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夜必然不能就这么睡去,又是一年过,从大醉到微醺,从出发到归来,成为自己,也在成为别人,我们界定起点,也确定终点,出发,归来,再出发。这一次,我走在回老家过春节的路上。“老家”二字,意味着更多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尽管春节里的仪式感越来越弱,但“过年”二字,依然带着巨大的魔力,使我们愿意奔赴,于是,我们一边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一边又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回老家”令我不禁热切的期盼,想要以“回”的方式,郑重的寻找关于过年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中“回”字如渊水回旋之形,有生有长才能有回有还,所以,游子们不远万里、不辞辛劳只为回家,因为,回的过程本质上是像着生命之初进发的过程。所以,即便儿时玩伴不再,即便乡间小路变坦途,甚至,即便回到的地方没有父母亲人,我们依然会如此,对“回”寄予某种炙热而又胆怯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大约,每个人都想要回到最初的地方,即便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早已回不到最初。</p> <p class="ql-block">山峦中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仪式感的寻找,于大西北而言,应该在山峦之间,盘旋和蜿蜒是山路的主题,山势不险峻,但是很宏伟,不灵秀,但是很古拙,沟壑之间生长着倔强,山峰之巅蕴藏着风骨。</p><p class="ql-block"> 冬日里的大山格外安静,没有绿色,但我们却分明可以在田间地畔感受到生命,山鸡、野鸡、喜鹊,仿似无处不在,本以为她们都会眷恋温暖,却不曾想冬日里依然如此跃动。是了,它们如此是为着生存,冬天沟壑间草木枯去,没有食物,所以,它们只能将自己暴露在平坦裸露的粮食地里,在被收割干净的地方,拨一拨,找一找,寻找被遗漏的生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来,民间所说的野鸡雄性都羽色艳丽,拖着长长的尾巴,惊飞的时候翅膀开合很有力度,原以为被冠以鸡名的肯定都是飞不高,飞不远,至多也就是扑棱两下,可就是这所谓野鸡(据说可能是锦鸡,不敢确定,暂以民间称呼为准)的振翅一飞,顿时让我对“鸡”之一族刮目相看,那一刹那的绽放,突然间使灰黄的山间有了一抹灵动的色彩,绚丽而不夺目。说完雄的当然得说说雌的,雌野鸡们都是一身灰突突的羽毛,身材粗短貌不惊人,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把它们和野草土地混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雌雄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容貌反差,是因为对它们而言,繁衍生存是第一位的,雄鸟为了多多吸引异性为它产卵,就拼命展示自己漂亮的羽毛和不凡的英姿,于是,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下,雄鸟越来越漂亮,而雌鸟呢,被美色所惑之后,就毅然开始孵化后代,孵化的过程漫长又危险,为了降低危险指数,雌鸟开始拼命让自己变得貌不惊人,最好和土地融为一体,于是,在物种自然的选择中,雌鸟逐渐成为今天这样安全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雌鸟就是伟大,甘愿生儿育女放弃如花美貌;第二,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鸟也不例外,这规则适用于世间万物;第三,善于藏拙者活的都比较长,但是拙这种东西藏着藏着就真拙了,路上所见雄性野鸡比雌性野鸡可机警多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节,阳光的角度不是点撒,而是铺陈,只不过有些稀薄和微弱,没有涟漪,没有波动,于是,仿似找到了混沌初分时的天地,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于天地间生万物,于万物中生善恶。</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p><p class="ql-block"> 再来说年三十的年夜饭吧,乡间认为晚上应该啃骨头,俗称“嚼鬼”,这个的说法来历尚不明确,据说明代宫中曾有大年初一吃驴肉“嚼鬼”的说法,因为《明宫史》中记载“又骗头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称驴为鬼也。”不过家里通常都是以猪肉为鬼,是否驴肉为其源尚不可知。</p><p class="ql-block">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正月”条有“家家饮宴,笑语喧哗”的文字,可见酒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确实比较浓郁,尤其大年三十,无酒则不欢,于是,遵循这样的旧例,我们怎么也要举杯再举杯,不醉不罢休了。自酿的葡萄酒,带着葡萄紫红的颜色,莹润动人,入口甜软后酒味上涌,力道竟也不小;尤为喜欢家酿的黄酒,有着米粒般黄澄澄的颜色,虽不是色彩撩人,但偎着炉火慢炖至冒泡,含着在口舌里打转然后咽下,那种热乎的劲道便一直从嗓子眼经过食道一直暖到胃里面,而淡淡的米香味就留在舌尖喉眼处使人倍觉回味悠长。</p> <p class="ql-block">更岁交子</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的时候要吃饺子,饺子是取“更岁交子”之意,“交”是指新年与去岁相交,也有说是吉祥美好之意,“子”为子时,也就是我们说的零点。