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第四天 麦纳麦飞多哈</b> 早上,阳光明媚,我们乘坐着海湾航空的航班,满怀期待地飞往卡塔尔的首都多哈。这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旅程,随着飞机逐渐降落,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div> 卡塔尔国,简称卡塔尔,首都多哈,位于波斯湾西南岸的卡塔尔半岛上。属热带沙漠气候,全国地势低平,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1152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563千米,无明确的省级行政区划,以一些主要城市为中心,全国分为9个地区。卡塔尔总人口为279万, 属于阿拉伯民族,伊斯兰教为卡塔尔国教,本国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div><div> 午饭后,前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座博物馆占地4万5平方,简洁的白色石灰石,以几何式的方式叠加成伊斯兰的风格建筑,中央的穹顶连接起不同的空间,古朴且自然。</div> 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研读穆罕默德的理论,亲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风。由于担心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建立一个独立的岛。<div> 2008年12月1日新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在卡塔尔多哈的一个人工岛屿上正式开馆。</div><div> 博物馆内收集并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伊斯兰艺术品,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三大洲的不同文化,横跨了7世纪到19世纪的时间长河,是了解伊斯兰艺术和文化的绝佳去处。一踏入博物馆的大门,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同时展出的有金属制品、陶器、珠宝、木雕、纺织品、象牙制品,还有伊斯兰书法、古典书籍以及一些肖像作品。这个博物馆至少有4500项收藏,但是仅有850项藏品在同一时间展出。</div> 12世纪的陶塑雕花头像,头戴奇异头饰,面部表情神秘,令人过目不忘。 动物铜雕,造型生动,制作精美。 金质香水瓶,制作于11世纪,小巧玲珑,设计精美。 古代军事装备,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骑甲。 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品,从古老的陶瓷到精美的织物,从华丽的书法到独特的建筑模型,每一件都散发着伊斯兰艺术的独特魅力。<br><br> 我漫步在博物馆的各个展厅,仔细欣赏着每一件艺术品,感受着它们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内部不仅陈列着丰富多样的展品,还巧妙地融入了诸多功能空间,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其中,图书馆藏书丰富,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静谧的知识殿堂;而餐厅则以其精致的菜品和优雅的环境,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可惜是西餐不对我的中国胃,没有进去品尝。<div> 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同样令人赏心悦目。其一侧延展出一片宽阔的露台,地面上设有喷水池。尽管我们造访之时并非喷泉的活跃时段,遗憾地错过了水柱腾空而起、水珠飞溅成雾的壮丽场景,但即便如此,我们仍能轻易遐想,在喷泉启动之时,它为这方区域带来的无尽灵动与盎然生机。</div> 游客们皆喜欢聚集在栏杆旁,将整个蔚蓝壮观的波斯湾一览无余。在阳光的映照下,海水波光粼粼,仿佛与天边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站在这里,吹拂着轻柔的海风,聆听着海浪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风而去。 <b> 姆什莱布博物馆</b><div> 姆什莱布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市中心老城区,由姆什莱布四座历史遗产建筑(MsheirebMuseum&Complex)组成。馆内着重表现了石油业对卡塔尔发展的影响,还原了全球奴隶制社会的一角,并展示了卡塔尔的社会变革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演变。