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微笑-古青州地区造像艺术特展

尘心

<p class="ql-block">(一)缘起</p><p class="ql-block">佛教讲因缘聚合,认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由各种因缘而成,即为缘起,梵语为pratītya-samutpāda。在展览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周日成行,说机缘巧合也不为过。一是感动于央视《如果国宝会说话》那句“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的经典;二是向往于身边青州籍朋友多次对家乡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描述;三是受知于同事前一天在朋友圈的分享。展览来回看了三遍,第一遍凭初见感觉拍照,第二遍听志愿者讲解,第三遍回顾看细节。</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找到代表造像模仿作了题图。</p> <p class="ql-block">(二)微笑</p><p class="ql-block">青州地区,古称“东方第一州”,曾是陆海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北魏至隋唐,佛教在此兴盛,多元文化交融催生了独特的造像艺术。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了400余件佛造像,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这些造像沉睡千年,直到考古者的铁铲轻叩,微笑才重见天日。这种微笑不同于龙门石窟的威严,也迵异于敦煌壁画的超然,这种“人间性”的审美突破,让青州造像成为佛教汉化的里程碑,也让冰冷的石头逐渐有了体温。正如策展人所言:“它们像远亲,像近邻,唯独不是庄严肃穆的神。”青州造像的微笑哲学就是:接纳残缺,方显圆满。</p> <p class="ql-block">(三)感动</p><p class="ql-block">任何信仰都离不开生活,青州造像的诞生,是供奉者和工匠对虔诚与生活的平衡。石匠们按供奉者订单凿刻,既要满足寺庙的需求,又需兼顾信众对慈悲的想象,还要从生活中得到借鉴。于是,庄严的佛相被注入人间烟火,眉梢眼角的笑意,既是技艺的凝练,更是世俗与神性的和解。北方的寒冷让佛像从赤脚到穿上了鞋子;未完工的佛头使我们知晓先雕五官再刻发髻;飞天的演奏不仅用乐器还有口哨;最神奇的是,一尊北魏佛像的背后竟留有工匠的指纹,那是1500年前某次塑造的偶然,却成了跨越时空的握手。</p> <p class="ql-block">(四)遗韵</p><p class="ql-block">青州造像是东方美学的一次革命。北魏“褒衣博带”宽大飘逸的风格,似魏晋名士;北齐“曹衣出水”则让衣纹紧贴肌理,更显丰润柔和。佛造像的影响力,早已溢出艺术领域,渗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天衣无缝”本形容佛像衣纹流畅如天工,后被引申为完美无缺;“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并称,成为历代品评画作的标杆。那些造像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文明的信使,讲述着包容的力量。正如丝路驼铃将希腊卷发、印度璎珞与汉地宽袍融为一体,最美的艺术,总是诞生于不同文明的握手之间。</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看到海报前玉兰含苞待放,虽然遗憾这次没能遇上佛陀拈花一笑,但也不虚此行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