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满洲里

志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感 怀 满 洲 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志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果说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是一只昂首傲望太平洋的雄鸡,那么满洲里就是这只雄鸡冠头上一块最靓丽的地方;如果说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一片翠嫩的绿叶,那么满洲里就是那绿叶丛中最艳丽的红花。当你漫步在满洲里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时,浩瀚的草原、迤逦的湖水、辽远的边关、悠远的传奇……都将深深的感染你、打动你,让你流连忘返,让你离别后魂牵梦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满洲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西邻蒙古国,北接俄罗斯,全市总面积730平方公里,人口12.9万,居住着蒙、汉、回、俄等20多个民族。市辖国家级中俄互市贸易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改革开放以来,满洲里这个边陲小镇借助对外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陆路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大草原和边关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使这个边陲小镇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幸福安康,一跃而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城市:作为北漠边关,满洲里不仅有成吉思汗的故事,更有红色的革命传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他们依托呼伦贝尔草原丰茂的水草在这里放牧狩猎,创造了满洲里的早期文明,并赋予了这块土地一个美丽的名字:蒙语“霍尔津布拉格”,“霍尔津”在汉语中为“旺盛”的意思,“布拉格”汉语意为“泉水”,即“旺盛的泉水”。在干旱少雨的草原,泉水对游牧民族来说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希望,满洲里的这眼泉水从古流淌至今,孕育了霍尔津布拉格百年千年的文明,并喷涌汇成霍尔津河。当年成吉思汗就是占领了现在满洲里所在的呼伦贝尔草原后才得以统一蒙古。如今铁木真大汗行营是以蒙古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景点,也是呼伦贝尔境内最大的蒙古部落。大汗行营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共有81个蒙古包,由1个主战车和80个小营组成,据说这81个蒙古包是按照传说中的铁木真行营布局设计的,四周不同颜色的元代战旗迎风飘动。整个战营由一个主营和四个副营构成,分别代表着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儿子。为游人展示了七八百年前 那段蒙古铁骑横扫大漠统一中原的波澜画面,也为满洲里旅游增加了一个亮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历史跨进二十世纪门槛的时候,一件特别的历史事件彻底改写了霍尔金布拉格历史,也真正开始了满洲里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1901年俄国人为了打通从西伯利亚到太平洋出海口最便捷的通道,越过中俄边界由西向东修建东清铁路,也就是后来历史上称为的中东铁路,起点就是霍尔金布拉格,终点是临近俄国海参崴的绥芬河,而根据他们对大清王朝的认识这里是满洲人的地方,于是就以俄语将其称为“满洲里亚”,满洲里由此得名。俄国人在此地九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铁路建设管理维护基地,修建了一系列的建筑设施,与此同时一些俄国人来到这里拓荒,一些手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的店铺陆续出现,开始形成了一个由俄国人管理的边陲小镇。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后,日本人占据了满洲里,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满洲里才回到中国人民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满洲里中俄边境有座红色的小楼,这里曾在过去几十年历史中作为中苏双方代表会晤的地方,他见证了中苏两国那段从亲密无间的兄弟到战云密布的敌人又到睦邻友好的战略伙伴的不平凡的历史进程。随着新的会晤大楼的建成,这里改建成为一个展览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的时期,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以俄为师”吸引了许多立志救国的志士向往苏联,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从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长沙,辗转数千里来到满洲里,在我党地下交通站和苏联情报人员的帮助下,冲破日本军队和特务的层层监视和严密封锁,潜过边境然后在苏方登上西去莫斯科的列车,去寻求救国图存的真理。漫步展览大厅,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李立三、瞿秋白、张太雷、刘少奇……的照片以及他们命悬一线的越境传奇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多数中共代表也是从满洲里去往苏联的;林彪、刘伯承、聂荣臻、陈赓等一大批我军高级将领也都曾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前往苏联。在那个白色恐怖艰苦卓绝的年代,谁曾知满洲里这样一个边陲小镇承载着如此神圣的使命,成为连接中国革命与苏联与共产国际桥梁中的关节点和生命线。在展览馆我们还看到了另外的一些温馨和悲切的故事。