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000多平方。</p> <p class="ql-block">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座历经岁月的“千年学府”,到如今依然弦歌不绝。先贤们开创的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以文化人等湖湘文化精髓,被传承弘扬,让古老书院焕发青春。</p> <p class="ql-block">培养出如陶澎,魏源,左宗棠,曾国藩,曾国荃,黄兴,蔡锷,还有我们的毛主席,何叔衡,蔡和森等。</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古代学者们的讲堂、书斋、藏书楼,想象着他们当年在这里研读经典、辩论学术的场景。书院内还保存着大量的碑刻、匾额、楹联,这些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问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精神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外界如何打压,只要心中有信念、有追求,就一定能够坚韧地存在下去。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像岳麓书院那样,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坚守,追求真正的学问与智慧。</p><p class="ql-block">除了其文化价值,岳麓书院还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每年的春夏之交,岳麓山花开花落,书院内更是绿意盎然,书香四溢。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代学者的生活环境,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对于那些对儒家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岳麓书院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研究与学习的宝地。</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这座千年学府,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苦难,更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与传承。它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学者的心灵之路;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走进岳麓书院,你不仅是在参观一个景点,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融。在这里,你会深刻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与心灵震撼。</p> <p class="ql-block">“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概意思是说,楚地有人才,这里居多。由于岳麓书院名气甚大,“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写得是没话可说,浑厚端庄,庄重严谨,沉稳内敛,可镇一院,实乃书法佳品。</p> <p class="ql-block">是教学斋中门口的牌匾和书法楹联作品,内容为: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这幅楹联的内容很好,用于劝学堪称佳品,可作为学校和书房的楹联,以警醒师生。</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就曾住在半学哉求学,抬头就能看见实事求是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悬挂于讲堂侧门的一幅书法楹联,楹联内容为: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冠三湘,看群贤事业名山。</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书法楹联是用颜体楷书书写,端庄稳重,古韵十足,而观其笔法,严谨专注,字字沉稳,法之正统,可为一赏。</p> <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作品是“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用楷书题写的牌匾,端庄大气。</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牌匾是“道南正脉”,乾隆这一幅书法作品用行楷书书写,看起来还是要自然流畅一些,这幅作品可圈可点,书法家风范。岳麓书院能得到两位皇帝题字的书院,可知它在清朝的地位有多高。</p> <p class="ql-block">这是主席手书!毛主席曾为岳麓书院题写了“爱晚亭”和“湖南大学”这两幅作品,那熟悉的“毛体”。</p> <p class="ql-block">朱张会讲。朱熹和张恃。</p> <p class="ql-block">清刻岳麓书院学规碑 ▲</p><p class="ql-block">时常探望父母,按时恭敬拜谒圣贤;</p><p class="ql-block">纠正偏颇之气,保持举止的端正严肃;</p><p class="ql-block">饮食起居宜俭朴素净,不涉外事;</p><p class="ql-block">行坐应依年龄顺序,严禁讦短毁长;</p><p class="ql-block">损友务必远离,不得闲谈误时;</p><p class="ql-block">每日研读经书三章,精读纲目数页;</p><p class="ql-block">通晓世间事务与道理,参读古文诗赋;</p><p class="ql-block">读书必经笔录,会课需按时完成;</p><p class="ql-block">夜读亦当戒晚起,疑难定要辩明。</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题字</p> <p class="ql-block">北宋皇帝题字</p> <p class="ql-block">《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千年岳麓,弦歌不绝》的报道。</p><p class="ql-block">麓山脚下,一座庭院矗立千年。宋、元、明、清数代,这里相沿办学,弦歌不绝。教育家和文学哲学大师张栻、朱熹、王阳明在此讲学;经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在此从事教育及文化学术活动;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刘坤一、唐才常在此就读;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从这里走出。卓绝的历史背后,是无数读书人千年相继的文化追求。