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家周国平说过,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接纳平凡,或许是普通人一辈子的必修课。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需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但没有英雄路过的时候,泥土里会钻出千万株野草,在春风编织的原野里翩翩起舞。如今电影《哪吒2》正在热映,这部以中国神话为背景的动画片,竟然冲到了中国电影榜的榜首,有人一刷二刷,也有人三刷四刷,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都会有不同感受。看完《哪吒2》之后,回头再读周国平的这段话,两者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首先,发现“自我不再是世界中心”,这是个体从自我认知到社会认知的转折点。在《哪吒2》中,哪吒的成长始于对“魔童”身份的觉醒。他曾是陈塘关百姓口中的异类,被世俗偏见束缚。在《哪吒1》中的表现就是那句经典台词,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他试图证明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在《哪吒2》中,他被迫直面更复杂的认知之中,所谓的仙界、妖界与人间三界的等级森严,电影里无量仙翁的伪善、还有龙族的压迫,都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围绕他的个体意志运转。他说:“如果没有路,那就踏出一条路”不仅是反抗命运,更是对既有权力的挑战。正如周国平所言,“热闹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哪吒的觉醒映射了年轻人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参与的过渡。当敖丙背负家族使命、申公豹因出身受歧视时,他们也经历了类似的“祛魅”——世界不会因个人意愿改变规则,唯有在碰撞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努力未必能改变结果” 。影片中的申公豹是典型代表,他出身妖族,刻苦修炼,希望成仙。虽然经过努力成为仙界一员,却因偏见沦为仙界边缘人,他说话结巴的设定正是长期压抑的外化表现。尽管他试图通过“卷”来逆天改命,但仙界森严的等级制度最终让他意识到,努力可能只是徒劳。同样,敖丙被家族的期望束缚,即便他天赋超群,却仍无法摆脱“优渥背后的枷锁”。他的自带光环,掩盖了他的努力,他的一切都要以他的家族为考量。 </p><p class="ql-block">周国平说:“命运包含不可支配的部分”,这与《哪吒2》角色的困境呼应。申公豹的无限愤怒与敖丙的无限迷茫,揭示了无论是妖还是人,在面对结构性不公时都有自己那份无力感。即便如此,但《哪吒2》电影并未停留于此,而是通过哪吒的“守护苍生”转向,暗示真正的成长在于将个体抗争升华为群体价值的守护,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表达的内容,中国历来崇尚集体主义高于个人英雄主义。所以电影最后的表达,就算是无法改变规则,也能在缝隙中播种希望,这可能也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激烈碰撞。</p> <p class="ql-block"> 再次,或许接纳平凡并享受其价值才是平凡人生的归属。《哪吒2》中,土拨鼠这一角色成为平凡者的象征,他们衣衫褴褛,为生存挣扎,却构成了世界的底色。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共同抗争,传递了“人人皆是主角”的价值观,即便没有英雄光环,每个个体的存在本身已是对抗荒诞的力量。正如周国平所说,“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土拨鼠的坚韧、申公豹的爆发、太乙真人的平衡术,都在诠释平凡中的生命力。当哪吒从“逆天改命”转向“守护苍生”,英雄主义褪去神性,回归凡人的责任与温情。这恰恰印证了周国平“接受命运不可支配部分,努力改变可支配部分”的智慧——平凡不是终点,而是对生命更深层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最后,《哪吒2》的突破在于,它不再将英雄塑造为孤立的救世主,而是将其嵌入群体叙事。当哪吒与敖丙携手打破仙界中心时,他们的抗争既是个体的觉醒,也是千万“野草”的共鸣。影片中石矶娘娘的乐观、土拨鼠的坚韧,甚至陈塘关百姓的麻木,共同构成了多元的生命图景。 周国平熊曾说:“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电影通过群像刻画,展现了每个角色如何在不同阶段完成自我定位。英雄路过时,有人鼓掌;无英雄时,野草亦可起舞——这种对平凡的接纳,恰是对抗焦虑时代的良药:承认局限,但永不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哪吒2》以神话为壳,内核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洞察。它通过哪吒的三次成长,完成了从“自我证明”到“群体共情”的升华,与周国平的哲学形成了跨时空的对话。无论是哪吒的“踏出一条路”,还是土拨鼠的“缝补生活”,都在提醒我们:平凡不是妥协,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选择在春风中起舞的勇气。这种勇气,或许才是超越英雄主义的真正力量。</p><p class="ql-block">美友们,这部超火的动画电影,你看了吗?有什么心得体会,欢迎留言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