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显陵隐藏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胡毅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江之上,洪山之壤,人杰地灵,美哉钟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朝遗迹,显陵安躺,气势恢宏。山河巍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艳阳高照,云绕吉祥,虎踞龙盘,大道隐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孝敬父母,弘扬纲常,父老乡亲,岁岁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家钟祥,唐朝诗人李贺。一首{石城晓}钟祥石头城的美名天下扬,莫愁女的故事世代传讲。一九五四年,国家政务院公布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二十四座。其中一席就是钟祥。大明王朝皇室子孙多有封藩与钟祥为王。更奇妙的是,钟祥既不是南京,也不是北京,为什么会有一座皇帝的灵寝明显陵建在这个地方,此篇拙文就是要把这个问题细说慢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三六八年一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建立明朝,称明太祖,定都南京。朱元璋之子朱棣当皇帝,称明太宗。迁都北京,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三年),朱元璋的第二十四子朱栋封藩于安陆(下称钟祥)为郢靖王,永乐六年(一四0八年)就藩,朱栋无子封除。育成有三女,分别封为光化、谷城、南彰郡主。岁禄各八百石。仁宗朱高炽 第九子朱瞻垍,永乐二十二年(一四二四年)封藩钟祥为梁庄王,宣德四年(一四二九年)就藩,无子封除。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杬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年)封藩称兴献王,弘治四年(一四九一年)就藩,建都江西德安,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年)改就藩于钟祥。迁都之时还有一段文字描述。预示朱祐杬有好风水{明史}写道:“舟次龙江有慈鸟数万绕舟,至黄州复然,人以为瑞”孝宗朱祐樘非常高兴。兴献王朱祐杬人品还真是不错,{明史}夸他“饱读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非宫宴不设牲礼”。兴献王正德四年(一五一九年)薨,这些正面的描述都为他的儿子朱厚熜(一五二一年)当皇帝带来好兆头,朱祐杬去世两年后,孝宗朱佑樘的儿子武宗朱厚照驾崩。武宗朱厚照去世给朝廷出了个难题。朱厚照既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皇位该由谁来继承呢?皇太后张氏命太监张永,谷大用等到内阁与大学士们商量对策。首辅杨廷和援引{皇明祖训}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之,建议兴献王的长子十六岁的朱厚熜继承皇位。杨廷和的意见得到了其他大学士和张太后的首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四月,藩王朱厚熜来到京城即皇帝位,这就是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没查到从钟祥到开封的路线图。朱厚熜从开封到京城的路线图是出开封旧城门封丘门,从李固渡口经浮桥过黄河,走浚县、汤阴、相州(安阳),走临漳,邯郸、邢台、柏乡、赵州、栾城过滹沱河、走真定、望都、白沟、西望太行山、再定兴、良乡、卢沟到达通州进入北京。世宗朱厚熜是以藩王身份继承皇位。老臣首辅杨廷和是要拿捏世宗的。第五天,也就是正德十五年(一五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世宗下旨礼官集议生身父亲朱祐杬的祀典和尊称,以提高生身父亲的地位。杨廷和主张效法汉代定陶王入继成帝。宋代濮王入继仁宗的故事,提出世宗宜尊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有异者为奸邪,当斩。于是,毛澄公卿台谏等官六十多人上奏,主张尊孝宗为皇考,尊兴献王及兴献王妃为皇叔父和皇叔母,祭告上自称侄。这就是说世宗当皇帝要把自己的生身父母当没啦。世宗不能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父母,而要以大伯孝宗朱佑樘为皇考。