</p><p class="ql-block">在悠久广袤的时空中,岳麓书院把庭院建设、教育办学、学术交流、文化研究及人格陶冶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倡导包容兼听、求同存异的学术自由之风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小标题)书院办学:优于官学的另一种“存在”</p><p class="ql-block">湘江西岸,清溪翠林之间,隐见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沐潇湘之雨露,浴岳麓之灵气,这座千秋以来贤者云集、不断迸发思想火花的著名学府,历尽沧桑而不衰落。“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岳麓书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办学是从唐末五代开始的,早期由僧人经营。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后,管理权交给儒者。此后,长达千年,岳麓书院一直是儒家教育的圣地和文化学术的中心。千年以来,岳麓书院也是中国文化史上规模最大、延续状态最好、最有名望的书院。关于中国“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不管哪一种都少不了湖南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1015年,宋真宗将这座山间庭院的负责人周式请到汴京,赐给他书籍马匹,书“岳麓书院”四字相赠。相传宋真宗曾亲自听周式讲学,并许以功名利禄,留他在京都做官,但遭到他的拒绝。自此以后,周式的道德品行成了历代负责人效法的榜样,而岳麓书院也就成了读书人的文化人格和学术人格的冶炼场。</p><p class="ql-block">宋真宗所赐的“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一直高悬在大门上。宋真宗之后,宋理宗、明世宗、清康熙、雍正、乾隆相继赐书、赐匾,历朝历代的地方官员、乡绅显贵纷纷置田修舍,捐物捐钱,使教者得以安心教书,学者得以安心就学。</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的昌盛来源于它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的道德、学识、社会名望都是出类拔萃的。书院有自己的田产,通过将土地租赁给农民,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老师有优厚的年薪,学生有可观的助学金,居住环境都是一流的。学生以自学为主,每隔十天半月,山长亲自授课。有严格的办学规章,每月都要进行考试,奖优罚劣。</p><p class="ql-block">对内严格管理,对外开门办学。岳麓书院常年接待访问学者,容许外来人员旁听,安排食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岳麓书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教学质量,其地位远在官学之上。北宋时期王安石曾在地方推行“三舍法”,将学校分为三级,岳麓书院是潭州地区最高一级学府。</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其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独立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大院落又分若干个小院落,相互交错,连环往复。三大主体建筑的周围,兼有许多配套的园林建筑。书院现存古建筑有御书楼、文昌楼、半学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自卑亭等,都有让人缅怀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庭院的一草一树、一亭一台,都成为文人雅士的“心之所向”;他们在此留下的历史典故,让读书人心驰神往,由此创作的风雅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的爱晚亭美景流传于世;明代蔡汝楠作“朱张院启松阴静,屈贾台连岸月秋”将书院的人文和景色交织融合;一代伟人毛泽东多次来到岳麓书院,赋诗“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抒发对书院的深厚情结。</p><p class="ql-block">(小标题)朱张会讲:开启书院学术自由之风</p><p class="ql-block">千年以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其中不乏朱熹、张栻、王阳明这种顶尖高手。文化学术活动一直是岳麓书院办学的主流。朱熹、张栻所建立的教学与学术会讲体系,更是确定了这座庭院的文化学术传播方式。</p><p class="ql-block">“会讲”,是不同学派或持不同见解的学者就一些学术问题展开的学术讨论。就现有史料看,南宋书院史上最早的“会讲”,当属朱熹、张栻岳麓之会。</p><p class="ql-block">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和张栻一样,属二程的四传弟子。朱、张的学术思想皆渊源于二程之学,二人都以自得二程真传自诩,故在许多学术思想上十分接近。但是,他们的学术见解仍有很大区别,这一方面是由于二程之间本来就有一些区别,而朱熹受小程影响较多,张栻受大程影响较多。另一方面,他们具体的学术师承不同,加之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少学术问题上意见不一。</p><p class="ql-block">乾道初年(1165年),他们正在思考如何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由于他们在一些学术观点上的不同,故而均感到有“会讲”的必要。</p><p class="ql-block">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决定前往湖南,和岳麓的张栻“会见讲论”,切磋学术。当时,“湖南之行,劝止者多,然其说不一。”或许劝阻理由还包括一些学术上的宗派偏见。但朱熹意志很坚定,决意往行。是年八月,朱熹从福建崇安启行,由学生范伯崇、林择之随行,九月初八抵达长沙,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p><p class="ql-block">朱熹此次在长沙呆了两个多月时间。朱张二人讨论学术问题,场面十分热烈。据侍行的学生范伯崇所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但他们在讨论中并不意气用事,学术上的论敌关系并没有损害他们的友谊。他们认真、坦率地进行学术交流,为南宋书院会讲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朱熹还在张栻主持的岳麓、城南两书院讲学,湖湘弟子远道来听课者甚多,盛况空前。据说,当时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此虽属后人的夸张之说,但朱张会讲影响很大当为事实。朱熹的讲学,开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p><p class="ql-block">朱熹和张栻还互相唱和联咏。多篇诗歌透露了他们会讲时共同的心情和愿望:对天地宇宙的哲学思考,对历史现实的忧患困扰。