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庙与苏州中学

马儿

<p class="ql-block">文庙,是纪念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由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统治安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历代封建王朝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因此时至今日全国各地都有文(孔)庙遗迹,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文(孔)庙俨然成为当下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苏州文庙和苏州中学是范仲淹在苏州任知府期间,首创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的办学遗迹。这左庙右学的新格局因当时办学有方,而名闻天下。我一直想去看看,终于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来到了坐落在人民路南半段的苏州文庙。</p> <p class="ql-block">文庙大门前的广场很大,有一方水池,池面上有一座七孔桥。苏州文庙的七孔桥被称为“七星桥”,为明代遗构。据说代表着文人的最高级别,学识的最高履历。</p> <p class="ql-block">最南边的影壁,上有万世师表四字。</p> <p class="ql-block">影壁北面的牌楼,上面的“德侔天地”,通常特指孔子,也是许多孔庙都能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门前也和其他孔庙一样,设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门前的一些古代石碑。</p> <p class="ql-block">古朴而庄重的文庙大门,朱红色的门扇上镶嵌着金色的门钉,显得庄重而神秘。走进大门,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从左手进门,旁边是现被用作苏州市的碑刻博物馆,也是全国首座碑刻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古代碑刻。</p> <p class="ql-block">值得瞩目的是 “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由皇帝御笔题写门额。象征着孔子与皇帝并列的尊贵地位,体现了封建帝皇对孔子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穿过棂星门后,继续前行,是一座宏伟的大成殿。殿前矗立着一尊孔子像,神态庄重,目光深邃。</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内,墙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孔子的生平事迹。壁画上的孔子,或讲学于杏坛,或游历于山水,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看到了孔子当年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位于文庙轴线的末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碑刻,是了解孔子家族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也参观完了左路(东路)以大成殿为中心的孔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穿过西边长廊就到府学的地界了。从宋代到清代,苏州文庙及府学布局日臻完善,还形成了一条右路(西路)即以明伦堂为中心的府学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目前对外开放的也仅是明伦堂。这里已经设为范仲淹纪念馆。明伦堂正中是范仲淹的高大坐像,高冠红袍,甚是高古气象。座前楹联取范公名文《岳阳楼记》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公一生行事的浓缩。</p> <p class="ql-block">坐像两侧,有范公的诗文,更难得的是还见到了范公的书法作品《道服赞》和《伯夷颂》。范公的书法雍容典雅,字如其人。</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两侧分别是苏州籍状元和鼎甲名录、作品等有关资料,还有就是科场的复原场景,珍贵碑石等等,俨然成了苏州府学的“教育成果展示”。</p> <p class="ql-block">府学大部已经变成了苏州中学校园,并且有围墙隔断。原以为我是进不了苏州中学的,巧合的是,当天学校在明伦堂前搞活动,园门打开了,我得以“遛”进校园,一睹苏州府学之遗风。</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是一座两层重檐式建筑,始建于北宋,为府学藏书之用。此阁为原址复建,现为苏州中学的新校史馆,也是展现苏州文脉的窗口。牌匾为钱穆老先生题,两旁的对联为苏州最后一位状元陆润庠撰书。</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史馆,被置于地面下由玻璃封存的一处苏州府学模型,让人一下子穿越回历史的隧道。</p> <p class="ql-block">一楼展馆分为苏州府学、紫阳书院、江苏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4个展区,通过不同时期校门的变迁等,生动再现了从1035年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至1927年间的校史。</p> <p class="ql-block">二楼是校史名人馆。教育家叶圣陶、科学家钱伟长,那边还有作家陆文夫、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这些从苏中走出的名人,浓缩了千年府学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尊经阁的东侧与文庙的西围墙之间,有半亭、碑廊、方亭等园林景观建筑。</p> <p class="ql-block">站在廊前,府学厚重久远之历史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青衿花径通往泮池,苏州府学泮池为北宋旧物,池上原有木桥,后改建石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红楼,分东西二栋。</p> <p class="ql-block">红楼前的“智德之门” 是苏州中学的标志性建筑。它是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建造并题词,体现了他“智”“德”并重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智德之门”南是春雨池。五代挖池,明嘉靖间为纪念恩师王阳明而改名“春雨”,此为府学著名尊师之典实。</p> <p class="ql-block">春雨池前有座“道山”,曾名“泮山',后为纪念理学家周敦颐,改称“道山”。</p> <p class="ql-block">上山小径一侧有开苏州中学新学先河的罗振玉所题的“光风霁月”石碑。</p> <p class="ql-block">最高处是道山亭。道山亭最早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其后屡圮屡建。此建筑南北二面门楣上的匾额和两侧楹联都出自于名人之手,值得一读。</p> <p class="ql-block">道山上有一株柏树,据称为五代时吴越钱氏南园的遗存,极为珍贵。称之曰“五代柏”是苏州中学千年沿革之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徜徉校园,不期而遇的紫阳书院,建于1933年的紫阳楼,建于现代的科学楼……苏州中学,这里是一个不是园林胜似园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穿过园门又回到文庙,百年名校苏州中学与千年府学苏州文庙自成一体又如此的分合自如,也非常巧妙地再现了当年范仲淹所创立的“左庙右学、庙学合一”的历史图景。</p> <p class="ql-block">游走于文庙和学府的古韵之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这里是文化的宝库,值得每位来访者静下心来细细阅读。</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于2024.11</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到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