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邵智勇

风骨红拳

<p class="ql-block">李全海撰写,投稿《中华武术》杂志</p> <p class="ql-block">邵智勇先生,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关于他慷慨捐资数十年保护传承陕西红拳的事迹在全国武术界常常被人传颂。作为深受先生资助又备受先生支持教诲的学生,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当此振兴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备受国家重视的时代,我以我的亲身经历记述邵智勇先生的作为,愿我们大家共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红拳事业,振奋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是一名专业的红拳教师,但是,在认识邵智勇先生以前,我却是一名农学生。我虽然自幼习练红拳,但向来未曾想将红拳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正是邵智勇先生的影响,改变了我的职业选项。</p> <p class="ql-block">登上央视《武林大会》认识邵智勇先生,也是机缘巧合。我在上大学时,就常常听说红拳名家邵智勇。后来在扶风跟随李伯强师父学习红拳时,师父带我去西安参与红拳活动,能经常见到邵智勇老师,邵老师也会到扶风县来指导红拳工作,如此一来二往也就认识了邵老师。让我对邵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是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2007年央视体育频道首创开播《武林大会》,红拳被作为首选拳种,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专家评委而登上《武林大会》讲武论技。当时我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大三,在师父李伯强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红拳训练营的选拔。在红拳训练营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红拳技法踢、打、摔、拿的实际运用。当时红拳训练营设在西北武术院,据我了解,35人的训练费用,都是由邵老师个人出资的,可想他对红拳的热爱和执着。</p> <p class="ql-block">经过了三个月的集训,红拳训练营最终选拔20名队员参加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由于我还要兼顾学业,训练少,最初没有被选上,但是邵老师看到了我的潜力,积极推荐并动员师父李伯强把他的名额让给了我,才使我进入央视《武林大会》这个高层次的展示平台。我在央视《武林大会》红拳擂台赛上先夺取了周冠军,最终荣获红拳擂台赛年度总亚军。因为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所以在《武林大会》红拳训练营中我和邵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尤其是在北京集训的那段时间,邵老师和我们同吃同住,时逢8月的高温天气,53岁的他同教练党选民、武清江、郭大祥一样,也是光着膀子和我们一起训练,并给学员亲自辅导红拳特色技法“揭榜偎身靠”“倒撵猴”等,鼓励学员认真训练,一定要打出红拳技法,为红拳争光。在邵老师和红拳人的努力下,央视《武林大会—红拳》在中央电视台好节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只要有邵老师在的地方,他都会宣传红拳,他为红拳传承、弘扬、发展的执着精神和尊长爱幼的道德修养,极大地感染了我,这或许就是我从一个“农学人”变为“体育人”的原因。央视《武林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邵老师的影响下,我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邵老师经常对我聊起红拳的发展历史和彼时的艰难,寄希望于我们这些热衷红拳的青年传习者,并特意给我传授了“红拳六合手”“红拳侠拳”。在红拳传承中,有“练好云手和抹手,打人凭的是六合手”之说。红拳手法很多,但六合手法是红拳习练者最喜欢的一种手法。邵老师向我展示了六合手在实战中的变化,他敏捷的步法和刁钻的身法,配合六合手的招法,使人防不胜防,让我感到很震撼。在我认真模仿学习的同时,他会讲细节与用法,并与我实际操练,使我收获很大,更加痴迷上了红拳。</p> <p class="ql-block">组织著书立说2007年我大学毕业,决心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邵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为我提供了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机会,并将我纳入到了他开办的西安一家数字通讯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中,给我开一份工资。在研究会的一年工作和考研复习中,邵老师分配我整理、挖掘红拳历史,而且我也为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做准备。2008年,我顺利地考取了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研究生,并在陈亚斌导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陈亚斌老师非常支持红拳的发展,应陈亚斌老师邀请,邵老师为陈老师主编的《三秦武术》一书,组织红拳老前辈刘存和与他的儿子刘文成录制拍摄了“陕西六合枪”和六合枪“实战对扎”,我协助陈亚斌导师整理资料。