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因为去静安雕塑公园比较方便,每年总是会去几次,除了看花,还看雕塑。</p><p class="ql-block">有些雕塑是常年展出的,有些是会更换的。</p><p class="ql-block">“这个雕塑的名称叫什么、表达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很多,我是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化了点功夫,根据官方对雕塑作品的介绍,整理成了这个“美篇”,给自己看,也给需要的朋友看。</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通向未来》</p><p class="ql-block">作者:威姆∙德沃伊(比利时)</p><p class="ql-block">作品材料:特种钢人工做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再地出发,</p><p class="ql-block">不知道,</p><p class="ql-block">是否能到达云朵停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路上,</p><p class="ql-block">就是永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创造了一座“通天塔”,这来自于西方一个著名故事:神为阻止人类建成通往天庭的塔,打乱了建塔人的语言。从此,建塔人不能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也再不能建成通天塔。它揭示了“团结的力量”,寓意着: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创建一个安宁美好的地球。建设我们自己的“城市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姆·德沃伊是当下全球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作品充满创造力与震撼力被世界艺术界广泛关注,其作品于2012年被法国卢浮宫永久收藏,置于玻璃金字塔下,成为在世雕塑艺术家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他擅长将特种钢通过人工做锈处理,创作雕塑艺术作品,这一独特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青睐。</p><p class="ql-block">他因充满创造力与令人震惊的作品被西方媒体誉为目前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鸵鸟-捉迷藏》</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LplusL工作小组</p><p class="ql-block">作品材料:铜着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艺术,可以很严肃,也可以很轻松。将头埋入土里的鸵鸟却从周围探出许多头来,整件作品充满了趣味性,艺术家用一颗充满童真的心,用一种新奇的眼光,邀您共同发现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LplusL工作小组由Leroy三兄弟Gregory、Gilles、Nicolas组成,他们是近几年活跃于比利时及国际范围的年轻艺术家,三兄弟自1997年成立LplusL工作室并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及专业艺术项目。</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七彩鹦鹉</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吉姆·戴恩/Jim Dine(美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12</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中,“鹦鹉王”(King Parrot)栖息在一个青铜心脏造型上,似乎也正诉说着艺术家内心最私密的情感故事。隐匿于草丛中的色彩斑驳的鹦鹉,若隐若现,似是想被你发现,又不想被察觉,是调皮,是羞涩,是若即若离,都像是一击即中你内心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慈航</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纳•奎兹(比利时)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10</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环保回收材料(木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大型朴素的装置无疑蕴涵了双重意义,既创造了一件类似扩张性的雕塑,又营造了一个近乎外星世界的奇异的公共空间。其造型仿佛遭受龙卷风的侵袭,充满脆弱感和运动感,但这种暂时的装置仍散发出令人惊异的思想内涵,在任何氛围中都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气氛。为忙于工作后休闲的人们提供一处庇护所,“一个冥想之地,和平之所”,充分再现“雕塑代表运动的瞬间”的美学观念和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的混乱,不对称的造型和相对立的极端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奎兹的作品不同寻常的鲜明特点,充满张力的当代建筑、宏伟的雕塑和动感流畅的设计,则是这位比利时艺术家神奇创作的主要造型。</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天使•荣龟</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乔治•苏泰(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07</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使·荣龟是法国雕塑家和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苏泰先生专为2007年上海艺术博览会创作的主题雕塑。一位纯情少女乘坐巨角大龟上,飘逸且又委婉,隐约地表达着花季少女对生命的眷恋。生动的饰物,纤细的身肢,又将少女的青春活力与气息缓缓释放。而本来意蕴着生命的顽强与见证漫长历史的龟,竟神奇地妙生双翅,翩然欲飞,穿越时间与国界。 </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永恒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彼得•沃德克(美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08</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们拥有城市,却依然幻想自然。