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26日 - 2月5日</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四十多年前的大学同学四人一起参加了Gate 1举办的新西兰陆地游。</p><p class="ql-block">在旅行前要办理新西兰旅行授权。在手机上下载应用程序 NZeTA,填上信息、交完钱,说好三天内批准,但一直是杳无音信。电邮里查不到回复,应用程序上仍显示待批准。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在电邮里搜索新西兰旅行授权,批准的邮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这关算是过了。既然批了,好歹给个凭证,让申请人在需要的时候出示呀,没有。只好把其电邮收藏作为凭证。待到在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机场工作人员说我没有通过NZeTA,我只好出示电邮。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新西兰有关部门核实,花了近一刻钟,最后才放行。可见这个旅行授权批准机构实在是多么官僚和低效啊。第二件印象深刻的是新西兰严格的入境携带品限制和罚款,任何农业、生物物品包括水果、蔬菜、种籽、泥土等,一经查出,罚款400新西兰元没商量。在入境前飞机上冥思苦想,突然记起带了一袋茶叶作为旅行时享用。为了避免麻烦,下飞机前赶紧交给空姐完事。等到入境后,海关人员牵着狗转悠,也许行李中一个背包曾经在几十天以前装过水果之类,狗紧追不放。打开背包一看发现一个绿球,吓我一大跳。海关人员也幽默了一把,说终于找到了。幸亏是个网球,一场虚惊。</p><p class="ql-block">下面是行程路线图。</p><p class="ql-block">借助这张地图,正好聊聊新西兰的前世今生:约1.3亿至8500万年前,新西兰曾是冈瓦纳大陆 (Supercontinent Gondwana) 的一部分。约8300万至7900万年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从南极洲分离出来;随后约6000万年前,新西兰又从澳大利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陆块。这段地质演化过程使新西兰岛屿逐渐形成,最终浮出海面,成为今天所见的陆地。新西兰地壳主要由年轻的岩石构成,这些岩石主要是由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形成的。因此,新西兰岛上没有虎、豹、大象等大型动物。</p> <p class="ql-block">1月26日:到达奥克兰 (Auckland)</p><p class="ql-block">奥克兰是新西兰的最大城市,是新西兰经济、商业和文化中心,约160万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被称之为帆船之都。它坐落在两片大海之间,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景观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奥克兰是一个多文化城市,约三分之一的居民为移民,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著名景点之一:天空塔 (Sky Tower)</p> <p class="ql-block">1月27日:罗托鲁阿 (Rotorua) </p><p class="ql-block">参观怀托摩萤洞 (Waitomo Glowworm Caves),造访毛利 (Māori) 人家</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途中在大巴上拍摄到的雨后彩虹。</p> <p class="ql-block">怀托摩萤火虫洞 (Waitomo Glowworm Caves)</p><p class="ql-block">怀托摩萤火虫洞是新西兰著名的自然景点之一,位于北岛的怀托摩地区,这些洞穴以其独特的萤火虫和壮丽的地下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p><p class="ql-block">这些洞穴形成于3000多万年前,通过长期的水流侵蚀而成,石灰岩的溶解创造了这些神秘的地下通道。洞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干涸的,包括洞穴的入口和被称为地下墓穴、管风琴和宴会厅的地层,下层是溪流通道和大教堂,其中一段要乘船观光。</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期该洞穴被毛利人发现,将这片区域视为神圣之地。现代科学探索则是在1887年由英国探险家和学者首次展开。</p><p class="ql-block">这个洞穴的下层是数百万只发光萤火虫的家园。萤火虫是该地区特有的物种,通过吐丝形成长长的粘性丝线,构建丝线网阵。当黑暗中飞行昆虫如蚊子、苍蝇和飞蛾等碰到这些丝线时就会被粘住,无法逃脱。萤火虫则利用他们的消化酶分解猎物,吸取其中的营养。萤火虫的发光还与繁殖有关:雄性通过发光勾引雌性,而雌性通过发光回应,促成交配,繁衍后代。</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人多力量大。