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爱情交织的世纪之旅— 小提琴家 Benjamin Beilman 柏克莱大学音乐会笔记

Eve Zhang

<p class="ql-block">周日下午,柏克莱大学的 Hertz 剧场,阳光透过花玻璃洒进剧场,温暖而宁静。</p><p class="ql-block">演出前一个小时,我已经静静地坐在剧场内大厅,随手翻阅着今天的节目单。</p> <p class="ql-block">下午 3:00,小提琴家 Benjamin Beilman 与英国著名钢琴家 Steven Osborne 走上舞台,没有过多寒暄,甚至没有正式的鞠躬,直接进入演奏状态。</p> <p class="ql-block">被时代埋没的天才女性——克拉拉·舒曼</p><p class="ql-block">提到“舒曼”,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罗伯特·舒曼,而他的妻子 克拉拉·舒曼 在当时的女性音乐家不被重视的年代,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可。事实上,作为钢琴大师,她的演奏成就甚至一度盖过了她丈夫的作曲名声。她以卓越的作曲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震撼了同时代人,却在 37 岁时便彻底停止创作,仅留下少量作品。</p><p class="ql-block">1853 年,克拉拉完成了《三首小提琴与钢琴浪漫曲》(Op. 22),这一年,是她人生悲剧的前奏。</p><p class="ql-block">1854 年,罗伯特·舒曼 试图跳入莱茵河自尽,随后被送入精神病院,直至两年后去世。《浪漫曲》成为克拉拉出版的倒数第二部作品,也是她唯一一部为小提琴与钢琴创作的作品。她将这首作品献给当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 约瑟夫·约阿希姆,他不仅是她的长期演奏伙伴,也是她与 勃拉姆斯 的挚友。</p><p class="ql-block">那时,勃拉姆斯 已悄然走进舒曼夫妇的生活,他与克拉拉的情感故事,成为音乐史上一段令人遐想的传奇。后世音乐家们不断尝试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寻找这段深沉情感的投影。</p><p class="ql-block">克拉拉的这三首浪漫曲,风格各异:第一首抒情遐想,巧妙引用了罗伯特·舒曼的小提琴奏鸣曲主题;第二首轻快俏皮,充满生机;第三首最为宏大,展现出克拉拉在旋律塑造上的才华,同时精妙地平衡了两种乐器的音色。</p> <p class="ql-block">勃拉姆斯的“无声情书”——《G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 78)</p><p class="ql-block">勃拉姆斯的《G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Op. 78),又名《雨之歌》(Regenlied),被认为是一封无法直言的情书——献给 克拉拉·舒曼。她不仅是他的挚友,更是他的灵感源泉与艺术知己。</p><p class="ql-block">这首奏鸣曲创作于 1878-1879 年间,勃拉姆斯在奥地利南部的 沃尔特湖 畔闭关创作。这部作品融合了忧郁与抒情,情感深沉,既含蓄又热烈。</p><p class="ql-block">当时年逾 70 岁的克拉拉在听到第三乐章时,曾写信给勃拉姆斯:“你可以想象,当我在其中再次听到我深爱的旋律时,我是多么欣喜若狂……我说‘我的’,是因为我觉得没有人能像我一样,感受到它的狂喜与悲伤。”</p><p class="ql-block">勃拉姆斯精妙地运用了钢琴与小提琴的音色转换——在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他刻意颠倒了角色,让小提琴拨弦取代了钢琴的和弦,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对比效果。</p><p class="ql-block">然而,演奏达到高潮时,我竟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短暂打了个盹。直到热烈的掌声把我惊醒——这才刚刚倒夏令时,生物钟竟还不听指挥。</p> <p class="ql-block">法国的浪漫主义爱情——Lili Boulanger 的《Two Pieces》</p><p class="ql-block">Beilman 先生在演奏完舒曼与勃拉姆斯的作品后,又带来了法国作曲家 Lili Boulanger 的《Two Pieces for Violin and Piano》:</p><p class="ql-block">Nocturne. Assez lent —— 温柔而浪漫的夜曲;Cortège. Pas vite —— 充满激情与生命张力的旋律。</p><p class="ql-block">他拿起话筒对观众说道:“这是法国浪漫主义的爱情音乐。”</p><p class="ql-block">Lili Boulanger 的名字或许不如克拉拉·舒曼响亮,她出生时克拉拉还没去世。但她同样是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女性作曲家。她 19 岁便获得了 罗马音乐大奖,成为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然而,她自幼体弱多病,最终在 24 岁英年早逝,留给世界一份未竟的音乐遗产。</p> <p class="ql-block">世纪婚礼的见证——Franck 的 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p><p class="ql-block">音乐会的下半场依然以“爱”为主题。Beilman 先生演奏了 César Franck 的A 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一首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Franck 作为巴黎圣克洛蒂尔德教堂的管风琴师,以严肃而虔诚的风格著称。然而,他的室内乐作品却充满炽热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小提琴奏鸣曲据说是作为婚礼礼物,赠送给被誉为“小提琴之王”的 Eugène Ysaÿe。</p><p class="ql-block">1886 年,奏鸣曲在布鲁塞尔的博物馆首演场地无法使用人工照明,随着日光渐暗,能见度急剧下降——</p><p class="ql-block">“两位艺术家陷入黑暗……凭借记忆完成了后三个乐章,热情如火,令观众震撼。音乐在黑夜的黑暗中,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音乐,打开历史的另一扇门</p><p class="ql-block">Benjamin Beilman 是当代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世界报》曾评价他:“极致完美的音质,融合深沉、细腻、强烈的情感,他是一位非凡的艺术家。” 他不仅活跃在国际舞台,还于 2022 年成为 柯蒂斯音乐学院 最年轻的教师之一。</p><p class="ql-block">当晚,他演奏的琴弓是 F. X. Tourte(约 1820 年),使用的琴则是 1740 年‘Ysaÿe’Guarneri del Gesù,由 日本音乐基金会 慷慨借出——一把见证了无数传奇的琴。</p><p class="ql-block">聆听一场音乐会,犹如翻阅一本音乐词典,一篇音乐文学作品,从音符间窥探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甚至是那些无法用言语诉说的心灵秘密。</p> <p class="ql-block">Eve 张意 3/06/2025 于旧金山湾区观云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