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头墩-天然植物化石

雨后的阳光

<p class="ql-block">  塔头墩是东北湿地特有的一种草甸地貌,由沼泽中苔草(如乌拉草)的根系历经数千年甚至十万年的反复生长、腐烂与泥灰碳凝结而成。其形态为高出水面或地面几十厘米至一米的草墩,表面覆盖着茂密的草本植物,内部根系盘根错节,形成坚硬的块状结构。</p><p class="ql-block"> 塔头墩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饱和吸水量可达自身重量的4-5倍,兼具旱时释水、涝时吸水的“天然活水塔”作用。其密集的根系网络能有效固土防沙、净化水质,并为鸟类等湿地生物提供栖息地,是维持湿地生态平衡的关键要素。</p><p class="ql-block"> 春日,冰雪初融,塔头墩从漫长的沉睡中缓缓苏醒。嫩绿的草尖小心翼翼地探出,为这饱经岁月的草墩增添了几分清新的朝气。夏日,繁茂的苔草紧紧包裹着塔头墩,风吹过时,草叶沙沙作响,似在低语湿地的过往。这时候的塔头墩,就像一位身着绿衣的隐者,与周围的蛙鸣、虫唱一同,构成了湿地独有的热闹。秋天,秋风为塔头墩染上金黄,它仿若被岁月轻吻,周身散发着成熟与沧桑的气息。寒冬,皑皑白雪轻柔地为它披上素净的外衣,圆润的轮廓与苍茫雪景融为一体,使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头墩群落形成“雪蘑菇”的奇观,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东北居民曾用塔头墩切块砌墙盖房,利用其轻量、保暖的特性。如今,因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塔头墩面积缩减,已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其存在不仅是湿地健康的标志,更承载着东北湿地独特的生态记忆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张明海</p><p class="ql-block">编辑:张明海</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