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才能打胜仗》作品赏析和创作体会(上)

华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一天,我在整理我的书房,翻找着什么,突然,眼睛一亮!发现了这篇文章,我翻看着,细细读来,眼前出现了清晰的一幕,心里真是有点儿激动,有点感慨:我居然可以写出这样的报道,这样的文章!那时,我还很年轻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我1985年8月,在云南对越自卫反击战去空军的前线采访时写的文章,算来距今也有快40年啦!真是“岁月无痕暗自流,花开花落几多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是人生的一个不小的“成功”,一个“胜仗”!它是一个重要标志物,一个里程碑!从此,我的采访与写作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终于可以独立采访,写重头的有份量的文章,这是我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由一个契机,一个机遇所造成的,看来,只有在一个特殊的地点,一个特殊的际遇,才会如此爆发!只有在地处云南的边境线上,在地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才会有如此精准的起爆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精兵才能打胜仗》这篇文章,是我独自一人从北京去云南的前线,上山采访一个雷达连,疾笔写下的文章,算下来,时年我32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不到16岁上山下乡,19岁当兵,只有初一水平,起点如此之低,用现在的话来说,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但在当时,我终于也能独立地采访并写“作文”了,开始“独挡一面”!想当年,在连队要提干时,我们导弹营政委(副团职)就提出他的疑虑:“小华的表现不错,但文化不够,只有初中,我们是导弹部队,技术兵种,学历也是要考虑的!”他可是我们营的一把手,有一票否决权,这是几十年后,一位战友才悄悄告诉我的,但这位营政委最后还是放过了我。我这条“漏网之鱼”,就是凭着自学、苦学,恶补文化知识,一路走了过来,真要感谢苏联的昆虫学家柳比歇夫,感谢他的《奇特的一生》和他创造的“时间统计法”,有了这根拐棍,又有许多真心帮助我的老师、战友,十几年来我在部队的环境和土壤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篇文章发表在报纸的第一版,我写完后,还加一个短语:《贵在精兵》。报社领导对此文的处理也很重视,标题做了美化,显得十分醒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我是奉命去前线写纪实散文的,我写了《河口日记》一、二、三,三篇,写了《莲花山》、《敬礼,南疆的鹰!》、《空中救护队剪影》,《为了前线负伤的战友》发表在报纸上,但这些我都觉得不值一提,都是走马看花,浮光掠影;而这一篇,却不一样,虽然没有文采,被我写成了一篇通讯报道,就像一份汇报材料!但我很看重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精兵才能打胜仗》!这标题就很提气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这一篇文章我差一点没有写成。(看来,写一篇自己满意的作品,也要有缘分,有机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我一上山,第一个采访的就是雷达连的指导员,这是一位近30岁很干练很老成的基层干部,我问他这个连队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他说是军民关系好,连队与山下的少数民族关系特别好,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也举了几个例子。说得我有点心动。从北京临出发前,报社领导给我了一个规定,一般一个连队只写一篇报道。为慎重起见,我又见了一下连长。连长很年轻,浙江人,个不高,很精明能干的样子,当时只有24岁,而且明天就要离任,调到另外一个落后连队去“改变面貌”了。我问他采写连队的“军民关系”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这小子一下子急了,马上否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连队,最过硬的就是作战、训练,这是我们连最大的特色!我们是立过战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华记者,你不写我们的军事工作,这是你的损失!我是无所谓,我已经调走了,明天就离开这个连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喔,我一惊,说来听听!于是,他开始对我滔滔不绝,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后来我还是找到指导员,告知他我放弃了连队“军民关系”的采写,并对连队狠抓军事训练,出色完成作战任务进行了补充采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就有了以下这篇报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兵才能打胜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滇西南海拔2779米的一座高山上,驻守着雷达某团二连。这个连是战功赫赫的连队,在国土防空作战中,曾5次立下战功;对越自卫反击战以来,又因出色完成作战任务,三次荣立集体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山上,记者与第二天就要调走的1979年从地方考入武汉空军雷达学院的“学生官”连长郑敏交谈。记者问:“为什么连队每次都能圆满完成作战任务?”这位只有24岁的连长肯定地说:“兵,一定要精;精兵,才能打胜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得好!精兵才能打胜仗!二连是怎样提高干部战士军事素质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狠抓基础训练。