幻想着:山那边,推开一片圣殿;一群牛(能看到5头)静静放牧夕阳。山花开了又败,牧童走了又来。牛儿读不懂,世界缘何匆匆?突然间,夕阳沉了,时光,就此坠入永恒。</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美丽的狂想》</p><p class="ql-block">作者:马克.福尔内斯(法国)</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建筑曾以功能性和理性主义为核心,被视为永久的栖身之所和实用空间。然而,如今的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开放的互动场域。摆脱了传统的封闭设计后,建筑以更加流动、有机的形式展现,不再是孤立的结构,随之融入了装置艺术与雕塑的特质。在这种转变中,光线的折射、曲面的蜿蜒,构成了建筑与环境互动的独特语言,同时与观众建立起新的对话,成为一种空间中的艺术形式。《美丽的狂想》巧妙地在建筑的沉稳与自身的动态感之间取得了完美平衡。这件作品高达8米,直向天空延伸。作品整体结构由经过精确计算生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1000片超薄轻质铝片拼接而成,</span>形成了复杂的三维形态。通过精准的弯曲和铆接,形态自由延展,起伏有致,吸引人们在其间徜徉、驻足,激发好奇心与探索欲。艺术家希望当人们置身于这个蜿蜒变幻的球形空间时,可以在此嬉戏、放松,或暂时忘却现实,仿佛置身于一片静动交融的绿洲。</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克劳蒂亚·孔德(瑞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克劳蒂亚·孔德的作品常探讨自然环境,尤其关注森林与海洋,这两个元素在她的主题探索和视觉表现中相互关联,成为其创作的核心母题。</p><p class="ql-block">《大理石三重奏(仙人掌,叶子和珊瑚)》通过抽象的植物形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坚韧。相较于让人们哀悼消失的栖息地或灭绝的物种,孔德更希望传达大自然在面对破坏时展现出的持久韧性与力量,这种坚韧超越了人类语言和感知,充满了难以言喻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制作工艺从木材雕刻、三维扫描,到铣削和抛光,展现了现代与传统技艺的融合,最终由以浅灰色纹理闻名的爵士白大理石精心制作而成。作品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三件雕塑被安置在平整的鹅卵石上,周围环绕着延伸的同心圆图案。这些圆圈既像雨滴落在海面上泛起的涟漪,又像树木的年轮,不仅呼应了雕塑本身的自然形态,还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与作品互动的独特鹅卵石步道。</p><p class="ql-block">孔德选择大理石作为创作材料别具深意,以诗意的方式将材料与其起源重新连接:大理石由经过数百万年微小的海洋生物沉积和钙化形成,是海洋复杂碳循环过程的直接产物,象征着海洋生物与陆地世界彼此交融的生命进程。</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最后,它找到了它的朋友》</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向惠迪。</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2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迪士尼动画电影《丑小鸭》中丑小鸭在寻找家人与伙伴的旅途中,与一只诱饵鸭相遇的情节。通过这一情节,艺术家向惠迪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现了个体在寻找归属与陪伴过程中的情感与经历。</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形式呈现,通过雕塑的造型和材质,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希望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雕塑,更是一个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艺术载体。</p><p class="ql-block">《最后,它找到了它的朋友》通过艺术的,探讨了友情、归属感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等主题。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孤独和迷茫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相信最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和方向。</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张力之态》</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米歇尔·德布鲁安(法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由无数错综复杂的管状分支组成,通过分支的相互连接保持整个结构的张力和平衡。这种设计如同肌肉和肌腱施加的张力与骨骼的压缩力协同作用,使生物机械运动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这种力量既象征了韧性,也暗示了脆弱性。每一部分无论看起来多么微小,都对整个结构的力量和统一性至关重要。它提醒人们生命存在的微妙平衡。</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卵生,湿生,有鳞,无鳞》</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曹舒怡</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此件作品源自曹舒怡始于2021年的系列创作,其概念延续了她一贯的思辨考古创作风格,将东方古典知识体系融入地质学、自然史与生命科学的语境。标题化用《本草纲目》中动物的分类“卵生”和“湿生”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起源,“有鳞”与“无鳞”界定了物种的形态特征,而“鳞”在英语中所对应的词语“scale”同时又具有“尺度”的意涵。</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先手工吹制玻璃雕塑,再进行三维扫描,最后结合数字雕刻成型。奇特的形态暗示着物种之间、有机与无机身体之间相互转化、混合共生的状态,唤起人们对原始微观生物的前意识记忆。