陕西六合枪是红拳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传到今天,传承体系从来没有中断。在邵老师动员下,刘存和老师不但完整地拍摄了六合枪演练,还与儿子刘文成拍摄了六合枪实战运用。当时刘存和老师已经86岁高龄了,在和儿子对扎枪时,“封闭捉拿”出枪迅速,毫不保留地向陈亚斌教授讲解每招用法特点,得到了陈教授的高度赞扬。《三秦武术》一书的六合枪分解动作和视频演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和影音资料。</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邵智勇</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编辑部</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杂志</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5日 23:07</p><p class="ql-block">北京</p><p class="ql-block">14人</p><p class="ql-block">文/李全海邵智勇先生,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关于他慷慨捐资数十年保护传承陕西红拳的事迹在全国武术界常常被人传颂。作为深受先生资助又备受先生支持教诲的学生,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当此振兴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备受国家重视的时代,我以我的亲身经历记述邵智勇先生的作为,愿我们大家共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红拳事业,振奋民族精神。现在,我是一名专业的红拳教师,但是,在认识邵智勇先生以前,我却是一名农学生。我虽然自幼习练红拳,但向来未曾想将红拳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正是邵智勇先生的影响,改变了我的职业选项。</p><p class="ql-block">登上央视《武林大会》认识邵智勇先生,也是机缘巧合。我在上大学时,就常常听说红拳名家邵智勇。后来在扶风跟随李伯强师父学习红拳时,师父带我去西安参与红拳活动,能经常见到邵智勇老师,邵老师也会到扶风县来指导红拳工作,如此一来二往也就认识了邵老师。让我对邵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是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2007年央视体育频道首创开播《武林大会》,红拳被作为首选拳种,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专家评委而登上《武林大会》讲武论技。当时我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大三,在师父李伯强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红拳训练营的选拔。在红拳训练营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红拳技法踢、打、摔、拿的实际运用。当时红拳训练营设在西北武术院,据我了解,35人的训练费用,都是由邵老师个人出资的,可想他对红拳的热爱和执着。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邵智勇(中)和红拳选手。左二为本文作者经过了三个月的集训,红拳训练营最终选拔20名队员参加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由于我还要兼顾学业,训练少,最初没有被选上,但是邵老师看到了我的潜力,积极推荐并动员师父李伯强把他的名额让给了我,才使我进入央视《武林大会》这个高层次的展示平台。我在央视《武林大会》红拳擂台赛上先夺取了周冠军,最终荣获红拳擂台赛年度总亚军。因为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所以在《武林大会》红拳训练营中我和邵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尤其是在北京集训的那段时间,邵老师和我们同吃同住,时逢8月的高温天气,53岁的他同教练党选民、武清江、郭大祥一样,也是光着膀子和我们一起训练,并给学员亲自辅导红拳特色技法“揭榜偎身靠”“倒撵猴”等,鼓励学员认真训练,一定要打出红拳技法,为红拳争光。在邵老师和红拳人的努力下,央视《武林大会—红拳》在中央电视台好节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只要有邵老师在的地方,他都会宣传红拳,他为红拳传承、弘扬、发展的执着精神和尊长爱幼的道德修养,极大地感染了我,这或许就是我从一个“农学人”变为“体育人”的原因。央视《武林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邵老师的影响下,我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邵老师经常对我聊起红拳的发展历史和彼时的艰难,寄希望于我们这些热衷红拳的青年传习者,并特意给我传授了“红拳六合手”“红拳侠拳”。在红拳传承中,有“练好云手和抹手,打人凭的是六合手”之说。红拳手法很多,但六合手法是红拳习练者最喜欢的一种手法。邵老师向我展示了六合手在实战中的变化,他敏捷的步法和刁钻的身法,配合六合手的招法,使人防不胜防,让我感到很震撼。