这个“移易父母”的办法令世宗难以接受。虽然“皇考”只是个称谓,但在朱厚熜心里,却等同于认不认亲生父母的原则问题,是可忍孰不可忍!他深知想要给自己的父亲上封号,阻力山大呦。然而如果没有封号,自己的父亲只是个藩王,很快父亲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自己这个皇帝也会大为逊色,世宗当即表示严重不满,以后再另议。事实上朱厚熜在未继位之前,就在内阁制定的继位大礼问题上与朝臣们发生过争执。当时内阁主张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朱厚熜对此强烈不满,说遗诏上只说让我继承皇帝之位,并没有命我当皇太子。我是先皇的堂弟,怎么能够以皇太子的身份继位呢?朱厚熜住在通州坚决不入城。让内阁重新修改继位大礼,方肯入城。因为情势紧急,张太后和杨廷和只好同意了朱厚熜的要求。朱厚熜在和大臣们的初次较量中获得胜利,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这件事可以称作为以后礼仪之争的导火索。朱厚熜继皇位后对朝廷旧臣不那么信任。因此很不情愿以明孝宗朱佑樘养子的身份来继承大统,坚决要求追封自己的生身父亲为皇帝。世宗的要恰恰是标榜崇尚礼教的大臣们所无法接受的。杨廷和等内阁大臣一直坚持原议。世宗每次召见杨廷和都赐茶慰谕。希望他能妥协而杨廷和则一直坚持己见,不肯让步。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七月事情出现了转机。张璁以新科进士的身份上{大礼疏},提出夫汉哀帝、宋英宗等都预养宫中,立为诸嗣,其为人后之义甚明。今陛下以倫序当立,循继之义,非为孝宗也,,,,,,故为陛下入继祖统则可谓为人后而继其亲则不可。世宗以孝宗侄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是可以的。以世宗养子的身份当皇帝是不可以的。张璁提出的不同于杨廷和的主张,为朱厚熜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引经</span></p> <p class="ql-block">据典的批驳了群臣的观点。这个时候世宗正为此事一筹莫展,看到张璁的奏折如获至宝。急忙把他的奏章交给朝臣们商议。大臣们见了张璁的奏章群起而攻之。张璁毫不畏惧,又写了一篇{大礼或问}疏世宗就拿着这篇文章去责问阁臣。九月,世宗的母亲兴献王妃蒋氏从钟祥来到通州,得知大臣们打算让世宗以孝宗为皇考,非常生气,就不肯进入北京。世宗听说后非常伤心,泪流满面。杨廷和不得已,于是草欶下礼部说,圣母慈寿皇太后懿旨,以联继承大统,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母宜称兴献后。世宗批准了这个草欶,蒋氏这才进了京城。至此,围绕着仪礼一事,朝臣中已明鲜分为两派。一派以张璁为首,主张尊兴献王为皇考,史称“议礼派”,另一派以杨廷和为首,主张尊奉孝宗为皇考。史称护礼派。杨廷和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排斥在议礼事件上持不同意见的人。授意吏部任张璁为南京刑部主事,使之远离了朝廷。同年十二月,世宗下议礼一道,令加兴献帝,兴献后以皇字。杨廷和等大臣表示反对。世宗声称这是慈寿皇太后的懿旨,不敢不从命。</p><p class="ql-block">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正月,清宁宫后殿起火,杨廷和等抓住时机,说此事是由于“兴献帝后之家称,祖宗神灵容有未悦所致”。世宗迷信神灵,这才尊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取消了皇字。此时张璁等议礼派大臣被以各种理由调离京城。只剩下皇帝独自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杨廷和在此事上屡屡坚持反对意见,引起了世宗的强烈不满。老谋深算的杨廷和他也自知前途迷茫,上疏请辞。世宗开始还故意做出挽留的样子。到了嘉靖三年正月,世宗说一声“听之去”!还当面责备杨廷和不懂得为臣之道,世宗再次命礼部议皇考这个问题,吏部尚书乔宇和新任礼部尚书汪俊率领百官继续坚持杨廷和的主张。张璁于是再次给世宗上疏,支持世宗的想法。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中级官员杜萼也上书支持世宗。世宗得到两人的支持非常高兴。下旨调张璁杜萼进京集议。三月,朱厚熜抛开内阁,一意孤行,下旨奉本生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奉本生母兴献太后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並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安置皇考神主。