要练出精兵,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二连首先从新兵开始抓起。新战士一入伍,都要在团教导连训练八个月,然后分到连担负战备任务。但二连又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对新兵进行集中训练,从三大条令、基础理论到测报基本功,再进行严格的训练,同时,严把考核关,基础训练结束后,考核不及格就不能上机值班。他们说:这样看起来慢了,但我们的新兵,在基础理论和基本功上下的功夫大,学得扎实,实际上是快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实战出发。二连地处滇西南要地,离边境近,作战任务重。他们认为,要练出精兵,必须从实战出发。他们根据连队的作战任务、兵器、地理特点和越机活动规律,总是自觉地从实战需要出发,苦练军事技术。他们说我们决不自己糊弄自己,我们的训练,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而是为了实战,为了打胜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训练大纲要求操纵员最多同时掌握十批目标,他们的标准是同时掌握十二至十六批目标。团里要求操纵员5分钟内报120个点,他们要求是140个点,而且合批算一点,精度都必须达到优秀水平。目标航线也比要求的难,而且全都是复杂多变的实战航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唯“精”是举。二连有两套比较精干、过硬的一号班。但他们的一号班不论干部战士,不论入伍年限,不搞“终身制”,而是能进能出,唯“精”是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达排长徐胜华,去年8月才从教导队毕业,他对兵器,组织指挥和操作还不太熟悉。二连没有因为他是干部,就进入一号班,而是让他像战士一样,跟班苦练,然后进行反复多次的机上机下严格考核,才担负作战任务。1983年入伍的一名尖子操纵员,由于他组织纪律不强,战斗作风不紧张,经教育,改进不大,连队领导毫不客气地把他从一号班退了出来。而1984年入伍的新战士曹洪义、王金宽,由于他们训练刻苦,军事技术提高得快,战斗作风紧张,连队还是让他们进入一号班,让他们单独担负作战值班任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着眼全连皆精兵。二连培养精兵,并不是眼睛只盯着少数几个尖子,而是注重全连的军事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认为,水涨才能船高,只有全连干部战士军事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人都争当精兵,都成为精兵,这“精”,才精得有基础,有水平。今年5月5日至6月20日,二连搞了一次比较扎实的“实效训练”,全连的军事素质,又有新的进步,上级抽考,平均成绩为99.51分。现在连队一茬接一茬,每年度兵都有一套尖子。指导员何汝祥、连长郑敏都说:现在我们就是舍不得,其实调走三、四个尖子,我们连并不伤筋动骨,仍然能完成作战任务。是呵,眼前的这位1979年入伍的“老连长”马上要到更艰苦的连队报到了,而1980年入伍的23岁的“学生官”,原副连长倪永志马上接任连长的职务。看到这种情况,真令人欣喜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者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兵可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完这篇《报告》,感到还有些话要说:精简整编中,人员减少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精”,还有另一种含义上的“精”,就是部队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大力加强教育训练,迅速提高军政素质,增强战斗力,成为一支名实相符的“精兵”。机关也是这样,人员编制减少了,在位同志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要不断的提高,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在精简整编中,走的同志要走好,留下的同志要安心,自觉刻苦地学习政治、军事、文化,迅速提高自己的各种素质,把自己锻炼成为个顶个的精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文章写成和发表后,还有两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下山后,就到了空军的蒙自前线机场,那里驻着一个歼击机师,一个侦察机团,还有重要的空军前线指挥所和直属部队。在那里,我见到了“二刘”,刘司令和刘政委,这两位,都是从干休所请出来的老将军,(我们军队用人,真是不拘一格!)他们精明强悍,威名远扬,又是那么的慈眉善目,与人交集,如沐春风,受到人们由衷地敬重!而越军却对他们恨之入骨,说他们是“杀人魔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两架侦察机一前一后,呼啸起飞,直插云霄,冒死越过边境为陆军老山战役作侦察照相,(当时轮战的部队初来乍到,情况不明,吃了越军的亏,强烈要求我空军出境侦察,以探明敌情,以利再战!)此时,一个整师的歼击机进入一等战备,飞行员都进入座舱,机场一片轰鸣,飞机严整列阵,随时准备起飞空战,一架直升机垂翼旋转,士兵们持枪荷弹,随时准备升空,冲入越境,抢救受伤的飞行员,或是抢回飞行员的遗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侦察机在空中飞得不见踪影,我转身赶紧往塔台指挥所跑,只听扬声器里传来清晰的标图员报点,我们的雷达在空中紧紧护送着侦察机出境,有的雷达连仅报一个点,有的只报二个点,而二连,居然强悍地报出了四个点!厉害!二连!我双手紧紧握拳,在胸前用力挥动!这是我刚刚上山采访过的连队!精兵,都是精兵啊!精兵才能打胜仗!我眼前立即浮现出郑连长,指导员和那些稚气未脱的年轻操纵员的脸庞。好样的!你们又立战功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就是该文章见报后,被成都军区空军一位分管干部的将军看到,他十分感慨:我们有这么优秀的基层干部,但干部部门没有发现,倒是被报社的记者发现了,这是我们的失职!连长郑敏,应破格提拔!立即升为营长!于是,这位只有24岁的郑敏,直接从连长升为营长。也算成就了一段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