这些数百万只萤火虫各自发出微弱的蓝绿色光,集合起来成为璀璨的光芒,造成地下星空的仙境幻觉。</p> <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 (Rotorua)</p><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是新西兰北岛中部的一个城市,以丰富的地热活动和毛利文化而闻名于世,常住人口约七万人。</p> <p class="ql-block">造访毛利 (Maorí) 人家,了解毛利人历史,享用毛利人家宴</p><p class="ql-block">毛利 (Maorí) 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根据2023年新西兰人口普查数据毛利人有978, 246人,占人口约19.6%。毛利人的年龄中位数为27.2,显著低于新西兰总人口的38.1,群体呈年轻化趋势。</p><p class="ql-block">毛利人的祖先在1000-1300年以前,从波利尼西亚 (Polynesia) 中部的群岛 (Tahiti, Cook Islands, Society Islands, etc)分几拨人迁徙至新西兰。当时因岛屿即将沉沦或资源枯竭,如现代马斯克移民火星版一样,当年仰望星空、远见卓识的毛利人祖先,提出并实施了移民外地的航海冒险。将两艘长20至30米的独木舟并列起来,中间架上木板作为甲板。甲板上建有小屋,可以载数十人,还可以装载猪、鸡、狗等家禽(图一),双体船在波浪中保持稳定。由于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航行,在远航之前,需要预先经过少饮水的训练。他们根据星星、风向、洋流和鸟类迁徙路径进行导航。</p><p class="ql-block">毛利人和其他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曾经在几千年前与现代台湾的原住民有着共同的祖先。说毛利人是中国台湾人,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基于语言学、基因学和考古学的研究,特别是毛利人的祖先的迁徙历史而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怀唐伊条约 (Treaty of Waitangi) 中英文版和毛利版的差异,两个版本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由此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主权,毛利语 Kawanatanga意为允许英政府治理新西兰,并非完全交出主权。所有权的毛利文为Tino Rangatiratanga,即完全的管理权。毛利人认为他们仍然保持对土地和资源的控制。后来毛利部落感觉受到了欺骗,表达了对条约的失望。后来双方进行了谈判,通过政府赔偿和道歉得到一定的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至今仍然影响着新西兰社会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对毛利文化和权益的保护方面。例如非毛利人不得购买毛利人的土地和财产,只能在毛利人之间转换。现在毛利语快速普及推广,年轻人通过学校学习,讲毛利语胜过其长辈。</p><p class="ql-block">图2: 广义的中国人合照留念</p><p class="ql-block">图3、4: 观看毛利语表演</p><p class="ql-block">图5: 毛利家族五代同堂照</p><p class="ql-block">图6: 毛利人祖先移居新西兰前的住地</p> <p class="ql-block">1月28日:红木森林 (Redwood Forest) 步行, 参观华卡雷瓦雷瓦 (Whakarewarewa) 地热谷,参观蒂普亚 (Te Puia) 毛利部落</p><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还以森林浴而著称。早上自由活动,导游开车送我们去红木森林。我们选择了5英哩的黄线 (图3) ,在美丽的红木森林中行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去之前还不太理解为何叫森林浴,在行走的过程中茅塞顿开:首先感觉到森林氧气超标,肺部感觉舒畅,呼吸系统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清洗。然后感觉心跳略有加快,红血球载着氧气奔赴体内各处,血液循环系统运转有序。走完之后,全身轻松,大汗淋漓,犹如经历了一次免费的桑拿。最后是消化系统被激活,感觉到食欲大振,赶紧叫优步,直接去城里中歺馆,大吃一顿。</p> <p class="ql-block">华卡雷瓦雷瓦地热谷</p> <p class="ql-block">蒂普亚 (Te Puia) 毛利部落</p> <p class="ql-block">毛利艺术和手工艺学院 (Maorí Arts and Crafts Institute)</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个重要的手工就是编织:当毛利人的祖先抵达新西兰时,他们在太平洋穿的衣服不适合较冷的气候,他们很快发现了亚麻 (Harakeke)的有用特性,用来制作篮子、垫子和房屋材料,学会了从亚麻中提取纤维来制作各种类型的斗篷、绳索和鱼网。他们还用编织来记录历史、保存文化。