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正当时(4181)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读书人俱乐部”走进“同仁堂”,研读《大潮初起》,了解宁波帮往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读书人俱乐部公号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3月18日《大河奔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3月20日《范钦文化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读书正当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一日,应邀前往设在鄞州区“颐高数码城”二楼的“同仁博物馆”,参加了由宁波海曙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海外宁波人研究会、中华同仁文化传承交流中心,宁波甬商公共服务平台,宁波读书人俱乐部,宁波悦心传慧大学堂以及《大河奔流》公众号联合举办的一次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此番聚会,由“同仁堂”第七代嫡传乐秀国先生与宁波帮研究专家王耀成先生联合主持。活动内容很丰富。有作家讲座,有主办者谈读书体会,有读友们交流讨论,有作者签名赠书,有俱乐部发起人畅叙未来计划构想,还有领导总结归纳,开了眼界。</p><p class="ql-block"> 宁波人喜欢读书我是知道的。但由民间自发建立的各类读书组织如此兴旺发达,读书活动如此丰富,读友范围如此之众,读书质量如此之高却是头回领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的朋友圈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这样的群组,时不时能地能看到他们活动的信息和分享的心得。尽管没参加过他们的活动,但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书友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的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 这些星罗棋布遍布各处的读书会,由各行各业的人士共同组成。参加者不问身份贵贱,不讲社会地位,不论有钱没钱,不管职业所属,只以共同的趣味爱好,比较一致的“三观”和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为原则。其中不乏有著名作家和文化界名流、大中学校的教授学者和老师、政界退休人士、成功企业家、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独立书店老板、自由职业者。有些读书会甚至还有高僧大德们的身影参与其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萤火之光读书社”组织的各项活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鲁言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这些个读书会没有功利性,不期望从读友那里捞什么“好处”,也不期待阅读能有什么直接利益,只是追求读书的趣味、浸润自身的修养,单纯地喜欢阅读本身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些读书“沙龙”组织严密,趋之若鹜者众多。定期活动时有企划、有准备、有实施、有总结,还开有公众号,时不时发布活动计划、通知、总结、心得。读友们或自费购书,或接受赠书。发现感兴趣的好书,还个人掏腰包无偿发给各位读友。有条件的也主动无偿提供活动场所,还搭上茶水糕点零食小吃当令果蔬。</p><p class="ql-block"> 这些读书会活动频繁,不拘形式。有的还编有各个兴趣小组。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活动;有名师授课,也有签名售书;有室内研讨,也有户外走读。读友们围绕大家共同读过的一本书,或与指定书籍相关的名山大川旧址景点安排活动,文旅合一,交流思想,愉悦身心,畅谈体会,共享收获。</p><p class="ql-block"> 各类读书沙龙的掌门人都是一些热心人。他们即喜欢自已读书,又喜欢与读友分享读书,还具备领袖素质,喜欢不厌其烦张罗事情。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这些女掌门人,在单位为骨干,是干活的中坚力量;在家是主妇,负责打理一家人的日常起居和“买汏烧”;在会则是灵魂人物,张罗形形色色的诸般杂务。甚至有的读书沙龙全被女同胞主宰,组织者、主办者、讲授者、书籍作者全为女性,男读友只有跟着跑的份。</p><p class="ql-block"> 企业家在各类读书会人数众多,董事长总经理比比皆是。有些读书会干脆就是由一些著名企业家领衔。可见读书不影响办企业,成为儒商的根源在读书。也难怪宁波商人们头脑清醒,工于思考,精明能干,举止有度,风度儒雅,目光远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城市书房”夜读的人们</b><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三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经常能见到的一些民间读书会和专题读书活动的消息,极具代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参加此次活动的“读书人俱乐部”, 迄今已走过 12 个年头,举办活动近百场,登记会员达 5000 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认识的不少学界名流社会贤达都参加过一个“天行书友会”的读书活动,这读书会是宁波第一个注册的民间读书社团,如今已届三十周年,他们以“周五沙龙”方式研读名家作品,组织“书香人文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以“阅读改变人生”为信条的“萤火之光读书社”,由曾在镇海区人武部工作过的中国作协会员吴鲁言女士(云贻)主持,她在完成工作、操持家务、伏案写作之余,</span>不定期组织社员们搞品读活动,跑跑颠颠不亦乐乎,迄今已进行了140余次。