缘起之说也许因张仲景施药而首创可能更贴近实际,但我个人更愿意听关于女娲娘娘的那一个,说黄土人耳朵容易被冻掉,所以女娲娘娘就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另一端咬在黄土人的嘴里,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的功绩,就包起饺子,里面的“馅”取的是“线”的谐音,而且这饺子还要用嘴咬食,如此,寒冬时节才能不冻耳朵。</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我爱吃饺子,但不怎么争气的地方在于,吃饺子吃不了肥肉的,吃不了疙瘩大的,这么多年娘亲每每做个饺子都要挑精瘦精瘦的肉,再和着萝卜切呀切,切的细细的,我才吃的香。所以,对着老家一桌子肥肉多多,肉粒大大的饺子,我只能垂涎饺子里包的象征新年财运的钱币而不能大快朵颐,也只能惋惜代表当家主事的红辣椒与我无缘了。</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为自己家包的饺子就是标准的饺子样,此次回老家才知道原来饺子更普遍的模样应该是像丰满的半月,而我们会把这丰满的半月两角弯曲粘合,成为一个肚腹腆出的圆形。当然,我自得的认为,还是包成圆形的饺子比较顺眼,一圈圈摆出来圆润又整齐,颇具撩人风姿啊。</p><p class="ql-block"> 对了,还有拉魂面,其实就是简单的面条,吃过以后外出逛游的魂魄就该归位啦,按传说这应该是正月初七吃的,不过貌似我们是大年三十吃的。</p> <p class="ql-block">人七日</p><p class="ql-block"> 相传女娲娘娘最初创世之时,看到人间一片荒芜,于是用泥巴创造了万物生灵,在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也有叫“人七日”,我们大庆阳方言中“人七”被念成了“人翘儿”,后面那个儿化音相当有特色。某年老爹郑重的问我“知道人翘儿什么意思吗?”,不等我回答,接着很自得的说,“每年都过人翘儿人翘儿,终于弄明白人翘儿是撒意思了,原来这个人翘的翘是“齐全”的“齐”字,就是在这一天家人要齐全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的受教了,直到某一天突然挖掘到“人七日”的真相,不禁想问问老爹,您那么肯定的说法到底哪来的?</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宗教</p><p class="ql-block"> 餐桌上的仪式感似乎是最常见的,怪不得《舌尖上的中国》能够风靡全国,也怪不得某一位世界知名大导说“食物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的老祖宗在饮食上确实下足了功夫,把吃饭这件事搞成一种艺术,并且形成非常完善严谨的饮食礼仪制度。回家短短几天时间,见到并且吃到了传说中的“十碗席”。</p><p class="ql-block"> “十碗席”顾名思义只有十碗,分别是四柱,一共四碗,薄薄的肥肉片下面盖着豆芽菜吧,这个没勇气尝试,但是据说肉味乃是肉中极美,肥而不腻,滑而不糯;丸子两碗,一共只有十个丸子,一般一桌十人一人一个,话说我真的很想多吃两个好不好,底下埋着的是非常民间式的干白菜;酥肉两碗,用鸡蛋蒸的中间发着一个个小孔,切成菱形的方块,吃起来确实很酥,但不是干的掉渣的酥,而是软软的不乏嚼头的酥,底下也盖着相应的菜,具体什么不记得了;细饭两碗,这个细字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因为碗里的都是粉条黄花之类细细长长的菜,应该不会差吧。</p><p class="ql-block"> 摆放时首先下的是四柱,分别放于四角,有美好江山坚实的四柱之意,酥肉和丸子有夫妻恩爱之意,细饭我觉得应该是细水长流之意,毕竟,农家过日子,讲究的就是节俭,与细饭的字面意义也比较合的上。而且,这些菜品的选用都是民间常见并且易于保存的,可见只有最本质的生活才能激发最伟大的创造。</p><p class="ql-block"> 两次吃到十碗席,第一次桌面上的筷子是我小时候用过的大红漆木筷子,再加上窑洞,土炕,颇有几分返璞归真的感觉。在另外一家亲戚家见识十碗席的时候,上首坐着老家大妈,年纪应该六七十了吧,老人家的坐姿很端正,虽然是一个很朴实简单的农家大妈,愣是给人一种严正凌然的感觉,尤其是她说起饮食上一些老一辈传统、做法的时候,那种认真和专业程度让人肃然起敬,果然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p><p class="ql-block"> 她说起还有一种比十碗席更复杂的席面叫“十样景”,最主要的两样是猪蹄和鸡头,但是这两样上在席上不能吃,只能看,而且摆放时鸡头必须放在上首,猪蹄放在下首,筷子摆放的时候不能把筷子超出桌面,否则视为不敬等等,实在狠狠给我上了一把课。这些传统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在一天天模糊、消失,甚至很多连供我们追索的痕迹都不曾留下,实在可惜的很。</p> <p class="ql-block">生命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这些种种种种,就是我所要寻找的仪式感,郑重其事的准备、迎接和送别,不会因为内容的重复而敷衍,不会因为时间的冗长而急躁,不会因为路途的遥远而止步。我们都清楚知道很多传说并不真实,很多东西并不必要,但传承是重要的,因为传承下来的东西里,往往有一丝源于血脉的真相;坚持也是重要的,因为除了生与死、吃与喝必要,其他那些不必要的依然被我们如此迫切的需要着。</p><p class="ql-block"> 这些需要,和实现需要的过程,我称之为源自生命的仪式,以敬畏之心,以丰盈之情,点燃生命的圣火,如此,方能显现生命的光和热。大年三十,子时,站在空旷的公路边,看烟火绽放在黑色的夜空,渲染了一方天地,又倏忽湮灭,于极致中艳丽,于极致中消亡,虔诚的绽放便是一生。</p><p class="ql-block"> 渊水回旋游子归处,这烟火人间,如此温暖,如此真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