在我认真模仿学习的同时,他会讲细节与用法,并与我实际操练,使我收获很大,更加痴迷上了红拳。</p><p class="ql-block">组织著书立说2007年我大学毕业,决心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邵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为我提供了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机会,并将我纳入到了他开办的西安一家数字通讯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中,给我开一份工资。在研究会的一年工作和考研复习中,邵老师分配我整理、挖掘红拳历史,而且我也为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做准备。2008年,我顺利地考取了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研究生,并在陈亚斌导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陈亚斌老师非常支持红拳的发展,应陈亚斌老师邀请,邵老师为陈老师主编的《三秦武术》一书,组织红拳老前辈刘存和与他的儿子刘文成录制拍摄了“陕西六合枪”和六合枪“实战对扎”,我协助陈亚斌导师整理资料。陕西六合枪是红拳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传到今天,传承体系从来没有中断。在邵老师动员下,刘存和老师不但完整地拍摄了六合枪演练,还与儿子刘文成拍摄了六合枪实战运用。当时刘存和老师已经86岁高龄了,在和儿子对扎枪时,“封闭捉拿”出枪迅速,毫不保留地向陈亚斌教授讲解每招用法特点,得到了陈教授的高度赞扬。《三秦武术》一书的六合枪分解动作和视频演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和影音资料。雷志敏、邵智勇、陈亚斌为拍摄六合枪拜访刘存和老师刘存和老师与儿子演练对扎枪2010年,陈亚斌导师建议我的毕业论文写红拳,恰逢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根据陕西省文旅厅非遗处的指示,要求出版一本《陕西省非遗丛书——红拳》,为此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了非遗红拳编辑小组,邵智勇老师担任组长,我和卢佳、杨明华三位武术硕士研究生被邀请加入了“编辑小组”,和梁军安、党选民、种加林、马建昌几位红拳老艺人共同系统整理红拳的历史渊源,传承体系,红拳套路技法内容,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邵老师带领下,我们几个研究生用了半年时间,分别赴陕西三原、富平、渭南、宝鸡、安康、榆林、咸阳、兴平,甘肃天水,四川成都,宁夏固原,山西,重庆,对当地红拳传人的传承体系进行了认真考察,行程近3万多公里,拜访了152名红拳老拳师。在考察期间,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体育博士研究生杜书舒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一起为《红拳非遗丛书》收录了第一手的文字、拳谱、照片、视频资料,这次考察费用也是邵老师个人出资资助。</p> <p class="ql-block">我拿到硕士学位后,工作暂时还无着落,邵老师就邀请我和卢佳到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工作,主要整理编辑《红拳非遗丛书》,并每月给我们开一份工资。在研究会工作的近两年中,每天都和邵老师接触,除了工作,邵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辅导红拳。他教拳很认真,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都会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跟邵老师在一起的近两年中,我的武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邵老师的主持下,我作为责任副主编,与梁军安老师、卢佳、杨明华等编辑小组同仁共同努力,一本37万字的《非遗丛书——红拳》在2014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并于12月13日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拳非遗保护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发仪式。《非遗丛书——红拳》清晰地描述了红拳起源和近代全国各地区的传承体系、技法内容,为红拳的保护、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邵老师在红拳传人中有着很高的公信力,一是他个人武艺精湛得到了大家认可,尤其是他练的“侠拳”“鹞子入林”“十字大提”等,成了后学者的标杆;二是因为他尊重老拳师、尊重传承人、珍视红拳;三是他为红拳举办的活动和红拳大赛慷慨解囊赞助数百万推动了红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红拳能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可以说邵老师功不可没。他从小习武,对红拳的珍视,源自他对红拳的痴爱。邵老师特别爱护并总是尽力帮助热爱红拳的后学者。我就读研究生期间,是他出资资助我,并借给我学费,我一直很感恩他。当然,不光是我,不少红拳研究生都曾受其资助。