这里有一个苏联国际儿童院的展览,当年苏联为了支援各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接受了一大批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到苏联学习,为此除著名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外还专门兴办国际儿童院,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女儿李敏,朱德的女儿朱敏、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以及一大批革命烈士的后代孙维世、李鹏……等也都是从满洲里去的苏联。展览记载了他们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展览中有一幅图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位中国女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相片,女主人叫张梅,是林彪的前妻,来自自古出美女的米脂,当年在延安被公认为“陕北一枝花”,她和贺子珍到苏联后就在儿童院任教,照片上的场景是那样的温馨,一直能触动到我心灵里那最柔软的深处。展览里还有一张令人心碎的照片,那是朱敏在德国法西斯集中营的照片,朱敏到苏联后因患肺结核被送进当时最好的疗养院治疗,当德军突然袭击苏联时没有及时撤退而被德军俘获,但她顽强的保守自己身世的秘密,在集中营里受尽苦难,侥幸活到二战的胜利,而同时被抓进集中营的张闻天的儿子却再也没有下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览馆没有忘记那些地下交通站的地下党员,他们历尽千难万险冒着生命危险和冰雪严寒一次次的往来于内地与苏联,把我党人员送出去、接回来、再送到安全的地方,这是一种多么艰难的任务,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多么坚强意志啊!满洲里的地下交通线一直坚持了18年,直到1938年因叛徒出卖,交通站被日本特高课破坏才中断。在这18年中,许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虽然有的连姓名也没留下,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传奇与满洲里永远共存!与我党的奋斗史永远共存!</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这是一个和平开放的城市:作为一个边境城市,满洲里见证了百年的战争与和平,也经历了封闭与开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05年的日俄战争后日军侵占了满洲里,从此,日本军国主义以满洲里为基地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对苏联进攻的战争准备,不仅陈兵满洲里一线,而且在离满洲里一百多公里的海拉尔历经十数年修建了永久性的堡垒——北山要塞,在要塞完成后日军残暴的把参与修建要塞的数万中国劳工全部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万人坑中劳工们的累累白骨无声地控诉在日军的滔天暴行。在日本军国主义对苏联进攻的北进战略中,满洲里曾是作为主要的进攻基地,只是1939年5月发生在离满洲里200公里中蒙边界的诺门坎战役,日军的进犯受到苏联红军的迎头痛击,在四个月的战斗中61000名日军被朱可夫将军指挥的苏军全歼,从而使日本真正意识到进攻苏联必然失败,于是才确立南下太平洋的战略,满洲里上空的战云才得以释缓。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尾声,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百万苏联红军分三路挥师中国东北,其中中路军就是从满洲里打进来的,短短几天就全歼日本最精锐主力关东军,固若金汤的北山要塞也未能阻挡苏联红军的滚滚铁流,日本守军全部在要塞中毙命,为此苏联红军也牺牲了一千多名官兵。为了不忘这段屈辱的历史,为了铭记这些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苏军英烈,国家在北山要塞遗址建立了反法西斯战争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结束,满洲里作为中苏两国友好交往的重要口岸,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访苏都必经满洲里。至今,在满洲里高大的国门旁专门开辟了一个火车头广场,毛泽东一生中唯一出访国家苏联时乘坐列车的火车头陈放在这里供游人瞻仰。在那段日子里,苏联专家经过满洲里来到中国,苏联援华的机械装备经过满洲里运往中国,包括江泽民在内的中国留学生经过满洲里赴苏联学习,中苏两军的官兵在满洲里把酒联欢,满洲里感受了一次和平的盛宴。然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后期,随着中苏两国意识形态斗争的升级,这里的和平被冷战所代替,到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前期,满洲里和整个中苏边境一样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双方在边境两侧都陈以重兵,满洲里作为军事重镇成为战略要地,而双方的友好交往和边贸都中断了,满洲里也逐渐萧条败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给满洲里带来了新的历史转机,直到1989年邓小平会晤戈尔巴乔夫,中苏两国的和平大门重新开启,满洲里得以迎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满洲里的对俄边境贸易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新阶段。我们来到中俄边境的中国国门参观,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五次在满洲里建设的国门,也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国门,总投资约8200万元,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过桥高16.9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后工业时代风格,该工程建设历时仅100天,这也是目前是中国陆路口岸最大的国门。在这座巍峨雄伟的门字型的花岗岩建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六个鲜红的大字和鲜红的国徽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国门旁中俄第41号界碑伫立在双方的边界线上,对面也有一个俄罗斯的国门,其后方就是俄罗斯的一个村庄。