这些幻想中的生物唤起一种混合的熟悉感和疏离感,既标示出我们的生物和矿物起源,同时也隐含着未来演化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幸福的颜色</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彼得•沃德克(美国)</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08</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四枚饱满的苹果, 头一枚青涩, 尔后渐红, 润泽闪亮, 叠加而起…… 顶端一只极富生气的小鸟, 正在蓝天白云下默许对将来的梦想:被祝福的果实,阳光下闪烁诱惑的光泽; 梦想令花开不败,自由向上。 小鸟在高处聆听风的耳语, 胜利之下,是坚忍赐予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彼得·约瑟夫·沃德克于195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市,被《国际先驱论坛报》誉为“20世纪末西方世界最伟大的动物雕塑家”。沃德克深爱大自然,也喜爱动物,大自然和生灵给他带来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他觉得动物题材是探究形态、色彩、纹理和幽默等创作元素中最为理想的素材,于是他迷恋上了雕塑形态各异的动物,尤其是鸟类。</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男低音</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曼(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90</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音乐系列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阿曼的艺术理念:“物体的艺术”,物体堆叠,集积的美,使人们对物体的形态有了新鲜的观察角度,对音乐有了全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曼·皮埃尔·费尔南德兹出生于1928年法国尼斯,乃是少数仍在世即被写入西洋艺术史的艺术家之一。1991年11月密特朗总统于巴黎爱丽斯宫颁骑士勋章给阿曼。1993年阿曼更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p><p class="ql-block">阿曼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五个重要时期,即集积、切割、燃烧、垃圾箱及庆典等。阿曼曾以锯砍、燃烧的方式,将钢琴或弦乐器分解后再和谐的集积成一雕塑,以阐释他对音乐与艺术创作的独特看法,从中可以看出阿曼透过切割与撞击的程序,将乐器肢解与改造,并重新创造音乐的律动与旋律。</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美丽时刻</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曼(法国)</p><p class="ql-block"> 创作时间:1983</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作品让我们看到阿曼艺术创作显具特质表现形式,包括切割、集合与堆积。</p><p class="ql-block">作品由四、五把提琴组成,使音乐浮现出有形的旋律,仿佛能使人听见提琴间相互的轻轻应和,动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音乐之神</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曼(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86</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光明之神阿波罗,同时也是音乐神,掌管着缪斯众女神,当他弹奏起七弦琴,美妙的旋律犹如天籁,可唤起人们倾注于圣歌中的各种情感。阿曼以自己特有的切割方式对希腊神像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在力与美的表现方式上独具匠心,被切割分解的形体在现代意义上得到了升华和再生,体现出现代艺术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智慧之音</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曼(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91作品材质:铜着色</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音乐的力量</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阿曼/Arman(法国) </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密集的提琴组合, 仿佛是伟大乐团中的弦乐组合。小提琴在形象上的交织, 在结构上的错位并置, 象征着音乐主题的交织, 音乐旋律的相融, 音乐力量的立体化。雕塑将音乐的样态视觉化, 音乐自身的诗意凝固化, 用一种近乎梦境般的形式展现音乐动人心魄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舞动·凝视</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汉斯•凡•德•伯文卡普(美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06</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不锈钢</p><p class="ql-block">刚硬的金属材质表现雕塑动态的美感。仿佛是两只互相牵引的手,款款柔情,两两相望;又仿佛是动态的舞姿,律动生命,摇曳生姿。这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生命之水</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芭芭拉•爱德斯坦(美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10</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铜管&马达</p><p class="ql-block">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既是一种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同时也是一种哲学上的抽象概念,水的这种二元性连接了自然与艺术的世界。作品中流动的水与人们的情感相交流,超越了时间,并在精神上得以升华。</p><p class="ql-block">芭芭拉·爱德斯坦(Barbara Edelstein),雕塑家、艺术家,现居住于纽约、上海两地,丈夫是上海人。