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浙江省衢州市仙霞岭高山深谷之中,藏着一个古镇。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北宋时在浙江南部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镇上有9种方言和130余种姓氏。长条形布局的城镇,古建筑风貌依旧,仍保留着19世纪的风貌。这就是廿八都。</p> <p class="ql-block">早晨六点坐上我坐过的距离最长的公交车,一百多个站,两个多小时,从江山市到达目的地,票价2元,真是够💰便宜的。🤭</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雨刚停,雾就从山谷中汹涌而来,起初像是薄纱,又似炊烟,轻柔地抚摸着一切。</p> <p class="ql-block">念八都</p> <p class="ql-block">朱波桥是古镇的网红打卡地,夜晚亮灯后的东升桥尤为漂亮,桥影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北为浔里街,南为枫溪街。</p> <p class="ql-block">云雾在山间游动,如同画家泼墨,使山峦变成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丹青。</p> <p class="ql-block">成功亭项目建设于2018年,占地15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郑成功(1624-1652),原名福松,又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泉州南安人。明朝隆武帝赐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隆武二年(1646),反对其父郑芝龙降清,在南澳(今属广东)起兵,从事抗清活动,隆武帝加封他为御营中军提督,挂招讨大将军,永历政权封他为延平郡王,曾镇守浙国晒喉仙霞关等诺关,驻兵廿八都。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战船300余艘,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祖国神圣领士台湾。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因郑成功军队驻扎开垦而得名。2017年10月,国姓乡国姓村与甘八都镇浔里村同为郑成功驻守之地,两村缔结友好。为发扬光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并见证国姓村和浔里村的友好情深,特立郑成功塑像纪之,即缅怀古代先贤,又寓意成功。</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雕像</p> <p class="ql-block">成功亭观景台,俯瞰整个廿八都,山峦起伏,云雾缭绕,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宛如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村庄、田园、河流、公路等被薄雾轻轻笼罩,构成了一幅幅秀美的田园画卷,一切都变得朦胧而梦幻,仿佛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冰箱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使用地窖来保存食物与种子,因这方便又稳定的方式使农民们一直保存着这种习惯,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土壤的导热性弱,其温度变化比大气小得多,冬季外界过冷时,有利于保温,而秋季和初冬,外界气温过高时地窖内仍可维持较低的温度。土壤内的湿度变化也比较稳定,有利于防止果实的蔫缩。</p><p class="ql-block">此外,土壤中的气体交换较差,所以地窖内具有积累二氧化碳、降低氧气的自然调节作用,所以可以长时间保证食物不变质。</p> <p class="ql-block">福松书院项目建设于2023年,占地300平方米,福松取名来自郑成功的幼名,书院坐落在成功亭山脚下,外观是黄泥土的古民居建筑风格。书院采取村集体与第三方合作的模式进行运营,引入"南孔书屋"品牌,植入亲子绘本屋、阅读浔里分享会、能量补给站等内容,是一个集书吧、文创、咖啡于一体的古韵浔里景区休闲业态空间。</p> <p class="ql-block">古朴的中式门楼,灰砖墙体搭配精致木雕屋檐,匾额字迹古朴。门边红底黑字对联醒目,老旧木门透着岁月痕迹,尽显古韵 。</p> <p class="ql-block">德春堂药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清代廿八都商人姜秉怡经营的一间药店。该建筑前是店面,后为住宅,因药店号为"德春堂"得名。德春堂药店坐西朝东为三开间,二进一天井布局。店面对街,门楼豪华大气。此建筑在当时就是专门为药店订做的,精雕细作,豪华气派,颇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药店里再现了当年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房顶的砖雕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原为观音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历代多次修缮,去阁成殿,现称观音殿,是佛教圣地。观音殿基本参照旧制,</p><p class="ql-block">塑有弥勒佛像,韦陀菩萨,四大金刚和别具一格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及观音三十二应身,形成典型传统的观音殿堂。