在他们看来,把物件编织在一起代表着相互之间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政府花园</p> <p class="ql-block">花园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末,旨在展示英式园林艺术和温泉文化,拥有美丽的花卉和景观。罗托鲁阿博物馆也坐落在园内,为其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1月29日:胡卡瀑布 (Huka Falls),陶波 (Taupo) 和纳皮尔 (Napier)</p><p class="ql-block">胡卡瀑布是新西兰北岛最著名的瀑布之一,位于陶波地区的怀卡托河 (Waikato River) 上,以其强大的水流和壮丽的景观而闻名,是最受游客欢迎的自然景观之一。虽然美中不足是高度较低,但水流的巨大和快速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每秒流量超过二十万升水。瀑布宽度20米,急速的水流形成强烈的水花和泡沫,水呈明亮的蓝绿色。</p> <p class="ql-block">陶波 (Taupo)</p><p class="ql-block">这座大门由雕刻大师Tene Waitere 于1927至1928年在陶波 (Taupo) 雕刻而成,他被认为是新西兰当时最多产、最具创新精神的毛利雕刻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纳皮尔 (Napier)</p><p class="ql-block">纳皮尔是新西兰北岛霍克湾地区的一个海港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葡萄酒产业和美丽的海滨景观而著名,人口约六万五千人。1931年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基本摧毁了整个城市。之后的重建采用了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 (Art Deco),这种建筑风格至今成为城市的标志。每年二月在这里举办装饰艺术节 (Art Deco Festival)。</p> <p class="ql-block">纳皮尔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1月30日:前往惠灵顿 (Wellington) </p><p class="ql-block">途经普卡哈国家野生生命中心 (Pukaha National Wildlife Center),穿过利姆塔卡 (Rimutaka) 山脉</p><p class="ql-block">普卡哈国家野生生命中心成立于1981年,是一个专注于新西兰本土濒危动物保护和恢复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位于靠近马斯特顿 (Masterton) 镇超过300公顷的原始森林区域内。通过保护工作、教育项目和游客互动,致力于保护新西兰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尤其是那些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其中包括:</p><ul><li>Kiwi: 奇异鸟</li><li>Kaka: 一种稀有的森林鸦</li><li>Takahe: 一种重型、不会飞的鸟</li><li>Eel: 鳗鱼</li></ul> <p class="ql-block">鳗鱼</p> <p class="ql-block">利姆塔卡山脉</p><p class="ql-block">利姆塔卡山脉地形较为陡峭,弯道较多,坡度较大,山路蜿蜒曲折。</p> <p class="ql-block">1月31日:惠灵顿</p><p class="ql-block">惠灵顿是新西兰的首都,位于北岛南端,毗邻库克海峡,是新西兰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常住人口约21万人。</p> <p class="ql-block">在新西兰国家博物馆门前与三亿五千万年高寿的巨石合影</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博物馆 (Museum of New Zealand Te Papa Tongarewa)</p><p class="ql-block">新西兰博物馆是该国的国立博物馆,也是新西兰最著名的博物馆。于1998年正式开放,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展品覆盖自然历史、毛利文化、太平洋岛屿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p> <p class="ql-block">战争厅讲述于1915年左右,新西兰在英国的驱驶下与土耳其军队作战的历史,当时以为土耳其军队不堪一击,后来事与愿违、损失惨重。当时的一句辛酸话是别人的土地,我们的战争,婉转地表达了对英国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惠灵顿缆车</p> <p class="ql-block">乘坐缆车上山顶</p> <p class="ql-block">步行下山,途中参游览各类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新西兰议会大厦 (蜂窝 Beehive)</p><p class="ql-block">蜂窝是新西兰议会大厦的一部分,是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外观形状类似传统蜂巢,拥有层层递进的圆形结构。