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134946</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道不遠人</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艺术是在古今之交、中西之汇的时空背景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齐白石的艺术生于民族又属于世界,他带着中华民族的艺术传统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支持国际和平事业,使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做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东方艺术中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初春时分,北京大地风和日丽,春光融融,三月八日,我再次来到处地安门东大街南锣鼓巷雨儿胡同的13号院。这里是国画大师齐白石晚年居住的地方,原为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私宅。周总理指示文化部买下这座院子,供齐老先生安享晚年。走进院子,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院内的布局宽敞而古朴,一尊齐白石雕塑静静地伫立在庭院中央。正房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画案和被子等旧物都保存完好,东西厢房则展示了齐老生平介绍与珍贵遗物。每一件展品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让人不禁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我以我笔写京华—齐白石画北京</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曾言:“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他后半生定居于北京,将北京的风土人情、一花一水,都融入了他绘画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寓居法源寺时,齐白石照着地上石浆印子勾勒出一只小鸟,有天然之趣。他画梅兰芳家的牵牛花,以花为媒成就了“齐梅之交”的一段佳话。他还多次为荷花庆生,到北海观荷,道:“北海青荷动影凉。”作为北漂的齐白石爱吃白菜,他将白菜入画,寓意“清白传家”。他还爱画一派“北平秋天”的景色和胡同里各色花卉。</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到北京后创作的山水画不多,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白石老人笔下的北京风貌。1903年齐白石初次进京,参加夏午诒发起的陶然亭饯春,后在《借山图》中画下陶然亭景色。1919年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他在《己未日记》里记录了北京城风景旧貌:黄瓦红壁的门楼,黑烟滚滚的电灯厂,柏树朦胧的社稷坛。他还曾为张次溪及其爱妻的居所画下《双肇楼图》。登楼远望天坛、西山,风景极佳。</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曾说:“正由于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情感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北京之于齐白石,是矛盾与打击,更是成就与滋养。齐白石用近 40年的时间,在北京一步步前行、一笔笔描绘,从此“他乡”变“家乡”。</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展示了齐老生平介绍与珍贵遗物</p><p class="ql-block"> 展览有齐老的作品,还有许多关于他生活点滴的记录。一幅幅水墨画展现了他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感悟。从虾到花鸟,从山水到人物,每一笔都流露出深厚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那些描绘水下生物的作品,如虾群舞动的画面,生动有趣,让人感叹其技艺之精湛</p> <p class="ql-block">困顿童年(1864-1876)</p><p class="ql-block"> 1864年1月1日(农历癸亥年十一月廿二日),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870年,齐白石开始在外祖父周雨若设的私塾读书,边做农活边温习功课,常常偷裁习字本上的纸来画画。</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少年时放牛,祖母买了一个小铜铃系在他脖子上,暮归时,随着铃声由远而近,家人便知他安然归来。齐白石曾念及此事,作题画诗道:“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西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p><p class="ql-block"> 1870年(清同治九年),齐白石开始上学。祖父每天朝夕接送。从这件《上学图》中可以联想到少年齐白石上学时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木匠生涯(1877-1888)</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自小体力不济,不堪田耕重活。不得已,父亲让他学木匠手艺,起初拜师学粗工木活,后改学雕花木工,逐步学会了雕花手艺。</p><p class="ql-block"> 1889年,齐白石正式拜胡沁园与陈少蕃为师学习书画诗文。老师为其取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自此,齐白石勤习诗书画印,还与友人结成“龙山诗社”,逐渐成长为一位有名的地方画家。</p> <p class="ql-block">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1871-1877)</p><p class="ql-block"> 青灯有味(左) 齐白石 轴纸本设色:80c3×2193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有灯有味似儿时,白石山翁画馆清凉时作·齐大(朱文)</p><p class="ql-block"> (右) 柴爬 齐白石 轴纸本图等 133.5cm×33.5c3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款: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权时画此柴爬。第二幅“白石并记“似爪不仅龙与鹰,搜枯限烂七钱轻。(余小时买柴爬於东邻,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遇草如梳鼻发青。追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享。儿道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南岳有松数株,已越七朝兴败,麓山有枫叶亭,袁随园更亭名为《爱晚》。)</p> <p class="ql-block">五出五归(1892-1999)</p><p class="ql-block"> 自1902年起,齐白石受朋友之邀先后五次外出远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时间长达近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五出五归”。“五出五归”期间,齐白石不仅见到了许多前人的作品,见识日广,而且一路上饱览名山大川,增强了对现实山水的真切感受,构成了其山水画的现实依据。</p> <p class="ql-block">家乡幽居 (1910-1918)</p><p class="ql-block"> “五出五归”之后,齐白石幽居家乡,悉心读书作画。