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遗梦一一靖安中源走笔之五

古塘桥人

<p class="ql-block">花桥,位于江西靖安县城以西七十公里处的中源乡茶坪村。</p><p class="ql-block">一条发源于九岭山脉白云峰下的山溪,也不知在这深山老林里流淌了多少个千年、万年,一路跌跌宕宕,不停歇地在幽谷丛林中穿行。终于流到了大山脚下这个叫茶坪的地方,伴随着"哗哗"的一阵激流的轰鸣,泻落在峡谷的一处深潭里。于是,在这大山的峡谷里,便有了一道白练般的瀑布。瀑布的上面,是一座不知始建于何年何月的单拱石桥。石桥宽约一丈五,长约六丈有余。因桥上建有廊亭,廊亭的亭柱上绘有五彩的走兽、花卉图案,桥栏上有着一组组栩栩如生的石刻浮雕,故名花桥。</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是在一个秋日的上午去花桥的。</p><p class="ql-block">今年的夏天,甚是酷热,还是7月上旬,我便随友人一道来到了靖安的中源乡避暑。中源之地,古属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有始建于唐代的云阳寺,有宋代十大民窑之一的丫吉山碗平窑遗址,有明代的花桥贞节牌坊,有清代的古建筑九门楼。古老的北潦河发源于这片深山老林,从这里一路浩荡,汇入赣江。</p><p class="ql-block">我们寄居的是一处叫"怀乡居"的民居,主人姓刘,名大道,是一位告老还乡的地方官员。三层的小楼,依潦水源头而建。这个夏天,我便夜夜枕着楼下的潦水,悠悠然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苦夏终于过去了,秋天来了,我们也准备告别客居的中源山水,返回长沙的家了。</p><p class="ql-block">辞别中源前,友人提醒我:去一趟花桥吧!那是一处仙境,那里的空气也醉人!</p><p class="ql-block">于是,在这个秋天的日子里,我们驱车去了花桥。</p><p class="ql-block">汽车沿着公路向大山的深处驶去。公路不宽,正好可以平行两辆汽车。路的右边,是一道道长满翠竹和古木的深沟,隔着车窗,我们隐隐约约地听到了沟的深处的潺潺泉水声。"叮叮当当"地,一路伴随着我们。</p><p class="ql-block">一只乌鸦飞落到不远处的电线杆上。风在轻轻地吹。山上只有漫野的张扬着绿叶的树,不见山花。秋天的山野,应是过了开花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公路上,不时地会跑过来一只狗,不停地摇着高高举起的尾巴,在汽车前边跑边回头看着我们。这般地拐过几道弯,也不过一会儿功夫,会忽然地看到路边的山窝里的一户人家。这时,狗不再跑了,它竖起尾巴站在屋檐下,威风凛凛地朝我们的汽车吠叫。</p><p class="ql-block">太阳渐渐地猛烈起来。虽然立秋过去快20天了,处暑也已经过去,却天上的太阳依然火辣。我们的汽车终于到了花桥。隔着车窗,我们远远地看见峡谷里,有一条白练般的山溪在谷底的深沟里流淌。</p><p class="ql-block">我们下了车去,但见山溪两岸,山峦叠翠,巨石嶙峋,那绝壁高悬处,古木参天。一阵阵悦耳的鸟语,伴着泉水叮咚的声音,正从密林深处传出。桥畔,数十株参天古木,依在溪岸边上。一棵需几人合抱的古树,树冠遮天蔽日,有人看过树旁的一块木牌上的文字,忽然惊叫:哇!楠木!300多年的古楠木!</p><p class="ql-block">山间的秋风,给人带来几许清凉。我们倚桥而立,举目四望,疑入仙境,不禁陶陶然乐在其中。便想,如此这般的深山一隅,果真是吸上一口空气也醉人!</p><p class="ql-block">花桥,原名洞口桥,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组合式亭楼单孔石拱古桥。始建年代不详。如今,我们眼中见到的花桥,是230年前的清乾隆五十七年,即公元1792年仲秋,聚居于此的刘氏族人集资重修的。桥呈东西走向,桥体由花岗石构成,桥面两侧的栏杆之间镶嵌着麒麟、狮、象、天鹅、白鹤等珍禽异兽石雕、石刻,极为精美。桥面上的木廊,重檐翘角、雕梁画栋,做工精美,结构独特,为江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明清廊桥精品。