师市合一”的直辖县级市,截至2019年底,总人口324.84万人。其简历:1954年10月,中央命令驻疆解放军的大部份,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61年开始至1966年有近十万名上海支边青年到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上海知青能够返城)。1975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改制为农场,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名称定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9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国家计划单列。</p> <p class="ql-block">↑ 上海知青文化园,位于阿拉尔市东南入城口的塔里木河大桥边,是在原上海知青林基础上提升改造而成。上海知青文化园是在尊重上海老知青这个光荣群体的意愿下建成,旨在重温历史、点醒记忆,再现当年上海知青为响应国家号召,怀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壮志,投身兵团建设、发展和传播文化的场景,展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屯垦戍边历史和一个个悲喜交加的故事,独具一格地体现屯垦文化、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当年全国有十六个省级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建师,这大概是唯一为兵团知青建的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 塔里木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路过阿拉尔市南口镇(十二团)团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p><p class="ql-block"> 中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即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最长的贯穿流动沙漠的等级公路,也是中国最早的沙漠公路。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中心,如今已是石油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主力油气田基地,途经轮南油田、塔河油田、塔中油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是众多旅游者前去观光的目的地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有4条,分别是轮台县至民丰县、阿拉尔市至和田市、阿拉尔市至且末县塔中镇、尉犁县至且末县。</p><p class="ql-block"> 阿拉尔至和田沙漠公路,北起天山南麓阿拉尔市南口镇(十二团),南到昆仑山北缘和田市玉龙喀什镇,全长424.77公里,是217国道线的延长线,也是第二条南北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公路。公路等级为二级,工程总投资7.9亿元,于2005年6月开工建设, 2007年10月全线竣工。</p> <p class="ql-block">↑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路面采用强基薄面理论;路基采用风积沙填筑、土工编织布强基;施工工艺采用沙基振动干压实和递进法施工等新技术、新工艺。</p> <p class="ql-block">↑ 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沙漠公路建设必须考虑公路防护问题。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动性沙漠,流沙侵蚀沙漠公路路基路面、沙丘压埋公路等危害,严重威胁着沙漠公路的畅通。为此,公路建设者与科研人员,一边建设公路,一边用芦苇草方格在公路两侧建立机械防护体系,或者通过种植沙拐枣、梭梭、柽柳等生物防护措施,捍卫这条沙漠大动脉不受侵害。</p> <p class="ql-block">↑ 流动沙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