齐白石幽居的十年,是其学习、思考、求索的重要时期,在画品意趣上,逐渐完成了一个从地方民间画家到文人画家的过渡和转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的朋友胡光(廉石),将自己所居石门附近的景色,请二人共同好友王仲言拟了二十四个题目,并请齐白石绘制《石门二十四景图》。齐白石精心构思,几易其稿,耗时三个月,终于绘成。作品体现了齐白石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其间湖桥泛月、柳溪晚钓、蕉窗夜雨、竹院围棋……这是齐白石家乡的景色,更是其内心向往的园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石门二十四景/齐白石/1903年—1904年/辽宁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衰年变法(1919-1936)</p><p class="ql-block"> 为了躲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1919年定居北京,并与陈师曾成为莫逆之交,陈师曾劝其自创风格。齐白石经过十年的“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风格。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作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在日本全部善价卖出,大获成功,自此齐白石声名远扬,求画者日众。1927年,齐白石受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之邀,到该校教授中国画。第二年,该校改名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齐白石被聘为教授。齐白石自谓由木匠成为教授,乃画坛之佳话。</p><p class="ql-block"> 牡丹/1955年/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声名日重(1937-1948)</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避日伪人员纠缠,齐白石甚至于家门贴出“停止卖画”的启事。这个时期,白石老人仍不间断作画,完全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并且艺术创作日渐成熟。1945年抗战结束,齐白石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1946年,中华全国美术会在南京举办齐白石作品展,白石老人亲赴南京,后移站上海,展览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时代巨匠(1949-1957)</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白石老人心情舒畅,每天作画不止,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他勤奋超越,终至化境,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巨匠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0年,毛泽东主席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做客,赏花并共进晚餐,白石老人感慨万干。1953年,北京文化界著名人士二百余人在文化俱乐部为白石老人举办寿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周恩来总理出席活动,并与白石老人亲切交谈。</p><p class="ql-block"> 齊白石先生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創造上有卓越的贡献,兹值先生九三寿辰特授予荣誉奖状。</p><p class="ql-block"> 文化部颁发给齐白石的荣誉奖状(“人民艺术家”荣誉奖状)</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不少齐老创作时的照片。画面中的自己专注地挥毫泼墨,那股认真劲儿令人动容。这些瞬间不仅记录了艺术家的工作状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晚年艺术变革画展</p><p class="ql-block"> 西厢房则特别介绍了齐老晚年的艺术变革。从早期的传统风格逐渐转向更加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这种转变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理解与回应。</p> <p class="ql-block">扫除凡格总难能一一齐白石在北京的衰年变法</p><p class="ql-block"> 1919年齐白石定居京华,正式开启了他的职业画家生涯。从法源寺到观音寺,再辗转到石镫庵,初到京华的齐白石无疑是一个北漂。他以书画为薪,日日笔耕不辍,“不教一日闲过也”。在陈师曾的鼓励与指点下,年过六旬的齐白石决定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扫除凡格、变通画法。他放弃了八大的“冷逸”一路,转而吸收吴昌硕的金石气,最终发展出浓重热烈的“红花墨叶”大写意花鸟画风格,诗书画印自成一格。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顺应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大众的“求新”趋势,使得其不仅获得了市场和时局的眷顾,更获得了以陈师曾为代表的北京文化精英的认可,逐渐在北京的主流艺术圈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梅花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早年画梅学习宋人杨无咎和同乡尹和伯工细的双钩画法,后来吸收了吴昌硕的金石笔意,发展出浓重热烈的“红花墨叶”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红梅图 齐白石 /167.5×43.5cm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 《红梅图》这幅作品,很好地诠释了齐白石在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寿桃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早年画的寿桃受海派风格影响,造型拘谨、设色暗淡。变法后的寿桃用浓重艳丽的洋红和柠檬黄突出桃实的硕大饱满,并用花青、赭墨描绘枝叶,通过色彩对比使桃实生机勃勃,长寿寓意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寿桃 齐白石 /179×48 cm 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虾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画虾经历了五次变法。最初仅画单一墨色的独虾,造型简单僵硬。后期他画的虾不再追求形似,虾腿逐渐简化,虾头省略,只突出竖起的虾眼。他通过描绘虾的透明质感及长须在水中飘动的动感,从而达到不似之似的画面效果。</p> <p class="ql-block">草虫之变</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的工虫画经过了“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的反复过程。初至北京,齐白石便以精致工笔草虫最受市场欢迎。后来齐白石逐渐将工细草虫和大写意花卉结合,更加和谐生动。晚年的齐白石因目力所限,便以粗笔画写意草虫,寥数笔便现其本质。</p> <p class="ql-block">红荷鸳鸯 齐白石/北京画院藏Qi /133×33 cm</p> <p class="ql-block">菊花螃蟹 齐白石 1952年/98.8×33.3cm/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 走出院子时,心中满是对这段历史的感慨。齐白石不仅是位杰出的画家,更是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通过这次探访,我对他的了解更深了一层,也更加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