</p><p class="ql-block">在廊桥的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古拱桥同立于山溪之上,也是东西走向,其建筑年代同样不详。一处山溪,建有两座石拱桥,由此可以想见,历史上,花桥应是靖安的大山深处的一处交通要道。古桥的东西两侧,应是逶迤在莽莽群山中的一条古老的商道。只是,岁月沧桑,如今,古桥依旧在,古道却早已湮没在丛林之中,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敞的公路,沿着溪岸伸向大山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我们踏上了花桥。桥面不宽,两侧桥栏处,各置一排长木椅供人休憩。桥上廊顶为木结构。我随意的数了数,那廊亭中有石柱12根,木柱12根,分三高二低,构成五间廊桥建筑。正中一间最高,桥面到廊顶高约三丈许。桥栏两厢镶嵌浮雕石刻花板十数块,均雕刻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桥体上的石柱和石廊上,镌刻有重修时的监修、捐款人和捐款数额等文字记载。我俯下身去,秋阳之下,依稀可见石刻上有"刘福圆修、刘良士房助钱十千……七公助钱七千……红太房八千、思一公五千……”等字样。另外的一些石柱上,刻有资助人家名姓,如“刘以松修”、“刘山山堂修”、“刘胜秋仝侄孙受衔修”、“刘士斐兄弟修”等等。还有一些石刻,因岁月的风霜雨雪,使字迹模糊不清,已经难以辩认了。</p><p class="ql-block">我立在廊桥边,任初秋的山风轻拂,思绪忽地飞向230年前的古老时空。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日子吧?在靖安西岭的深山里,一群山民凿石、伐木,在山涧的激流之上,重修着这座古老的廊桥。这群山民,就是聚居于江西西岭茶坪的刘氏族人。他们中间,谁是捐款人"刘胜秋"?谁又是修造者"刘以松"?是那个高个子的中年壮汉?还是那个白发苍苍的瘦小的老者?</p><p class="ql-block">遐思之中,我忽地想起,早在700多年前的元朝泰定年间,我的祖先翊圣公也是从江西的大山里,历尽千山万水,迁徙至千里外的湘中。从此,在湖湘的大地上,留下了刘氏一脉。如今,我们这支湖湘刘氏的血脉源头,依然还在江西的山山水水里。想到这里,我的思绪忽然地跳跃起来:天啦,我和200多年前重修花桥的茶坪刘氏族人,莫非是缘于同一个祖先?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同宗刘氏子孙?</p><p class="ql-block">站立在花桥的桥头,仰望苍山翠岭上的天空,我在心底深处发出这样的一声"天问"。</p><p class="ql-block">但是,古老的西岭,没有回答我。</p><p class="ql-block">遥远的天穹,也没有回答我。</p><p class="ql-block">梦耶?这是身在异乡的我,遗落在花桥上的一场幽梦?</p><p class="ql-block">我带着几分自嘲,悄然地从遐思中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浮萍。在生命的长河里,风吹过,雨打过,那萍迹自会或南或北,忽东忽西。但无论萍迹何处,都是会给人世留下依稀的一丝印记的。</p><p class="ql-block">比如,这西岭茶坪的花桥,以及花桥石柱上铭刻着的有名或无名的建桥者,便是我们的祖先在人世间留下印记。小溪和小溪上的桥廊里,有过他们的脚印。那深深浅浅的脚印,会一直留存在天地间,留存在他们的子子孙孙的基因里!</p><p class="ql-block">此刻,桥下的瀑布,正裹着大山的几许清凉,也裹着我在花桥上的这一场幽梦,飞流直下,跌入深潭。然后,浩浩汤汤,奔向不远处的北潦河。</p><p class="ql-block"> (壬寅仲秋记于南山)</p> <p class="ql-block">白沙坪,一处古老的驿站,夏日,凉意爽人。我们在这里度夏。</p> <p class="ql-block">中源冰臼,记忆着几亿年前的地球故事。在一个酷暑的日子里,我和著名的胸心外科专家胡建国教授来到它身边。</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花桥</p> <p class="ql-block">我和胡建国教授与花桥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