</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始建于清宣统元年,建成于宣统三年,占地面积1576平方米,是清末民初廿八都杨、姜诸大户人家提供给自己子弟入学读书的地方。主建筑有三进四天井,建筑精美,装饰豪华,宏伟壮观,是廿八都古建筑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仁义礼智信少了一个信字,信字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儒家倡导通过“信”来巩固和深化对“仁义礼智”的认同与践。“信”作为一种内心的坚守和承诺,能让人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将“仁义礼智”作为行为指南。比如一个人只有内心真正秉持“信”,才会在与人交往中始终坚守“仁”,做到关爱他人不虚伪;才会在面临抉择,以“义”为准则,公正行事不偏私。</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廿八都遵循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在古朴而恢弘的旧宅里,在沉重而悠远的石板小路上廿八都将古老的文化风情传承,并靠着这份自尊,悠悠自得、不卑不亢地占据着这片土地,一代一代地演绎着那个“文化边城”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镇的壁画非常美丽,丰富的彩画极具特色。所有梁、枋、檩以及藻井均彩绘人物、花卉、山水、鸟兽。</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绘画</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雕刻艺术犹如凝固的音乐。这样的音乐在廿八都比比皆是,如同一座民间艺术宝库,不无喧哗地在此度过了数百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道充满古朴韵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刚经历过一场细雨 ,</span>石板路湿漉漉的。两侧是古旧的建筑,挂着颇具传统风格的招牌,“葛根茯苓酥”“麻香饼”等,透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街边摆满售卖各类小吃和特产的摊位,仿佛在诉说着当地的烟火故事,宁静又充满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墙壁上写着“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的标语,字迹虽有些褪色,却依然醒目,带着浓厚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方言姓氏名人馆</p><p class="ql-block">方言、姓氏、名人馆设在姜秉镛(姜炳荣)旧宅。廿八都有十三种方言,一百四十多种姓氏,是个方言王国、百姓古镇。廿八都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履迹的人文墨客络绎不绝,留下的足迹和大量史料,形成了典型的边界"飞地文化"。</p> <p class="ql-block">戴笠与军统女特工陈列馆设在姜守全旧宅。姜守全原为国民政府吉林省财政厅厅长、军统局中校处长,与戴笠交往甚密,1941年戴笠在姜守全旧宅开办军统女特工训练班。陈列馆从军统的形成到戴笠之死,从十一个方面着重介绍中美合作所在廿八都开设的女特工训练班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用高科技多媒体表现手法,展现女特工化妆、点穴、格斗、刺杀等技能技巧,揭开廿八都女特工训练班的秘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一条宁静的古巷,地面是古朴的石板路,泛着湿润的光泽。两侧是灰白墙面的传统建筑,屋顶有着独特的翘角,透着徽派建筑的韵味。红灯笼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灵动。远处山峦朦胧。</p> <p class="ql-block">杨氏大宅中保存得最为完整的莫过于杨瑞球旧宅了,这座宅子建于清代晚期,主宅坐北朝南,按廿八都传统设计成前店内宅式,除中堂天井外,后堂还有四个较小的虎眼天井,旧宅现仍由杨家后人使用。</p> <p class="ql-block">依山傍水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又称关王庙,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由杨宝成、杨义成、杨仁和等六位杨氏的商场老板发起建造◇历经三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年底落成,包括四周附属住房在内占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原设前后二进,关公殿、穿街亭、戏台、两厢走廊及两间店面,规模庞大。原建筑于1942年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建筑是按照原来的制式重建。</p> <p class="ql-block"> 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尘世的喧嚣被远远隔开,只听得见鸟儿的鸣叫声和自己的心跳声,内心无比宁静。</p> <p class="ql-block">踏入二十八都古镇,仿佛穿越时空。古巷、老宅、特色小店,处处是故事。在这宁静之地,心灵被历史与烟火气温柔包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