正是这种思考和忧患,使得他们在岳麓山下、湘江之畔,对理学那些抽象而又现实的范畴、命题、思想展开激烈的争辩……</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朱熹、张栻岳麓会讲的内容,当时没有留下具体记载。王懋竑作《朱子年谱》称其已不可考。但是,详细考查他们当时及以后的一些言论可知,他们讨论了包括中和说、太极说、知行说、仁说、察识持养说等问题,广泛涉及理学思想及教育思想的许多重要问题。</p><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肖永明认为,“会讲”是书院独具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书院的发展、完善,会讲很快成为书院所特有的一种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形式,在学术史上、教育史上均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书院的蓬勃发展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朱张所开创的“会讲”形式,成为不同学派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对于南宋学术的繁荣、理学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到明代,“会讲”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讲会”形式,对阳明心学的发展传播推动很大。很多学者立书院、联讲会,参加人数动辄上千,促进了学术的平民化。自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出现了明显的“学术下移”趋势,这与会讲、讲会形式的盛行有着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此次会讲使得岳麓书院声名大振。此后,湖南各地及周边省份都有大批士子前来岳麓,求学问道、研经穷理,甚至有的士人“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感叹:“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可以说,“朱张会讲”提升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湖湘学派影响,使岳麓书院成为声闻遐迩的理学传习基地。</p><p class="ql-block">(小标题)古今融合:将传统文化注入“教育强国”</p><p class="ql-block">由于书院教育自身的局限和社会的飞速发展,1903年,书院作为一种教育体制宣告结束。在此之前,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已经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并与蒋德均等人共同推动了时务学堂的筹办。</p><p class="ql-block">时务学堂创办于1897年,熊希龄任提调,谭嗣同任总监,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讲授康有为“素王改制”理论,传播资产阶级民权学说和现代科学技术。后来更名为求实书院、湖南省城大学堂,1903年又与改制后的岳麓书院合并,组建湖南高等学堂。</p><p class="ql-block">1912年,湖南高等学堂改名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杨昌济、徐特立到校任教,办学仍以《朱子白鹿洞书院教条》为学规,以“忠孝廉节”为校训,讲授《湖南理学渊源录》《湖南先正小录》,训导学生勿忘国耻,书《最近国耻史纲》于讲堂屏壁。</p><p class="ql-block">1917年改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校倡导务实、践履的文化传统,以“实事求是”作为校训。1926年湖南工专、商专、法专合并,成立省立湖南大学,原岳麓书院校舍变为湖南大学第一院。校长胡庶华以“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字为校训,同时作校歌,“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用岳麓书院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培养学生,办学质量为当时各省立大学之冠。</p><p class="ql-block">1937年国民政府在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升省立湖南大学为国立湖南大学。1949年8月湖南解放。1950年毛泽东主席应李达校长的请求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今天的湖南大学是隶属于教育部的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p><p class="ql-block">古树参天、清风徐来。推开半掩的门扉,如今,岳麓书院的学生们仍在这座古朴的庭院中穿行、求学。千年传统文化、古代书院教育精神如何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是湖南大学一直以来不断求索的课题。</p><p class="ql-block">“教师不仅仅在学业方面对学生加以指点,而且要在学生价值观念形成与人格养成的过程中,在为学进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学生以引导。”多位受访的岳麓书院教师说,岳麓书院本科生导师制既有对古代书院教育传统的继承,对书院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借鉴,也立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p><p class="ql-block">传统的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融德行与学问为一体,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现在,入学礼、拜师礼、谢师礼和祭祀典礼,岳麓书院师生共同参与的礼仪教育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p><p class="ql-block">在岳麓书院讲堂右侧的一方石壁上,镌刻着《岳麓书院学规》,其中“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讲述了当年学院的讲学课目及内容。书院既有尊崇传统的文化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纵观中国文化史,岳麓书院树人无数、兴盛千载,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也是湖湘文化的骄傲。“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承载了知识分子在国运艰难、命途多舛的历史机遇中的一种担当,新时代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还将以持续不断的韧性,如湘江浩瀚在神州大地回荡、激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