</p><p class="ql-block">出生于美国一个艺术家庭,从小热爱音乐并学习跳舞,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塔 库斯学院艺术系(学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克莱芒特美术学院(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芭芭拉喜欢“很中国”的水墨。她的作品善于在自然和都市环境间营造一种沟通,以独到的手法使作品恰如其分地融合于周边环境中,并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尊崇,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强化自然氛围,而不是突出艺术家及作品本身。</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合流</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安托万•蓬塞(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92</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用一种把现实抽象化的愿望,使作品诞生了如水般流动的幻觉。在他雕塑的令人兴振奋的静止状态中,表现出生命力的另一个方面,从而成为永恒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安托万·蓬塞1928年生于法国巴黎,是法国伟大的抽象雕塑家, 1993年起成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院士。</p><p class="ql-block">他创作出大量雕塑作品(铜雕、大理石雕),作品形态抽象,把优美典雅与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和谐尤其表达出了人道主义价值。有人说他的作品朝气蓬勃,向顶点跃进,那入网半透明和纤弱的轮廓就是这种活力的边界。蓬塞艺术的这种矛盾恰好由于大理石块巨大的外形才存在无限精巧的可能。“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也受到控制。”这是蓬塞的语言,这样的形容可以概括其作品大部分的神秘感和诗学意义。</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偶遇</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安托万•蓬塞(法国) </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91</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光与影的邂逅,坚硬与柔软的偶遇,艺术家与灵感的相逢,使作品如水般流动,如少年般敏感,如自然赐予般浑然天成。生命如清亮的光辉,在作品中闪烁。</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一切皆有可能</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安托万•蓬塞(法国)</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1981</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铜着色</p><p class="ql-block">线条不断地变幻延伸,情感的洋溢沸腾使作品形态诞生无限可能,也使它们所处的环境由于有了这种活跃的雕塑形态而变得更加鲜活。</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星光亭</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威姆∙德沃伊(比利时)</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12</p><p class="ql-block">作品材质: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日飞逝,</p><p class="ql-block">而我至此停留。</p><p class="ql-block">就像,</p><p class="ql-block">星空还原于星空,</p><p class="ql-block">雨水消融于雨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姆∙德沃伊比利时 出生于1965年 他因充满创造力与令人震惊的作品被西方媒体誉为目前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理解与表达中,艺术作品的装饰在某种程度上是浪费的,它仅仅是揭露人类本质的一个工具,任何华丽的掩饰都是没有意义的。他把日常生活中看起来有用的物品转变为纯粹装饰性的物件,使之具有了与日常生活使用不同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都市幻想》</p><p class="ql-block">艺术家:乔伊·布朗(美国)</p><p class="ql-block">作品信息:铜着色</p><p class="ql-block">作品分两组:一对“情侣”在观看城市日落;三个圆润、自然、闲逸的人在无拘束的思考和交谈。</p><p class="ql-block">内心的安详宁静,彼此的信任沟通,心灵的自由和谐;城市的人们,拥有对生活,多样而明媚的选择。让城市更加美好的不只是日新月异的变革,更是从外到内,彼此呼应,交融的幸福。 在《都市幻想》中,都市的美好在于一种都市的人文生态,各种利益与人物的交织展现为众生百态,在熟知或陌生的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的碰撞,或忙或闲,或浓或淡的心灵写照才是都市令人感到温馨之处。都市之所以有幻想,就是在于心与心之间无限的可能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女王》</p><p class="ql-block">作品作者:汤姆·克拉森/荷兰</p><p class="ql-block">作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女王》呈现了两只悬挂在路灯上的母狮,柔和的线条勾勒出她们的形体,展现出独特的雕塑感。这件作品最初为荷兰布雷达市的一个环岛而创作,狮子尤其是雄狮长期以来一直代表着荷兰及其王室的国家形象。</p><p class="ql-block">环岛周围以历代女王命名的街道则启发了克拉森以象征力量和威严形象的母狮向荷兰女王致敬。</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将《女王》描述为捕捉了母狮慵懒地躺在树上的常见形象,她们的姿态看起来悠然自得,什么也不做。克拉森认为,这种不活跃的状态非常适合雕塑表现,因为雕塑应该避免任何动作的暗示。他解释道:“我们不必做过多引导,只需忠实于呈现真实的状态而不是刻意的形象化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眼,你会觉得悬挂着的是狮子吗?不。我觉得悬挂着的是牛。</p><p class="ql-block">可是,官方介绍说的是狮子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