边境是那样的宁静安详,除在界碑处有一个军人在那里例行值勤外没有任何的紧张之处,而且我们还有幸与他交谈。铁丝网对面有个俄罗斯军人的哨所,也站着一个军人,我们向他挥手他也远远的向我们挥手。顺着国门的电梯,我们登上了四十多米高的顶楼,透过玻璃窗两国边界的情况看得是那样的真切,边民们在安宁地劳动,牛羊在安详地吃草,骏马在草原上奔腾,汽车在道路上行驶。一声火车汽笛的长鸣,一列从俄方驶来装满木材的列车缓缓开进中国国门一直开往远方。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我们才更深切的感受到和平真好!和平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是因为开放,正是因为和平,满洲里市在这三十年中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满洲里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六个重点陆路开放口岸(另为绥芬河、辉春、凭祥、瑞丽、二连浩特)后更是如虎添翼,2023年满洲里市本级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53.5亿元、增长67.6。中欧班列开行达5116列,货值达511.5亿元。许多指标在内蒙古各市盟中位居第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95元,农民人均收入1.9万元。我们访问了一个蒙古牧民的家庭,在这个小小的蒙古包里,电视机、摩托车、风力发电机等现代化的用具齐全,他们一家放养着几十头牛几十只羊,年收入可得到五六万元,可谓是小康牧民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这是一个神奇梦幻的城市:作为一个历史与自然结合的城市,满洲里不仅有令人流连的湖光,更有使人陶醉的城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满洲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给人一个极深印象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起伏绵延,在内蒙古科尔沁、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四大草原中,就数呼伦贝尔草原的水草最为肥美,九月已是草原的深秋,按通常的情况十月初满洲里就该下雪了,牧民们已将牧草收割打捆,留待漫长的严冬使用,有的还出口到日本,即便如此,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仍然茫茫苍苍,绿色的草原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透闪出草原的无限生机。而能使呼伦贝尔草原如此肥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满洲里有草原之灵的呼伦湖。我们从满洲里市出发驱车三十多公里,去领略我国最北方的大湖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又名达赉湖。呼伦湖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轴为东北至西南方向,长度为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湖水面积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10米。 “呼伦”是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因历史上湖中盛产水獭而得名。俗称“达赉”,也是蒙古语,意为“海”。意为达赉湖就是海一样的湖。关于呼伦湖,在草原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最动听的是呼伦与贝尔生死爱恋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很久很久以前,这方丰茂的草原上有一个勤劳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部落里有对情侣,姑娘叫呼伦,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小伙子叫贝尔,果敢坚毅,善射能骑。他俩在这祥和的草原上相亲相爱山盟海誓互托终生,草地里有他们一起放牧的身影,敖包前有他们彼此唱给对方深情的恋歌。一天,妖魔莽古斯带领着狼虫虎豹杀向了草原,他依仗头上带着的两颗神力无比的碧水明珠,肆虐着草原,河水被吸干,牧草枯黄,牲畜倒毙。接着又施放出弥天的黑雾抢走了呼伦姑娘。贝尔为了草原,为了呼伦姑娘,率领乡亲们同莽古斯夜以继日的殊死拚杀。呼伦看到这番凄惨景象,便假意取悦莽古斯:“你头上的明珠若给我一颗,日后便应允你的愿望。”莽古斯忘乎所以,连声说好,把其中的一颗递给了呼伦。呼伦知道一颗珠子就是一汪碧水,为了滋润草原,她毅然把珠子放入口中,訇然化作茫茫碧水。莽古斯傻了眼,身上少了一颗珠子,神力已减少了一半,贝尔追上了莽古斯,拉开张如满月之弓,一箭射中了他的心窝。贝尔缴获了另一颗明珠,带着胜利的喜悦四处寻找呼伦,这时才知道呼伦已化作滋润草原的女神。悲怆的贝尔发誓永远守护在呼伦的身边,当即吞下了另一颗珠子,顿时呼伦湖之南又现一泓碧水。当地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两座湖分别取名呼伦湖和贝尔湖,并把他们的名字合在一起,将这片由他们滋润的草原称为呼伦贝尔草原。贝尔湖又称嘎顺诺尔,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是中蒙两国共有的淡水湖,面积609平方公里。故事流传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今天的贝尔湖水经乌尔逊河长年流向呼伦湖,其实这日夜流淌着的河水正是贝尔对呼伦的不尽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还沉浸在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中时,一个辽阔浩淼的草原大湖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放眼望去,碧水蓝天,水天相接,烟波浩渺,原始而粗犷,秀丽且洁净。静若处子微波荡漾,动如蛟龙惊涛拍岸。在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湖面上层层叠叠粼粼莹莹泛着金色的波光,数以千计的水鸟在湖面上飞腾而起,在蓝天与碧水间盘旋翱翔,远方星星点点的渔船在飘荡,渔夫们扬手撒开渔网,湖边倒映着青青的山岗,青青的山岗上有白云般的羊群。