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迁都邯郸赵敬候</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节期间,我在市委机关带班。闲暇之余,拜读韩俊兰、韩鹏新著《古赵记》,其中《迁都邯郸——赵敬候开启邯郸158年赵都史》,通俗浅近,颇受教益。我想每个邯郸人都应记住这个名字——赵敬候赵章,实乃邯郸建都肇基第一人,可谓“赵都之父”。</p><p class="ql-block"> 赵敬侯,嬴姓,赵氏,名章。战国初期,系赵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386年继位,前375年薨逝,执掌君位12年。</p><p class="ql-block"> 赵章的历史存在感虽然偏低,但对邯郸而言,却颇有贡献,影响深远。公元前386年,赵烈侯赵籍驾崩,其子赵敬候赵章继位。当年,他即应机立断,将赵国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由此建都,长达158年,迅速走向繁荣强盛,奠定了其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提起赵氏祖源,太史公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说明赵氏和秦氏同祖同源,皆姓“嬴”。赵氏先祖“造父”,以“善御”深受周穆王恩宠。相传3000年前,造父曾驾驭由骏马“赤骥、温骊、骅骝、騄耳”组成的豪华驷车,随周穆王远赴西天瑶池拜会西王母,宴饮酬酢、乐而忘归。周穆王因造父御车“一日千里以救乱”之功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赐给造父,造父由此以“赵”为氏。</p><p class="ql-block"> 从造父往下经六代传到奄父,奄父在“千亩之战”中,驭车使周宣王脱险,救驾有功。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叔带离周赴晋,始建赵氏于晋国。叔带又下传五世至赵夙。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赵夙在“伐霍战役”中功绩显赫,受封大夫,获赐耿地(今山西河津耿乡)。由此赵氏散枝布叶,日趋鼎盛,渐成后来荫天翳日、郁郁葱葱的赵氏谱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六卿。前453年,晋国三卿韩、赵、魏,终将范氏、中行氏、智氏三卿灭掉,晋国名存实亡。前376年,韩、赵、魏废掉晋静公,“三家分晋”,晋国消亡,史称“三晋”。当今山西仍称作“三晋大地”。由此作为春秋战国分水岭,此前为春秋,此后为战国。</p><p class="ql-block"> 在此当中,赵国的奠基者赵鞅赵简子,获封正卿,实专晋政,革新亩制,奖励军功,推行郡县,首开中华民族改革之先河。前490年夏,赵简子帅军讨伐卫国,占领中牟(今河南鹤壁鹿楼乡),自此中牟成为赵氏领地。当时经过历代励精图治,中牟已经发展成为黄河以北、漳河以南地区拥有兵车千乘的大都邑,事实上已成晋都晋阳的陪都。</p><p class="ql-block"> 前425年,赵献侯赵浣即位,将赵国都城由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历时38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牟才是赵国的初都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初,赵献侯迁都中牟的初衷,既有历史原因,远离氏族宿敌,更有开疆扩土、逐鹿中原之宏愿。但随着历史滚滚向前,魏国日渐强大、称霸中原,对赵国构成巨大威胁,都城中牟面临随时被攻陷风险,赵国欲图东征南进的愿望犹显渺茫。</p><p class="ql-block"> 赵敬候刚一登基,就登高望远,果敢决断,离开中牟,迁都邯郸。邯郸,位处沟通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的重要险隘——太行第四陉滏口陉的东侧,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上,系东西、南北两条交通要道的十字交汇处。西依太行,东临黄河,南濒漳水,北通中(山)、燕,南接魏、韩,东瞰齐、卫,自然地理位置优越,军事地理位置卓绝,据此可凭险扼要,攻防自如。在此建都,无疑等于扼住了通达东西南北的咽喉。</p><p class="ql-block"> 仅此盛举,赵敬候在历史地位上理当占据一席之地,好好重彩浓墨一笔。但在史家笔下,赵敬候获评不佳,司马迁与司马光皆不置一词。只有韩非子对赵敬候略有载录,虽先贬其“不修德行,而好纵欲,适身体之所安,耳目之所乐,冬日弋,夏浮淫,数日不废御觞。”但转而又说“然敬候享国数十年,兵不囤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明于所以任臣也。”意指赵敬候执政12年间,声色犬马,穷奢极欲,滥杀无辜,劣迹斑斑。但同时在他统领赵国期间,军事上不输给敌国,国土也未遭他国侵略,在内没有群臣百官闹事,在外没有邻国侵略忧患。</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凭心客观而论,理当还赵敬候以公道,他对赵国尤其邯郸,可谓厥功至伟,势应尊重推崇。</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虽然对赵敬候个人功过,没有任何毁誉之词,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赵敬候的军事生涯却进行了完整记录。《史记·赵世家》载:“(赵敬候)二年,败齐于灵丘;三年,救魏于廪丘,大败齐人;四年,魏败我兔台,筑刚平以侵卫;五年,齐、魏为卫攻赵,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八年,拔魏黄城;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十二年,敬候卒。”赵敬候在位期间12年,可谓年年响鼙鼓,岁岁鸣兵戈。这样光看表面,赵敬候似乎毫无远见,荒淫无道,穷兵黩武。实则不然,赵敬候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目光如炬,思虑深远,他果断迁都邯郸,实则既为扩张,更为图强。当初,赵国东出太行,定都中牟,意在东南,开疆扩土。眼看魏国日渐强盛,剑指四方,谋图向东向北发展,很快占据邺城,对中牟形成合围之势。赵国只能避魏锋芒,迁都邯郸,重新调整战略方向:东侵齐卫,北取中山。 但早在赵敬候迁都邯郸的20年前,魏国已率先跨越赵国,直取中山。前406年,魏国乐羊统帅兵马,苦战三年,占领中山。中山国,横亘于赵国中间,将赵国南北两地生生撕裂,始终皆为赵国之心腹大患。面对魏国跨境而占,赵敬候迁都邯郸,势在牵制魏国,穷其国力。正如所料,赵敬候筹谋于魏、齐、楚诸列强之间,或打或杀,或联或拉,迫使魏国最后不得已退出中山。前380年,中山桓公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复立中山国。此后,赵敬候开始放手攻打中山。前377年,赵于中山战于房子(今河北高邑);前376年,赵又攻中山,战于中人(今河北唐县)。赵章虽未能在有生之年,攻占中山,但为前296年的赵武灵王终灭中山国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历史证明,赵敬候的抉择无疑是正确的。邯郸不仅是军事战略要地,而且民丰物阜,资产富饶,自古皆为重要的农业产区,更是矿产之都与冶炼中心,其手工业、工商业极为发达,是理想的战略后勤供应基地。迁都邯郸,以邯郸为永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结束了赵国都城屡迫迁址的历史,使赵国从此步入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自此之后,历经赵敬候、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直到前228年被秦所灭,赵国在邯郸建都长达158年。</p><p class="ql-block"> 前375年,赵敬候结束了东征南战、戎马倥偬的一生,获谥“赵敬候”。谥者,行之迹。谥号,乃后人依据君王生前行迹,而予以的或褒或贬之称号。“敬”属褒谥,而且是上谥:“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应事无慢,曰敬。”由此谥号,足见赵敬候在赵国后人心目中的地位,确属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三夜于拙朴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