外立面采用了金属、玻璃和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十分独特。该建筑高72米,共有10层,由新西兰建筑师 Basil Spence 设计, 建造工作始于1969年,于1979年完工。主要用于政府办公,特别是内阁相关的工作,是新西兰政府高层行政事务中心。</p><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塑像是新西兰在位最长的首相和自由党领袖 Richard John Seddon,社会改革家,于1893-1906年期间执政。在实施养老金政策和允许妇女选举权方面功劳卓著。</p> <p class="ql-block">既然到了新西兰国会大厦,有必要了解一下新西兰竞选制度:新西兰竞选包括多党竞争、严格的选举规则以及透明的选举过程,采用混合成员比例代表制 (Mixed Member Proportional Electoral System) ,选民有两个投票权:</p><ul><li>政党票,共有50席位,这决定了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比例</li><li>选区票,共70席位,选民从所在选区的多名候选人中选出一位议员</li></ul><p class="ql-block">新西兰是多党制,目前有新西兰工党 (Labour Party)、 新西兰国家党 (National Party)、新西兰优先党 (New Zealand First Party) 和新西兰绿色党 (Green Party) 四个党。由选举委员会组织和监督,确保所有选举程序合法、公平。政党通过政党票获得议会的席位,如果一个党派获得超过50%的选票,理论上可以单独组建政府,否则通常会形成联合政府或支持协议。</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国会大厦内部一角</p> <p class="ql-block">2月1日:从惠灵顿飞往基督城 (Christchurch)</p><p class="ql-block"> 飞行途中了解一下北岛和南岛的差别:</p><ul><li> 气候:北岛属亚热带气候,夏季24摄氏度,冬季14度;南岛属温带气候,夏季22度,冬季8度,部分地区降雪。</li><li> 地理和自然景观:北岛有地热活动和毛利文化;而南岛则是自然风光和户外活动。</li><li> 人口和经济:北岛是经济中心,拥有76%的人口,有最大城市奥克兰和首都惠灵顿;而南岛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旅游和渔业。</li></ul> <p class="ql-block">基督城 (Christchurch)</p><p class="ql-block">基督城是新西兰南岛内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四十万人,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基督城建于1850年,是新西兰最早的欧洲定居城市之一,最初由英国殖民者建立。建筑、街道和公园常反映出英国的文化传统和风情,被称之为花园城市。历史上曾经是新西兰的首都,后来才迁往惠灵顿。基督城于2011年经历了6.3级地震,许多历史建筑被毁。</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正在重建中的基督城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基督城花园 (Christchurch Botanic Garden)</p><p class="ql-block">基督城花园位于基督城中心,是该市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保存完好的公共植物园。花园占地21公顷,始建于1863年。花园特色为植物多样性,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公园布局包括玫瑰花园、新西兰本土植物区、热带温室、水景区以及步道和休闲区。</p> <p class="ql-block">2月2日:火车观光之旅,然后乘大巴去弗朗茨约瑟夫 (Franz Josef)</p><p class="ql-block">乘坐Kiwi Rail横贯阿尔卑斯之旅 (TranzAlpine)的列车,从基督城出发,穿越南阿尔匹斯山脉,经过阿塞斯隘口 (Arthur’s Pass) 的高山地带,车窗外的景色变化丰富,从原始森林到崎岖的山脉和悬崖,令人叹为观止。列车穿过多个隧道和高山、桥梁,其中包括著名的洛根河桥 (Logan River Bridge) ,提供了俯瞰峡谷和河流的美丽视角。</p><p class="ql-block">阿瑟斯隘口是新西兰南岛的一条著名的山脉通道,位于南阿尔卑斯山脉中。是通往新西兰西海岸的重要通道之一, 海拔为九百二十米 。由十九世纪早期欧洲探险者和定居者所开辟, 以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探险家Arthur Dudley Dobson命名,他在1865年首先成功穿越这条山脉隘口。</p> <p class="ql-block">在阿瑟斯隘口下火车后,换乘在此等候的大巴,前往弗朗茨约瑟夫 (Franz Josef), 途中在 Hokitika短暂停留休息。