它们揭示了卡塔尔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独特方面,并以此为证激励卡塔尔人民创造更舒适稳定的环境。<b><br></b></div><div> 四座住宅改造的展厅内容相互独立,每间展厅都不大,且相隔不远。</div> 第一个展馆,BinjelmoodHouse,展厅规模最大,主题是介绍奴隶贸易。该展览介绍了16至19世纪期间,欧美殖民者如何从非洲大规模掳掠黑人,并将他们作为商品高价贩运至美洲的悲惨历史。据历史资料估算,这一时期内,约有1200万至3500万非洲人不幸沦为奴隶,被强行运送至美洲,其中绝大多数被迫在种植园和矿山中从事极度艰辛的劳动。 在展馆门口碰上有轨电车,据说乘坐是免费免费的。 图片中奴隶蜷缩在一起,枯枝般的躯体裹着褴褛布片,嶙峋肋骨如刀锋般凸起,仿佛随时要刺破暗褐色的皮肤,看着心里就难受...... <b>第二个展厅CompanyHouse</b>,讲述了石油业对卡塔尔发展的影响。展厅利用原来石油公司的旧址展出。<div> 展厅还有一个室外的展区,停放着一辆老旧的货车。</div> <b> 第三个展馆,Radwani House</b>,原是一个本地富豪的私宅,讲述了传统的卡塔尔家庭生活。 屋内水井。 在那个年代,阿拉伯人都是席地而坐而卧,没有什么家具。 <b> 第四个展厅,MohammedBinJaslinHouse</b>,讲述了卡塔尔的社会发展。 <b>卡塔尔国家清真寺</b><div><b> </b>卡塔尔国家清真寺是卡塔尔最大的清真寺,创始人谢赫·贾西姆·本·穆罕默德·阿勒萨尼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建造了国家清真寺,该清真寺又称瓦哈比清真寺。</div> 该清真寺为拜占庭建筑,独一的大圆顶直径22米,圆周有32个窗户。一道直径为30米的连环花式围墙,拱卫着大圆顶。大殿分为两层:上层面积725平方米,可容1400人礼拜,并辟出一角供妇女礼拜,可容纳200人。下层面积480平方米,可容千人礼拜。殿内由4根粗大的柱子支撑,柱子饰以阿拉伯式花纹雕刻,装置声光及空调设施。寺侧建有宣礼塔,高50米,塔顶环形室装有扩音器。寺内建有图书馆,藏有伊斯兰经书及各学科典籍。 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去参观,在外围游览了一下。清真寺修建在山丘上,俯瞰着多哈西湾的景色。 <b>米娜小镇</b> <div> 离开卡塔尔国家清真寺,匆匆赶往米娜小镇,追上日落的美景。</div> <div> 我们悠闲地漫步在堤岸步道上,尽情领略着小镇的风光旖旎。夕阳的温柔光线中,一对母子静坐在长椅上温习功课,他们轻声细语的交谈中,向我投来了盈满笑意的问候,那一刻,语言的障碍瞬间消融。我们愉快地聚在一起,留下了难忘的合影。</div> 米娜小镇是卡塔尔首都多哈附近的一处海滨旅游地,是一座马卡龙色系村落,该村落的设计灵感来自海运货柜和卡达建筑,特别是位于该国沿海的房屋。该地区的建筑都涂上有如糖果般的颜色,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绿色花园! 靠海边的街道,基本都是餐厅与酒吧。 小镇临海,可隔海眺望邮轮码头及2022年世界杯场馆(由旧集装箱材料建造) 这艘被称为"游轮"的船只,实则是在江面悠然巡游的观光船。尽管船体小巧,但夜色中却别具韵味——两岸灯光与波光交织成流动画卷,船上的白炽灯在粼粼水面上勾勒出柔美轮廓,更有小帆船的复古感。 西边的落日,宛如打翻了神明的颜料盘,橙红与金粉顺着云层流淌,绛紫与青灰在暮色中缓缓晕染。最后一缕余晖漫过屋脊,将整片天空浸透成流动的琥珀,将人间万物都裹进温柔的绯色薄纱里...... 东侧展现着天与海相融的蓝灰色景致,此处幽静,正宜私语绵绵。 在这充满异国风情的地方,给团里的一对恩爱夫妻定格下他们的浪漫身影。 当我们正沉浸在那条如梦似幻的粉色街道上,捕捉着每一帧美好瞬间时,一对俊男美女不期而至,为这画卷添上了点睛之笔。那位美女,仿佛是上天赐予的灵感女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我们的拍摄之中,成为了我们镜头下的绝对主角。<br> 她站立的每一个姿态,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优雅而自信,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回眸,都如同精心编排的舞步,让人目不暇接。或许,她本就是T台上的璀璨明星,那份从容与风采,让人不禁猜测她是否就是职业模特。而她那曼妙的身姿,更是如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让人赞叹不已。 而那位帅哥,他的帅气与风采同样不容忽视。我鼓起勇气邀请他与美女一同来张合照,他们两人都欣然同意了。想象中的那一刻,镜头已经定格了他们温馨的笑容,记录下这个充满魔力的夜晚。(当然也没有忘记用他们自己的手机拍下那温馨的画面) 不过话说回来,我刚刚好像太沉浸在想象中的画面里了——实际上,我好像真的忘记亲自与他们合影留念了!这真是个小小的遗憾呢。不过,这份偶遇的美好记忆,已经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成为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晚上,我们入住多哈施柏阁酒店(Steigenberger Hotel Doha),连住三晚。 未完待续,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