</p><p class="ql-block"> 位于横街的桃源书院常举办公益读书活动。如去年年底曾邀請王秦丰博士为海曙区书画院主办的“智慧人生”专题公益课程班的40多位师生开讲国学首次公益讲座《〈论语〉与人生》;“四书研习”沙龙会师生一行20余人在国学智慧布道者朱越民老师的带领下,莅临书院开展了为期一天半的游学研习活动,为桃源书院增添了别样的学术氛围与活力。 </p><p class="ql-block"> 还有,“天一青年读书会”是宁波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青年文化社团之一,定期举办阅读沙龙、青年论坛等活动。以“读书就是回家”为理念的“一见读书沙龙”,内容涵盖经典文学、哲学等。 “席地而坐·斯文在兹读书沙龙”,倡导“随时随地阅读”。</p><p class="ql-block"> 除了公民自发组织的社团外,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也有属于自己的读书会。比如,以 “金融+文化”方式阅读的“育才书房”,由农行宁波江北分行、江北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创建。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书涌宁职读书会”,以《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为研读主题。“宁海县职工读书沙龙”由宁海县总工会、县图书馆等主办,以方言和本土人文背景,探讨江南水乡的生活图景。北仑区横河工业社区“领读人”阅读社,是一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读书组织,每月读一本书。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各类读书会、书店、书城、书屋、出版社、图书馆为主,建立有跨界的“阅读联盟”。</span></p><p class="ql-block"> 盲人群体的阅读也有办法,由海曙区盲人协会主办、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宁波图书馆“天一助读”协办,盲人作家陈效平发起的“闻华盲人读书会”,为盲人提供阅读交流平台。遍布城区的“城市书房”辟有盲文读物专区,高高的书架摆满了“用手阅读”的各类书籍。阅读,一个也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行书友会”走进屠呦呦故居</b><span style="font-size:15px;">(书友会公号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行书友会”庆祝成立三十周年</b><span style="font-size:15px;">(书友会公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p><p class="ql-block"> 宁波何以有如此浓厚的读书氛围?琢磨一番意识到,大概是由历史沉淀、文化传承、精神需求、教育基础、社会风尚、经济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文脉的传承。明清时期以天一阁为代表的154位藏书家们"代不分书"的家族传承制度,造就了独特的地城传承文化,折射了宁波人对书籍的敬畏。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等等先哲种下的文化种子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兴学的基因。崇教兴学是宁波的城市基因和精神力量。明清两代宁波书院总数约 60余所,总体规模位居浙江前列。甬上证人书院、月湖书院、郧山书院、南山书院、甬东书院、崇正书院……宁波人重教育的底子打得很扎实。</span></p><p class="ql-block"> 商帮的反哺。近代宁波商人仅在沪甬两地就创办同乡会图书馆47所,将商业利润的10%投入教育。镇海方氏家族"以商养文",将商业利润投向辅仁文社等30余所新式学堂。从包玉刚出资创办宁波大学,到虞仁荣出资创办“东方理工大学”,宁波帮出道后回馈社会反哺教育是宁波商帮的共识。</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风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屠呦呦、贝时璋、谈家桢、童弟周为代表的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排名全国第一的122名有成就的“两院院士”,成为宁波人学习效仿的楷模,无形中也因此造就了一个独特的本土“文化磁场”,崇尚科学、崇尚文化之风蔚然。</p><p class="ql-block"> 充裕的财力。富裕的江南水乡,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喜欢读书的人们提供了雄厚的经济支撑。不愁吃穿的宁波人,必然在物质生活充分滿足的情况下,趋向精神的追求和享受。于是读书成为必须,读书成为宁波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何况读书也能产业化。比如文创港"书香市集",形成出版、影视、动漫的IP转化产业链,2022年产值达17亿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萤火虫之光”草坪阅读沙龙</b><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贻公号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b></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书香城市建设中,各级政府亲自操刀积极引导,当好幕后推手,也是形成群众性读书氛围的重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 《宁波市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浙江首个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立法。