五月,张璁杜萼二人抵达京城,再次上书支持皇帝,“护礼派”大臣气势汹汹,甚至扬言要杀掉张杜二人。最后在世宗的坚持下,御史段续,陈相被下狱。张璁杜萼在世宗的支持下力辩朝臣,终于使世宗如愿定自己的生父为“皇考”。从此,世宗对张璁宠爱有加。之后,“护礼派”以文渊阁大学士石瑶、毛纪为代表坚持恪守礼法、维护皇室的血统一脉相承,与以张璁杜萼为首的“议礼派”相对抗。在朱厚熜的支持下,“议礼派”大臣队伍不断扩大,大议礼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p><p class="ql-block">嘉靖三年,世宗任张璁、杜萼为翰林学士,任席书为礼部尚书,这样议礼派就掌握了典礼大权。七月,朱厚熜又采纳了张璁、杜萼的意见,多次派司礼太监到内阁找大学士毛纪等人,要求去除生身父母尊号中的“本生”二字。这件事在朝中立刻引起了一场极大的风波。成为大礼议斗争中最激烈的一幕。毛纪等坚决反对此事,令朱厚熜大怒,并限时办理四月内恭上册室。对护礼派大臣的奏折,皇帝觉得不满意,皆被驳回。议礼派大臣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又被内阁驳回。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p><p class="ql-block">七月十五日早朝后,内阁、六部、詹事、翰林、御史、给事等两百多名朝臣跪在左顺门下,请求世宗继续尊奉孝宗为皇考。世宗两次派司礼太监前去劝说大臣们回家。但“群臣仍伏不起,自辰迨午”。世宗大怒,立即下令锦衣卫旗校速逮捕为首之人,于是丰熙等八人皆系诏狱。杨慎(杨廷和之子,一五0七年进士)王元正等百官大哭大闹“声震阙廷”。世宗怒不可遏,命大太监将所有跪伏官员的名字记录下来,对四品以上的官员夺俸,五品以下的官员一律逮捕入狱。次日,世宗余怒未消,将昨天抓捕之人处以廷杖,这廷杖是枣木的,其硬度不亚于铁棒。受刑人达一百多人,结果有十二人当场死于廷杖之下,护礼派大臣受到了沉重打击。</p><p class="ql-block">既然说到杨慎受廷杖之刑,咱们就跑跑题儿,多说几句杨慎。在这次廷杖中,除了年纪大的,官儿太高的,体质太差一打就死的。最惨的还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他作为反对派典型和其他六名带头者还挨了一顿回笼棍。也就是第一次打屁股的十天之后杨慎等人又挨一回廷杖。这种杠上开花让人想起来就胆寒。杨慎居然还活着真不简单。杨慎给朱厚熜的印象太深刻了,又给他一个特殊待遇——流放云南。云南永昌人烟稀少,不适合人居住。可见世宗对杨慎是恨之入骨了。杨廷和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自己当年顽固护礼法给自己的儿子带来了杀身之祸。即将被流放的杨慎因两次廷杖身受重伤,马不能骑,只能躺在马车上慢慢行走。自打他上路那天起,他的车夫就陷入了迷茫。因为雇主实在过于奇怪,总是发出指令让走走停停,直到顺利到达云南永昌,杨慎才向他们解开谜团。“我不这样做,你们早就和我一起被杀啦”,杨慎就这样在云南安下了家,开始咏诗作对,埋头著书。但在他心中也有一个谜团始终没有解开。当年父亲杨廷和为什么主动致仕(退休)呢?直到五年后他才找到了答案。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年),杨廷和在四川新都老家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杨慎得到消息,还</p> <p class="ql-block">参加了父亲的葬礼,在父亲入土为安的那一刻,杨慎才理解了父亲去世前的镇定和笑容。杨慎叹息,父亲一生战胜了无数敌人,最终却逃脱不了被人击败的命运。在权力之争的游戏中,绝不会有永远的胜利者。所有的荣华富贵,恩怨宠辱,最终不过化为尘土,归于笑柄而已,留下一声叹息,杨慎飘然离去。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已心无牵挂,回到了自己的流放地。此后三十多年,他游历于四川和云南之间,专心著书,研习学问,写就了多本著作流传后世。杨慎还算是得到了善终,他活了七十二岁,嘉靖三十八年才安然去世。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是他那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词,!这才是他一生的感悟和智慧之所得呀,请听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好吧,让我们再回到大礼议,大礼狱这个主题上去吧!</p><p class="ql-block">廷杖之事被称为大礼狱,大礼狱成为了大礼仪的转折点。此后大部分大臣“依违顺旨”。世宗不仅实现了追封自己父亲当皇帝的愿望,而且树立了新皇的威信。