</p> <p class="ql-block">我和邵老师相处熟知已经有十七年了,他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从2008年红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邵老师多次放弃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名额,他说:“国家级非遗红拳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荣誉,它应该是所有红拳传人的一种荣誉和责任。”正是有了他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打动了所有红拳传人的心,大家都积极参与到了保护、传承红拳的行列。听闻今年他被推荐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我很为他高兴,也为红拳高兴。邵老师是一位坚定的红拳守护者,《西安日报》曾专题发表《红拳守护者——邵智勇》和《非遗路上的抬轿人》《投资百万为了非遗红拳》《陕西武术的脊梁——访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等报道,纪实描述过这位传奇而又真实、颇具个性的老师。我知道,我讲述的这些,还不足以表达对他的认知和他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坚守红拳的精神。他把全身精力和心血都洒在了红拳的传承与发展上,他的精神让人敬佩,他的人格让人叹服,他为红拳非遗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着我,令我尊敬。</p> <p class="ql-block">邵智勇老师一生与红拳有着不解之缘,他热爱红拳,把红拳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为红拳的发展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是红拳发展的领路人。1994年,在著名武术家马振邦老师和范长江老师的倡导下,由邵智勇老师个人出资承办了首届“华祥杯”陕西传统武术(红拳)观摩赛,当时参加比赛的223人,90%都是50岁以上的人,不难看出红拳出现了严重的断代危机。以后邵老师又赞助了多届红拳比赛。红拳的保护和发展在马振邦老师、雷志敏会长、邵智勇会长带领下,经历了近30年不平凡的历程,付出了几代红拳传人的心血,才迎来了今天的辉煌。在邵老师和广大同仁近三十年的大力推广下,红拳已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每年坚持组织举办的红拳传承人交流赛、青少年红拳大赛、红拳跑拳打手擂台赛以及短兵对抗赛等各类赛事,参赛者动辄几千人,吸引大批观者。2023年第十七届(国际)红拳传承人展演交流大赛暨第九届青少年红拳大赛,有12个国家,60名外国选手和国内16个省的173个代表队,2506名参赛队员参加了比赛,标志着红拳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大赛开幕式上组织红拳少年向70岁以上的红拳老艺人献花,更彰显了红拳传人尊师重道的道德理念。每届的红拳大赛,参加的人数不断增加,参赛者也越来越年轻化,现在,年轻人成为了红拳传承的主力军。2005年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邵老师亲自收录图文资料,主持编写了《陕西十年红拳画册》,收录了上百位红拳传承人的风采和事迹,也收录了各类红拳赛事、红拳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举办情况,并由他个人出资出版了画册。 </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邵智勇</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编辑部</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杂志</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5日 23:07</p><p class="ql-block">北京</p><p class="ql-block">14人</p><p class="ql-block">文/李全海邵智勇先生,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关于他慷慨捐资数十年保护传承陕西红拳的事迹在全国武术界常常被人传颂。作为深受先生资助又备受先生支持教诲的学生,许多事情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当此振兴中华传统文化、非遗备受国家重视的时代,我以我的亲身经历记述邵智勇先生的作为,愿我们大家共同传承非遗文化,弘扬红拳事业,振奋民族精神。现在,我是一名专业的红拳教师,但是,在认识邵智勇先生以前,我却是一名农学生。我虽然自幼习练红拳,但向来未曾想将红拳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正是邵智勇先生的影响,改变了我的职业选项。</p><p class="ql-block">登上央视《武林大会》认识邵智勇先生,也是机缘巧合。我在上大学时,就常常听说红拳名家邵智勇。后来在扶风跟随李伯强师父学习红拳时,师父带我去西安参与红拳活动,能经常见到邵智勇老师,邵老师也会到扶风县来指导红拳工作,如此一来二往也就认识了邵老师。让我对邵老师更深入的了解,是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2007年央视体育频道首创开播《武林大会》,红拳被作为首选拳种,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专家评委而登上《武林大会》讲武论技。