白云在飘舞,湖水在荡漾,鱼儿在游弋,鸟儿在飞翔,我驻足止步不敢向前,生怕我的脚步会惊扰这自然神灵之舞,生怕我的声响会搅扰这世间最美的湖光!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前四位的湖泊,也曾在洱海滇池前流连,但今天,但此时,我陶醉了,我震撼了,为呼伦湖,为这天水之和,人与自然之谐而陶醉而震撼。她是如此的浩大,如此的神秘,如此的纯洁,如此的宁静,如此的安详,我忘情地张开双臂,沿着长长的栈桥快步走向湖心,投身呼伦湖的怀抱,尽情去拥抱这摄人心魄的美景画卷,尽情去感受呼伦与贝尔那感天动地的生死之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的思绪还没有从深情似海的呼伦湖中走出来时,又一个兄妹之情的传说再次深深打动着我们。去俄罗斯的人们回国给亲友带得最多的小礼物是俄罗斯的套娃,在中俄边境卖得最多的也是俄罗斯套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套娃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一个哥哥牵着自己的妹妹回家,在一片白桦林中迷失了方向,哥哥紧紧地拉着妹妹的手,妹妹紧紧偎依着哥哥的胸,可肆虐的暴风雪还是冲散了他们兄妹,妹妹丢了,哥哥伤心欲绝,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天哥哥都到白桦林里找妹妹,找啊找啊,一天一天过去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哥哥再也没有找到妹妹。于是,哥哥就把妹妹的画像刻在一棵白桦树上,每年都来刻一次,他想一年过去了,妹妹又该长大一点了,他就以自己的想象每年都在这棵树上刻一幅,许多年过去了,白桦树越长越高,妹妹也越长越大,伐木工人来了要砍掉这棵白桦树,哥哥就把刻有妹妹头像的白桦树做成一个个木娃娃,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套在一起,珍藏在自己的身上,希望日夜思念的妹妹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这对兄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人们,人们纷纷争做这种工艺品,并将其称套娃。目前,作为工艺品,套娃越来越多地被世界人们所喜爱。满洲里市就以套娃为主题兴建了全世界唯一的具有中俄蒙风情的套娃广场,其间置放了大小各异的数百个套娃,最突出最醒目的就是在广场中心有一个高30米的大套娃,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套娃。套娃广场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象形建筑造型群。相对于目前中国众多城市那些千篇一律的城市广场,满洲里的这个套娃广场可谓是独具匠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多姿多彩的套娃广场,我们回到梦幻般的满洲里小城。说其小,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他确实小,市区户籍人口仅八万多人,加上在此经商常住的也不过一二十万人;其主要街道也只有五条,并且以一道街、二道街…直到五道街命名。但满洲里人在其城市建设中不因小而乱为之,本着“不求规模、但求风格、求精求特、大气洋气”城市建设理念。不断提高城市品位,重点建设体现中俄文化交融风格的建筑,着力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城市夜景景观体系,促进文化设施与城市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城市设施景观和园区设施景观相结合,在城市建筑中注入文化内涵、人文气息和艺术要素,形成浓郁的中西交融的城市风格。漫步满洲里市的街头,全城的建筑物充满着异国情调,那尖顶的是哥特式的,那精美雕塑的是巴洛克式的,那洋葱头顶的是俄罗斯式的,还有拜占庭式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所有建筑物的墙面和屋顶也都搭配着各种绚丽的色彩,乳白色的、鹅黄色的、桃红色的、玫瑰色的、湖蓝色的、翠绿色的、粉紫色的……,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明快艳丽,仿佛进入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在目前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大搞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形象却越来越趋同化同质化,越来越失去各城市自己的本质特征的时候,满洲里市能结合自己与俄罗斯毗邻的特点,一个规划、一种风格一以贯之,坚持到底,把这个边陲小城建设成为最具特色、也是最漂亮的城市之一,确实令人钦佩。也正因此,这座远离祖国内地的边陲小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从四面八方来的这里,每年从俄罗斯来的游客多达五六十万,国内的游客更是如井喷式的暴增,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805万人次,旅游收入135.2亿元。要知道这个数据还是在有近七个月冰天雪地大雪封城的情况下实现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满洲里市从事各种营生的的市民们自然也都是赚得是盆满钵满,满怀欣喜奔小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入夜了,满城的灯火亮起来了,各种泛光灯、霓虹灯、景观灯都亮起来了,璀璨的灯火把满洲里装点成为梦境般的不夜城,缤纷艳丽,流光溢彩,在幽深的苍穹下使这个草原之城更显出无限的娇柔和妩媚。倘佯在街头,眼望着洋溢着古典风情的城市,面对着满街的俄罗斯男女,眼前闪耀着的是用中俄蒙三种文字的霓虹灯,耳畔传来的是店铺门口小喇叭里的俄语,我一阵恍惚,是我出国了还是这些俄罗斯人出国了?回过神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涌上心头:这就是我的祖国,是沿着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开放强盛起来的中国,而满洲里则是中国这为新世纪报晓雄鸡冠顶上一颗璀璨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中的照片来自百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