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的三个层次

赵大夫

<p class="ql-block">讲话是人的本能,除了影响语言中枢的疾病和发音器官结构异常,讲话是无师自通的。又因为人的群居属性,决定了每天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本能属性就是讲话,即使一个人独处,也可以通过电话进行语言的交流,传递信息。所以在生活中,工作中,讲话无处不在,讲话证明了人的存在。虽然说讲话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一直到人生的终末期,可以说时长超过人的任何生存本能,包括吃喝拉撒。要是抑制人的讲话,不让人传递信息,通过讲话释放情绪,比不让人吃喝还难受。但不是说能讲话,就代表每一个人的讲话能力,水平都是一个样,实际千差万别。特别是讲话的目的性不同,也决定了讲话的不同层次,如果要给出讲话层次的顺序,我会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次、知识层次、沟通层次。</p> <p class="ql-block">本能层次,也就是讲话的初衷,就是为了活着,寻求关注和帮助。如果没有知识做背景铺垫的话,本能层次更多围绕着是要吃,要喝,解决纯生理问题。这个层次讲话很纯粹,也很直接,没有不好意思,没有更多装饰。这也能理解,活着是前提,只有活着,才能有更高的需求。所以在本能层次讲的话,以大实话为主,以人的自我需求为主,不会太考虑外人的感受。虽说是主观成分多,但少有恶意。在本能层次的语言交流要的是务实,不参杂太多的理性思考,省脑子。</p> <p class="ql-block">人一旦有了知识,讲话的方式、内容也就有了改变。讲话不再仅是为了活着,更多的是迎合工作,为了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所以讲话打上知识的印迹,就有了更多的理性,也有了一眼看不到底,带有知识的神秘。在知识层面的讲话是把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交织在一起,有些讲话看似面面俱到,甚至滴水不漏,实则是在用理性为感性做嫁妆。虽然它比本能层次的讲话技高一筹,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利己重于利他。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知识的在场赋予了讲话的形式多种多样,时而短兵相接,时而剑走偏锋;时而据理力争,时而得饶人处且饶人。不管出于哪一种形式,利弊权衡的标准还是在利益。没有了利益,在知识层次的讲话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不能说知识层面的讲话就是认钱不认人,许多知识层面的讲话推动了凡事要按规矩来,在有规矩的前提下,追求利益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当今知识层次的讲话和交流占据了讲话的主流,由于它的讲理,由于它对利益的不放弃,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是趋同一致的。没有知识层次的讲话,势必就会把个人与工作,与社会的联系失去了章法,公平性也会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那是不是知识层次的讲话就能涵盖所有的交流,即使它兼顾了人们对理性和利益的高度认可,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虽然讲话对社会关系的构建异常重要,但社会是人组成的,人除了是理性的动物,人更是感性的动物。理性让社会进入到有序的规律中,感性让个人的情感有了释放和展现的舞台。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在理性的空间活着,人是要在感性的空间找到归属。所以在讲话中个人的情绪不能小觑。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不管是什么教育背景,不管是什么职业,都会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这两种情绪可以影响到人的理性思考,可以让讲话的目标产生截然两种不同结果。当然达不成目标的讲话,是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一是在理性层面它不能解决问题,二是在感性层面还会互相伤害彼此。这就需要有超过知识层次的讲话从中化解这种尴尬,也就有了在沟通层次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沟通不仅是解决看得见,说的出的问题和障碍,更是要在情感层面建立关系,良性互动,求大同存小异,达成既要口服,又要心服的彼此互相尊重的正面情绪。沟通不意味着简单的知识积累就可以做到,沟通是一种层次,也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把知识升华到智慧。所以能达到沟通层次的人不仅要有理性的知识,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还要有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同理心。医学这个行业是与病人打交道,病人对医学的知识是陌生的,病人对疾病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病人对死亡的威胁是恐惧的。这些造成了病人是敏感的,是内心孤独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对医学技术有过高需求的。病人有时会在本能层次去讲话,有时会在知识层次去讲话,如果医生不能超出这两个层次跟病人对话,也就是在沟通的层次与病人交流,就很难找到建立医患之间信任关系的突破口。信任不是单一技术层面的话题,它是在情感支撑下的技术话题。本能层次,知识层次的讲话都与情感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结,唯有沟通层次的讲话才是以建立情感关系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为病人在技术上,在心理上提供专业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虽说沟通层次的讲话对于医生很重要,但却不是每个医生都会像学技术那样热衷,即使有想把它做好的欲望,但也不是有想法就能像学技术那样把沟通做的游刃有余。沟通许多时候不是像有章可循的知识,多读多看就可以了;沟通是在素养和情怀基础上的智慧,需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开悟。有些医生技术不错,可一辈子都没有在沟通上得到病人的认可。所以沟通和技术相比,沟通是通往大师的桥梁,单纯的技术只能徘徊在医匠的水平。作为一名医生,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无可厚非,而且它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实践。病人眼里认可的医生,一定是理解病人的疾苦,让病人从心里上信任,有苦可以跟医生说,有痛可以跟医生诉。医生不被病人信任,是职业的失败。而沟通是取得病人信任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沟通是讲话的金字塔,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但医生这个行业如果在沟通上做的泛善可陈,想必医生的职业生涯也非可圈可点。1988《爱丁堡宣言》:“病人理应期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 所以医学这个行业的难,不仅仅是由于死亡的存在,技术与疾病的博弈,技术最终是失败者,这个结局是没有办法破解的。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面对人类讲话的最高层次——沟通,让每一个医生都做得十全十美,也是几乎无法完成。但在这两难困境下,唯一可以去做,而且还可能有胜算的话,就是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它既可以让病人充分认识医疗的局限,生命的有限性,向死而生。又可以让医生在理解病人境遇基础上,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与病人良性互动,在疾病和生命的全周期陪伴、守候病人。</p> <p class="ql-block">讲话最低层次是为了活命,讲话最高层次是建立关系,培养情感,让生命充满意义。未来世界的变化是未知的,未来医学的变化也是很难预测的,但立足于人,通过沟通,建立关系,取得信任,永远符合人性美好的需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