当时我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读大三,在师父李伯强的推荐下,我参加了红拳训练营的选拔。在红拳训练营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红拳技法踢、打、摔、拿的实际运用。当时红拳训练营设在西北武术院,据我了解,35人的训练费用,都是由邵老师个人出资的,可想他对红拳的热爱和执着。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邵智勇(中)和红拳选手。左二为本文作者经过了三个月的集训,红拳训练营最终选拔20名队员参加央视《武林大会》擂台赛。由于我还要兼顾学业,训练少,最初没有被选上,但是邵老师看到了我的潜力,积极推荐并动员师父李伯强把他的名额让给了我,才使我进入央视《武林大会》这个高层次的展示平台。我在央视《武林大会》红拳擂台赛上先夺取了周冠军,最终荣获红拳擂台赛年度总亚军。因为邵智勇老师受邀担任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所以在《武林大会》红拳训练营中我和邵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尤其是在北京集训的那段时间,邵老师和我们同吃同住,时逢8月的高温天气,53岁的他同教练党选民、武清江、郭大祥一样,也是光着膀子和我们一起训练,并给学员亲自辅导红拳特色技法“揭榜偎身靠”“倒撵猴”等,鼓励学员认真训练,一定要打出红拳技法,为红拳争光。在邵老师和红拳人的努力下,央视《武林大会—红拳》在中央电视台好节目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只要有邵老师在的地方,他都会宣传红拳,他为红拳传承、弘扬、发展的执着精神和尊长爱幼的道德修养,极大地感染了我,这或许就是我从一个“农学人”变为“体育人”的原因。央视《武林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在邵老师的影响下,我放弃了原来的专业。邵老师经常对我聊起红拳的发展历史和彼时的艰难,寄希望于我们这些热衷红拳的青年传习者,并特意给我传授了“红拳六合手”“红拳侠拳”。在红拳传承中,有“练好云手和抹手,打人凭的是六合手”之说。红拳手法很多,但六合手法是红拳习练者最喜欢的一种手法。邵老师向我展示了六合手在实战中的变化,他敏捷的步法和刁钻的身法,配合六合手的招法,使人防不胜防,让我感到很震撼。在我认真模仿学习的同时,他会讲细节与用法,并与我实际操练,使我收获很大,更加痴迷上了红拳。</p><p class="ql-block">组织著书立说2007年我大学毕业,决心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邵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为我提供了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工作的机会,并将我纳入到了他开办的西安一家数字通讯工程有限公司员工中,给我开一份工资。在研究会的一年工作和考研复习中,邵老师分配我整理、挖掘红拳历史,而且我也为报考西安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生做准备。2008年,我顺利地考取了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研究生,并在陈亚斌导师的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陈亚斌老师非常支持红拳的发展,应陈亚斌老师邀请,邵老师为陈老师主编的《三秦武术》一书,组织红拳老前辈刘存和与他的儿子刘文成录制拍摄了“陕西六合枪”和六合枪“实战对扎”,我协助陈亚斌导师整理资料。陕西六合枪是红拳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代传到今天,传承体系从来没有中断。在邵老师动员下,刘存和老师不但完整地拍摄了六合枪演练,还与儿子刘文成拍摄了六合枪实战运用。当时刘存和老师已经86岁高龄了,在和儿子对扎枪时,“封闭捉拿”出枪迅速,毫不保留地向陈亚斌教授讲解每招用法特点,得到了陈教授的高度赞扬。《三秦武术》一书的六合枪分解动作和视频演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和影音资料。雷志敏、邵智勇、陈亚斌为拍摄六合枪拜访刘存和老师刘存和老师与儿子演练对扎枪2010年,陈亚斌导师建议我的毕业论文写红拳,恰逢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根据陕西省文旅厅非遗处的指示,要求出版一本《陕西省非遗丛书——红拳》,为此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成立了非遗红拳编辑小组,邵智勇老师担任组长,我和卢佳、杨明华三位武术硕士研究生被邀请加入了“编辑小组”,和梁军安、党选民、种加林、马建昌几位红拳老艺人共同系统整理红拳的历史渊源,传承体系,红拳套路技法内容,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邵老师带领下,我们几个研究生用了半年时间,分别赴陕西三原、富平、渭南、宝鸡、安康、榆林、咸阳、兴平,甘肃天水,四川成都,宁夏固原,山西,重庆,对当地红拳传人的传承体系进行了认真考察,行程近3万多公里,拜访了152名红拳老拳师。在考察期间,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体育博士研究生杜书舒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大家一起为《红拳非遗丛书》收录了第一手的文字、拳谱、照片、视频资料,这次考察费用也是邵老师个人出资资助。我拿到硕士学位后,工作暂时还无着落,邵老师就邀请我和卢佳到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工作,主要整理编辑《红拳非遗丛书》,并每月给我们开一份工资。