</p> <p class="ql-block">弗朗茨约瑟夫 (Franz Josef)</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当地导游介绍本土植物和冰川</p> <p class="ql-block">弗朗茨约瑟夫是新西兰南岛西海岸的一个小镇,位于西海岸地区的南部,靠近著名的弗朗茨约瑟夫冰川,以其自然美景、冰山徒步旅行和其他户外活动而闻名。小镇和冰川的名字来源于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该冰川最初由德国探险家路德维西 . 普特曼于1865年发现,并命名为弗朗茨约瑟夫冰川,以纪念这位奥匈帝国的皇帝。</p><p class="ql-block">从山下观看冰川时,由于冰川会沿山谷下泄,情况可能会非常危险,而且变化很快,护林员每天都会检查情况,并移动观察点,以便游客尽可能安全的靠近冰川。</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从护林员设置的最近观察点拍摄到的冰川照。</p> <p class="ql-block">2月3日:参观西海岸野生动物中心 (West Coast Wildlife Center) ,乘直升机降落在弗朗茨约瑟夫冰川,然后乘大巴前往女王城 (Queenstown)</p><p class="ql-block">西海岸野生动物中心对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对大蜥蜴和奇异鸟进行孵化、收容、治疗和放生,约有31%的野生种群曾经过该设施救助。</p><p class="ql-block">西海岸野生动物中心里面现有两只奇异鸟 (Kiwi Birds),其中一只有11个月,另一只有两岁多。被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房间,避免它们之间打架。两只奇异鸟在昏暗的房间内不停的刨食。由于不让拍照,只好用下图代替。</p><p class="ql-block">奇异鸟是新西兰的国鸟和爱情的象征,曾经有一千二百万只,以每年2%的速度减少,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只剩七万只。奇异鸟本来有翅膀,后来由于经常不用,所以翅膀逐渐消失。奇异鸟为一夫一妻制,不离不弃长达二十年。体形是雌大雄小。其中一方过世,另一方则孤独终老。该鸟天生近视,但嗅觉灵敏,昼伏夜出,以吃泥土中的昆虫为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蜥蜴中最珍贵的一种,叫做喙头蜥 (Tuatara)。其出生性别与孵化温度有关:在温度为摄氏18度以上时,孵岀来的是雄性,18度以下则为雌性。喙头蜥可以活200-300岁。</p> <p class="ql-block">弗朗茨约瑟夫冰川是新西兰最著名的冰川,长约12公里,冰川位于海拔较低的地区,距离海岸仅5公里。</p><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乘直升飞机观光,飞越冰川、雪山和附近的湖泊,俯瞰冰川的壮丽景色。然后飞机停在冰川上,游客直接下机,与冰川零距离接触,在冰川上走动、拍照。</p><p class="ql-block">说是走动,但也必须小心翼翼,以防不测。随行人中有个老印,一下直升飞机就一路狂奔至有深坑的冰川处,飞行员赶快把他拦住,说不能往前走,一不小心可能就掉进冰川狭缝,埋葬在冰川的汪洋大海之中,销声匿迹、一去不返。真想问一句:老印你咋想的,愿意留下来与冰川相伴,退回程机票吗?</p> <p class="ql-block">冰川的消长与降雪量有关,当降雪量大时,冰川扩张,向前推进,在雪丘中积累的的冰雪比从冰川融化的冰雪多,这就增加了冰川的质量。当冰川消退时,蒸发和融化的冰比落在冰川上的雪要多。对于静止的冰川而言,其融化速度和结冰速度大致平衡。</p><p class="ql-block">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冰川都在萎缩,目前的消退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1978年至2016年间,新西兰的冰川萎缩了30%。时间有限,要看冰川得趁早。截至2016年,新西兰共有2900座冰川。由于弗朗茨塞夫冰川非常陡峭,因此其冰川体量会随着降雪的增加或减少而迅速变化,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p> <p class="ql-block">冰川的壮丽景色无法用语言来形容。</p> <p class="ql-block">前往女王城 (Queenstown) 途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2月4日:前往米尔福德峽湾 (Milford Sound)</p><p class="ql-block">这是很辛苦的一天,单程近5个小时,有人选择坐飞机返回。