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延大一分校一部曾驻韩城姚庄村

明朝牵马人

<p class="ql-block"><b>文/解向军</b></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刚刚获得解放的洛川县成立延安大学分校,接着1948年的3月24日韩城解放。<b style="color:rgb(237, 35, 8);">7月下旬,分校筹备领导小组奉命向宜川县转移,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分校又决定从宜川继续向韩城县转移的重新安排。时任延大分校校长李敷仁亲自于1949年1月8日在韩城成立第一分校,并成立了延大招生办事处,后更名为延安大学第一分校。</b></p> <p class="ql-block"><u>延安大学分校在韩城分别驻在韩城城里三庙内和龙泉寺,以及姚庄村。每天都有来自国统区的进步青年和本地在校学生前来报名入学。这所刚成立的延安大学分校吸引了关中渭北地区广大先进知识青年,成为新中国面向西部地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由于得到地方党政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学员思想觉悟高涨。</u></p><p class="ql-block"><b>1949年春节后,学校正式开课。校长李敷仁,副校长于藻。韩城分校设有教务处,主任是张宣,有马济川、芦自、陈屏、周军等同志。下编4个大班, 约200多人,班下设组。班主任唐越,干事马栋元等,都是当时的年轻老师。</b></p> <p class="ql-block"><b>后来关中各县青年闻讯前来报名的人数多了,又编了4个大班,城里的地方容纳不下,由上级指导工作的罗文治同志与县委协商,将4个班安排到姚庄村小学,将姚庄村小学的学生安排到村老爷庙。</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据村中91岁老人白保升先生回忆,罗文治、薛云峰二人在隐蔽战线工作时期,薛云峰名义上任姚庄小学校长,罗文治任教导主任。罗文治同志在姚庄村住在杨克家,薛云峰住王岳松家,群众基础很好,姚庄村给予以全力配合,从此姚庄与城里分别称为“一部”和“二部”,一部在姚庄村,城内是二部,龙泉寺还有二部的一部分学员,主任是马彬。姚庄村当时有三名积极青年加入了一部学习,他们是王岳松、马志政、刘保来等人,成为延大一分校学员。</b></p> <p class="ql-block">马彬主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张宣主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策》。这是两门最主要的必修课,开得早,讲授时间长,要求学员们系统地学习了解,认真记笔记。还要学习《中国国内(抗日)战后形势与我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问题》等,由李景生老师讲授。学员们以极为兴奋激动的心情,投入了革命大家庭的怀抱,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深造。</p> <p class="ql-block"><u>学员的衣、裤、鞋、帽,统一由学校提供,都是陕甘宁边区制作的干部服,灰色粗布制服,八角帽,千层底布鞋,学员习惯上腰间扎条布带,鞋上缝上鞋带,睡的是地铺,一日三餐都是小米。大木宠蒸出小米饭后,就翻在新芦席上,自已用碗筷抄。八个人一席,就地围着一瓦盆菜, 主菜基本上天天都是熬萝卜片,尤其是早春季节,什么青菜都缺,比较艰苦。学员每天早上排队在村中涝池洗脸,出操、吃饭、上大课。下半天多是自学讨论,下午饭后,学员就在校内东边的操场上扭秧歌。锣鼓声声,持续不断, “扭”的队伍不限人数,愿扭的就续上,扭累了就退出。扮着的角色不近相同,有老汉、老婆、姑娘、军人等各种姿态,大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显得热情高涨,彰显出一种澎湃的有生力量。</u></p> <p class="ql-block">延大的给养都是从边区向韩城运输专供,属党中央配置。学校有一支驮骡队,数十头驮骡。 一队队吆喝骡子的 “老边区”青壮年特有的陕北人形象 ,头裹毛巾, 手执棍鞭,赶着驮队,高唱“信天游” ,不断地从延安下韩城的盘龙山茶马古道上,源源不断地为学校学员送来衣物及各种供应品, 保障了我党新一代革命干部成长的培养。</p> <p class="ql-block">学校特别重视对学员进行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目的是让学员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提高革命觉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上大课,辅之以自学与小组集体讨论相结合。学校的图书馆里常常挤满了人,争着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大众哲学》 等读书。这些书要求人人都要争取读,在讨论中要联系实际,结合生活经历写感受。同时,还组织各种形式的大小会,控诉敌伪党团组织的罪恶行径,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材料在大会上发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从而激起学员们的极大义愤。在总结阶段,学员们争着发言,汇报思想。</p> <p class="ql-block"><b>时事讨论课堂上,学校初建立分校初期间,正值国共和平谈判当中,学校给学员们介绍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张贴在学校走廊里,并出了道总题目“国内实现和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让学员们讨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学员情绪热烈,你争我辩,氛围极为活跃。学员们认识到频临灭亡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求得喘息的时间, 装出要和平的样子,企图卷土重来。总归一点,人民要和平,绝不能放松警惕。</b></p> <p class="ql-block">延大在姚庄村半年多的时间,给姚庄村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尤其是学校师生的革命朝气和革命情怀,村中老人们至今谈起来津津乐道,成为村中近代史上最热烈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2025年3月10日午于瑯琊庐</b></p> <p class="ql-block"><b>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罗文治,原名张金法,1917年出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世纪30年代,他就是西安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参加了支持和拥护“双十二”逼蒋抗日兵谏的游行示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陕西省纪委副书记、书记等职。</b></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b>三庙:城隍庙、文庙、东营庙。</b></p><p class="ql-block"><b>城关中学旧址:城皇庙。</b></p> <p class="ql-block">解向军,男,汉族。韩城市政协委员会文史调研员;韩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五子登科文化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