在研究会工作的近两年中,每天都和邵老师接触,除了工作,邵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辅导红拳。他教拳很认真,每一个动作的实战用法都会毫无保留传授给我们。跟邵老师在一起的近两年中,我的武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邵老师的主持下,我作为责任副主编,与梁军安老师、卢佳、杨明华等编辑小组同仁共同努力,一本37万字的《非遗丛书——红拳》在2014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并于12月13日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拳非遗保护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首发仪式。《非遗丛书——红拳》清晰地描述了红拳起源和近代全国各地区的传承体系、技法内容,为红拳的保护、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史资料。邵老师在红拳传人中有着很高的公信力,一是他个人武艺精湛得到了大家认可,尤其是他练的“侠拳”“鹞子入林”“十字大提”等,成了后学者的标杆;二是因为他尊重老拳师、尊重传承人、珍视红拳;三是他为红拳举办的活动和红拳大赛慷慨解囊赞助数百万推动了红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红拳能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可以说邵老师功不可没。他从小习武,对红拳的珍视,源自他对红拳的痴爱。邵老师特别爱护并总是尽力帮助热爱红拳的后学者。我就读研究生期间,是他出资资助我,并借给我学费,我一直很感恩他。当然,不光是我,不少红拳研究生都曾受其资助。我和邵老师相处熟知已经有十七年了,他现任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从2008年红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邵老师多次放弃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名额,他说:“国家级非遗红拳不是某个人的个人荣誉,它应该是所有红拳传人的一种荣誉和责任。”正是有了他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打动了所有红拳传人的心,大家都积极参与到了保护、传承红拳的行列。听闻今年他被推荐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我很为他高兴,也为红拳高兴。邵老师是一位坚定的红拳守护者,《西安日报》曾专题发表《红拳守护者——邵智勇》和《非遗路上的抬轿人》《投资百万为了非遗红拳》《陕西武术的脊梁——访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邵智勇》等报道,纪实描述过这位传奇而又真实、颇具个性的老师。我知道,我讲述的这些,还不足以表达对他的认知和他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心坚守红拳的精神。他把全身精力和心血都洒在了红拳的传承与发展上,他的精神让人敬佩,他的人格让人叹服,他为红拳非遗保护事业的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着我,令我敬重。邵智勇会长指导本文作者练拳邵智勇老师一生与红拳有着不解之缘,他热爱红拳,把红拳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为红拳的发展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是红拳发展的领路人。1994年,在著名武术家马振邦老师和范长江老师的倡导下,由邵智勇老师个人出资承办了首届“华祥杯”陕西传统武术(红拳)观摩赛,当时参加比赛的223人,90%都是50岁以上的人,不难看出红拳出现了严重的断代危机。以后邵老师又赞助了多届红拳比赛。红拳的保护和发展在马振邦老师、雷志敏会长、邵智勇会长带领下,经历了近30年不平凡的历程,付出了几代红拳传人的心血,才迎来了今天的辉煌。在邵老师和广大同仁近三十年的大力推广下,红拳已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每年坚持组织举办的红拳传承人交流赛、青少年红拳大赛、红拳跑拳打手擂台赛以及短兵对抗赛等各类赛事,参赛者动辄几千人,吸引大批观者。2023年第十七届(国际)红拳传承人展演交流大赛暨第九届青少年红拳大赛,有12个国家,60名外国选手和国内16个省的173个代表队,2506名参赛队员参加了比赛,标志着红拳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大赛开幕式上组织红拳少年向70岁以上的红拳老艺人献花,更彰显了红拳传人尊师重道的道德理念。每届的红拳大赛,参加的人数不断增加,参赛者也越来越年轻化,现在,年轻人成为了红拳传承的主力军。2005年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邵老师亲自收录图文资料,主持编写了《陕西十年红拳画册》,收录了上百位红拳传承人的风采和事迹,也收录了各类红拳赛事、红拳学术研讨会等活动的举办情况,并由他个人出资出版了画册。 获最具传承力武术拳种邵老师为人慷慨,光明磊落,侠肝义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影响力的老拳师相继离世,邵老师知道后,无论远近都会前去吊唁,表达深深的敬意。</p><p class="ql-block">如今每逢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邵老师都会和红拳研究会的相关负责人驱车前去看望老拳师,并对70岁以上的老拳师送上慰问品,寒暑易节,他对红拳的热忱从未改变,始终是一颗赤子之心。