同年九月,世宗定大礼,称孝宗朱佑樘为皇伯考,昭圣太后张氏为皇伯母,称自己的父亲恭穆献皇帝朱祐杬为皇考,母亲章圣太后蒋氏为圣母。与此同时兴献王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兴建的观德殿(奉先殿西室)。尊号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大礼仪”本身不过是礼文末节,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变化。世宗通过对左顺门事件的处理,狠狠打击了护礼派官员,杨廷和罢官后,蒋冕为首辅,因反对世宗尊崇父亲的活动,不久就被免职。接替蒋冕之职的毛纪仍然坚持杨廷和的主张,几个月后也被罢官。同时,“礼仪派”大臣在世宗的坚持下开始风光起来。嘉靖 四年(一五二五年)四月,光禄寺承何渊请立世室,崇祀世宗的生身父亲于太庙。席书、张璁、杜萼、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世宗的生身父亲没有当过皇帝,不宜入太庙,否则会干犯皇帝的系统。他们提议另建一庙,将朱祐杬的神主迁去,以便“尊尊亲亲”,並行不悖。得到世宗的认可。这之后张璁升为詹事兼翰林学士,从此深得世宗器重。后来在讨论世庙神道庙乐武舞及太后谒庙等问题上,世宗都根据张璁的意见作出决定。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世庙建成于太庙之左。张璁升任兵部右侍郎,他的升迁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但反对者都遭到了世宗的训斥。不久张璁又升为兵部左侍郎。张璁大权在握后就开始报复原来反对过他的大臣。再没多久,张璁升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正月,世宗视朝,看到张璁杜萼位列兵部尚书李承勋之,下太满意。内阁首辅杨一清为了讨好皇帝,上书请求给二人加官。世宗赐张璁少保兼太子太保。世宗为肯定“大议礼”之事上的胜利,颁布一部{明倫大典},並借此机会再一次打击护礼派大臣。他发布命令详细列举护礼派官员的“罪过”,並宣布了惩治决定。许多官员被免职。致仕(退休)的杨廷和被视为“罪之魁”,削籍为民。已故尚书毛澄、林俊被夺生前官职,大学士蒋冕、毛纪、乔宇、汪俊等人虽已退休,也被夺职。世宗在“大礼议”中取得了完全胜利。世宗的父亲朱祐杬也奉为皇考献皇帝附于太庙庙号睿宗。顺理成章的在钟祥大兴土木建皇帝陵寝明显陵。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时任礼部右侍郎的严嵩奉世宗之命祭告显陵,严嵩在给世宗的报告中写道:臣恭上宝册及泰安神 床,皆应时雨露,又石产枣阳,群鹤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世宗看了非常高兴。严嵩此后一路高升,一五四三年,六十三岁的严嵩还当上了首辅。曾记得我一九五五年离家七十五里到县城去上中学,还去过严嵩题字所建的“龙山寺报恩寺”哩。</p><p class="ql-block">言而总之,关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之父朱祐杬的尊崇典礼,世宗君臣前后争议了一二十年,对嘉靖年间的政治格局是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的。</p><p class="ql-block">悠悠五百年过去了,勤劳节俭、忠厚朴实、知书达礼、文明礼貌的钟祥人民对明显陵的保护工作是做得相当出色的。大明王朝共有十五座皇陵。二000年,位于钟祥的明显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00三年,位于南京的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和位于北京的永乐到崇祯的十三陵(分别是:长、献、景、裕 、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仰古扶今,明显陵隐藏的故事昭示人们:无论你的事业多么有成,无论你在银行有多少金银,无论你的职位攀的多高,无论你在世上有多大名声!都不能忘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p><p class="ql-block">(钟祥籍游翁二0二五年三月于开封)</p><p class="ql-block">史料来源一,{明史}第一、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七、第二十六册。二,李伯钦,李肇翔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三,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