成立了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每年4月的“宁波读书月”,10月31日(王阳明诞辰)的“书香宁波日”,以及“月湖夜读朗诵会”“天一阁中秋诗词朗诵会”、“阅读之星”“书香家庭”“百场经典导读进校园”“亲子阅读进驿站”等活动成为响亮的城市读书品牌。</p><p class="ql-block"> 公共阅读服务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建立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体系,借书还书能“通借通还”。机场、车站、公园、博物馆、医院等公共场所辟有阅读空间,社区有阅读角。通过“书香小镇”建设,推动乡村阅读。</p><p class="ql-block"> 全域“十五分钟阅读圈”有4500多个阅读空间,被称为“城市书房”。这些地方无人值守,基本全天开放,刷身份证免费进入。设在月湖景区和中山路卖鱼路口的两座“城市书房”离我家最近,其中的一个距离还不到500米,一抬脚便到。夏天最热和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会带上一杯茶进到那里噌噌冷气或暖气,刷刷朋友圈的妙文,写上一小段文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网上开设了“夜读宁波”专号,邀请读书爱好者们录制朗读视频,还有年轻的父母带孩子来朗读的。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新华社2025年1月23日报道的宁波全民读书活动</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甬上文化达人桂维诚专为本文题写的书法作品</b><span style="font-size:15px;">(桂维诚供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b></p><p class="ql-block">  早在2009年4月,宁波向全国发出城市形象主题口号征集活动,共征集到作品42715条。在公众投票和专家、部门推选的基础上,第十届中共宁波市委常委会讨论了候选方案,我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宣传部宋伟部长就备选的多个方案向常委会作了说明。在认真讨论推敲后大家一致认可,采用由湖南作者兰继红创作的“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做为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现在看,这句推介语抓住了宁波最主要的特征,充分反映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范钦后人、著名新闻人范伟国先生向的桃源书院"新天一藏书"项目首捐本人著作及私家藏书</b><span style="font-size:15px;">(桂维诚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  藏书文化如今在宁波也被发扬广大。涌跃向图书馆、书院、档案馆捐献私家藏书之举蔚然成风。比如范钦后人、著名新闻人范伟国先生的"新天一藏书"项目就于近日在桃源书院落地,先生偕表弟丁宁教授(北大美术学院副院长)已首捐著作及藏书200余册。</p><p class="ql-block"> 也许看中了宁波人的读书氛围,浙江省将一年一度的书展永久会址落户于宁波,迄今己历九届。</p><p class="ql-block"> “书香宁波”也引起了新华社的关注。2025年1月23日,以《“小读本”撬动城市“大文明”》为题,报道了宁波人的读书风尚。</p><p class="ql-block"> 一座城市,当老百姓的阅读行为具有相当的群众性、自发性、广泛性和持久性,能不能被称为“文明之邦”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END~</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3月15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先生第七代传人乐秀国创办的“同仁文化博物馆”内景</b><span style="font-size:15px;">(甬上话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萤火之光读书社”走进“抱珠楼”,分享冯骥才作品《俗世奇人》《艺术家们》</b><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贻公号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萤火之光”读书社的格言</b><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贻公号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城市书房”夜读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行书友会”观光“十三洞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萤火之光读书社”沙龙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行书友会 50 多人走进桃源书院,开启文化考察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天行书友会”小组活动走进屠呦呦故居</b>(<b style="font-size:15px;">书友公众号图片)</b></p> <p class="ql-block"><b>DeepSeeK 对本文的评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