来自红拳组织的温暖和关怀,又鼓舞着更多人投入红拳发展队伍中。可以说,邵智勇老师是红拳非遗保护的先行者和领路人,对当代红拳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推动红拳发展,他亲自带队到各地发展以红拳传人为主体的红拳传习所和传习基地,并亲自赴四川、重庆、甘肃、宁夏代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与当地红拳社团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保护传承国家级非遗红拳”。红拳传承不是一人一时之事,不能吟唱“一个人的武林”,它需要群体继承、广泛传播。为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各地红拳传习所组织的活动,他都会亲临助阵。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在陕西省各地区设立了红拳传习所140所、红拳传习基地80个,红拳推进校园121所,这一举措极大推动了红拳的传承活力,调动了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凝聚了红拳传人的整体力量。他常说“国家级非遗红拳不但是陕西的武学文化品牌,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在“文化复兴”和“非遗传承”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推广红拳文化,他不辞辛劳与全国各地红拳传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红拳推广交流中心”,目前在河南、甘肃、四川、重庆、宁夏、山西、广东、云南、江苏等地都设立了红拳推广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外,邵老师非常重视红拳的国际推广,亲自到俄罗斯与莫斯科红拳馆馆长、红拳传人王晖合作,设立了红拳俄罗斯推广交流中心,目前已有500多名俄罗斯学员习练红拳,并多次组队参加了红拳国际比赛。</p> <p class="ql-block">红拳传习所、红拳传习基地、红拳推广中心的建立,对保护、传承、弘扬红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这些红拳联合体的单位和个人已经成为保护、传承红拳文化遗产的主力军,他们高举“天下红拳是一家,弘扬红拳靠大家”的大旗,推动着红拳事业不断向前、向好的方向发展。邵老师领导有方,策划周密,目前,陕西红拳这一套有力的非遗保护措施也引起了全国其他武术类非遗拳种的关注,他们纷纷效仿红拳的保护措施,并多次邀请邵老师参加他们举办的传统武术非遗拳种论坛,并做“红拳保护经验”专题讲座,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邵老师突出的工作事迹更是得到了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度肯定,他多次被评为全省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除此之外,邵老师个人的红拳技艺也很高超,曾被美国《功夫》杂志专题采访并撰文报道,为红拳攒足了名气,为陕西赢得了荣誉。2013年在中央级武术刊物《中华武术》主办的“中华武术三十年颁奖盛典”上,红拳被授予“中华武术30年最具传承力拳种”。</p> <p class="ql-block">数十年间,红拳不仅在三秦大地打响了文化品牌,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通过举办赛事,汇集了各界红拳精英,凝聚了红拳的核心力量,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红拳裁判队伍。连续举办十七届的红拳(国际)传承人展演大赛和九届青少年红拳大赛,已经成为陕西省保护国家级非遗的重大活动,是带动陕西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经济发展,可谓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2017年由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原县政府在三原县张家窑民俗村设立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保护基地”,基地的设立得到了张家窑民俗村董武成的鼎力支持。在揭牌仪式上,时任中共三原县委书记孙景宏与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邵智勇共同为基地揭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保护基地的设立,成为了保护、传承非遗红拳的重要场所,举办了多期红拳教练员培训班,每次培训班邵老师都会作为主讲老师,基地已经成为全国红拳传人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邵智勇老师今年已经近70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身强体健,邵老师说:“这都得益于红拳。”他每天除了自己坚持锻炼,还在带徒传艺,周六和周日会到徒弟开设的武馆去教学,每周的白天还在为红拳整理基础教程。他为了把每一个红拳动作路径准确无误地画出,自己学会掌握了制图软件CAD和图片编辑软件PS,红拳基本功训练、红拳十大盘、红拳十三势、小红拳、炮锤全部的动作路径都是由他一人完成动作路径标注和文字注解,这就是我眼中的国家级非遗红拳代表性传承人邵智勇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