</p> <p class="ql-block">在旅游大巴上拍摄沿途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镜湖 (Mirror Lakes)</p> <p class="ql-block">Hollyford 山谷</p> <p class="ql-block">米尔福德峡湾 (Milford Sound) 是新西兰南岛的一处著名峡湾,位于Fiordland 国家公园内,是新西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因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理特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最大特色是险峻的山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水泊。峡湾深邃且两侧被陡峭的山壁环绕,山峰直插云霄。峡海内还有瀑布、冰川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感觉进入到了一个古老和原始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我们游峡湾时乘坐的 Milford Mariner号船</p> <p class="ql-block">Stirling 瀑布</p> <p class="ql-block">Bowen 瀑布</p> <p class="ql-block">2月5日:参观瓦尔特峰农场 (Walter Peak Farm),游览女王城</p><p class="ql-block">乘坐老式蒸气船 (Vintage Steamship),穿过Wakatipu湖,来到斜对面的瓦尔特峰农场。</p><p class="ql-block">下图为老式蒸汽船的引擎部分。</p> <p class="ql-block">参观瓦尔特峰农场 (Walter Peak Farm) </p> <p class="ql-block">顺便附上在新西兰旅行过程中拍摄到的新西兰的牛、羊、鹿、马等照片,感受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况,奶制品和牛羊肉出口一直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p> <p class="ql-block">游览女王城 (Queenstown)</p><p class="ql-block">女王城是新西兰南岛的一座著名度假小镇,位于 Wakatipu 湖北岸,周围被壮丽的山脉所环绕。以其极限运动、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闻名,主要特点有:</p><ul><li> 极限运动:号称世界极限运动之都,蹦极跳的发源地,同时也提供滑雪、滑板、喷气滑水、跳伞等各种冒险活动。</li><li> 自然景观:拥有风景如画的湖泊、山脉和森林。</li><li> 娱乐:拥有许多酒吧、餐厅、酒庄和艺术画廊,还是电影指环王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的拍摄地点之一,吸引许多粉丝前来朝圣。</li></ul> <p class="ql-block">女王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原住民时期,毛利人曾在此生活、狩猎和捕鱼,称这里为 “Te Pakaka” ,意为“野生食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期随着黄金热潮的兴起,欧洲定居者开始涌入。1862年由于在附近的箭河发现了黄金,吸引了大量的矿工和欧洲移民,逐渐从一个毛利村落转变为一个繁荣的矿业小镇。进入20世纪,矿业逐渐衰退,逐步转型为旅游和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蹦极跳由A J Hackett 发明,他于1988年在 Kawarau 桥上进行了第一次商业化的蹦极跳,这一创举标志了现代蹦极跳的诞生,这个地方后来成为全球著名的蹦极跳目的地。</p><p class="ql-block">下图远景处就是Hackett当年举办蹦极跳的 Kawarau 大桥。</p> <p class="ql-block">乘坐缆车上山</p> <p class="ql-block">从山顶俯瞰城区</p> <p class="ql-block">在湖边打水漂</p><p class="ql-block">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大学岁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是在进行体育竞赛,还是听完波粒二象性课以后,再用打水漂实验去更好地理解它?</p> <p class="ql-block">散伙宴后全体旅行团成员合影,后排最高者为导游。</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新西兰游后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偷得银河藏洞幽,萤光闪烁映清流。</p><p class="ql-block">蒸腾热谷云烟绕,呼啸喷泉震洋洲。</p><p class="ql-block">战舞雄风承古韵,毛利图腾镇山头。</p><p class="ql-block">冰川极地路漫漫,奇禽异鸟色悠悠。</p><p class="ql-block">镜湖倒挂晴霞影,火车横穿嶙峋沟。</p><p class="ql-block">峡湾幽邃天籁响,极限争锋壮志酬。</p><p class="ql-block">六畜兴旺风雨顺,五族共和天地柔。</p><p class="ql-block">上帝丢失一画卷,飘落此地化川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