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牙之旅(之四)——毕加索的心你不懂

勇哥

<p class="ql-block">1月19日,从巴塞罗那飞往马拉加(Málaga),号称西班牙第二大地中海港口城市,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的中心,不过它的位置就处于西班牙的最南边了,靠近直布罗陀海峡,可以看到对面摩洛哥兄弟脸上的青春痘了(参照我两颗牙之行(之一))。属于安达卢西亚地区,如果拿我们国家做类比,就好比从山东飞到了广西。这个55万人口的微型海滨城市,被群山和两条注入地中海的河流环抱,全年平均气温23度,可谓气候宜人。</p> 尽管马拉加不像她的邻居城市们那么有名,却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这里分散着众多的历史古迹,从公元3世纪的古罗马圆型剧场,6世纪的穆斯林城堡,到8世纪由清真寺上改建起来的教堂(图中所示)等等数不胜数。同格拉纳达一样遍布着伊斯兰文化的痕迹,马拉加还有着独有的优势--美丽的海滩。天才画家毕加索就出生在这里,这里还有丰富的弗拉门戈文化和表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莱桑德赞誉这片美丽的地方是“天堂般的城市”。此行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参观毕加索博物馆。 公元前1000年,腓尼基建立马拉加(Malaka),这个名字可能源自腓尼基语 “盐”,因为此地港口附近的鱼都比较咸。约七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征服包括马拉加在内的迦太基西班牙地区。从五世纪开始,西哥特人将马拉加置于统治之下。8世纪,摩尔人征服了西班牙,马拉加成为重要的贸栓中心。之后马拉加又重新成为基督教占主导的城市。在1936年西班牙内战期间,马拉加遭遇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叛军的空袭。1960年代,城市附近的太阳海岸极大地推进了马拉加经济的发展。 开篇这4张照片都是在毕加索博物馆旁边拍到的马拉加大教堂,也被称为“Incarnation Cathedral(圣母化身大教堂)” 。建筑外观呈现出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融合的特点,有精美的雕刻装饰、高大的立柱以及拱形门窗。始建于16世纪,建造过程跨越了几个世纪,因而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元素。它不仅是马拉加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当地著名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 ,内部收藏有不少珍贵的宗教艺术品和历史文物。 马拉加大教堂始建于1528年,在原格拉纳达地区大清真寺的基础上改建为基督教教堂,建设过程中多次中断,直到18世纪才完成。教堂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北门为哥特式风格;内部拥有40米高的穹顶,兼具哥特式和文艺复兴风格;正立面(图4)则是18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外观特色:其外部鲜明特征是只有一座北侧塔楼,南侧塔楼未建成,因此被称作“独臂大教堂”。已建成的北塔楼高达84米。(毕加索博物馆旁边的街边小店,大部分应该是来游览的人在此歇脚)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内部装饰:据说富丽堂皇(我们没安排入内参观),唱诗班木雕采用昂贵的桃花心木,据说用了三代人才雕刻完成,雕刻内容主要是圣经故事、圣人形象、圣母天使等。此外,教堂中拥有4000多个乐管的管风琴,至今依然可以发声。马拉加大教堂是马拉加市中心的地标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是西班牙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p> 马拉加不断地在其古老的城市肌理中注入现代艺术的活力。从卡门·泰森美术馆到当代艺术中心,这些现代艺术空间展示了从街头艺术到数字艺术的各种创新形式,使马拉加成为探索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理想之地。(毕加索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需要走到最前面看一眼,确定是去博物馆的,才放心排在最后,别挪到前面,人家是排队买韭菜盒子的,那就惨了) 除了毕加索博物馆,旅游景点还有:阿尔卡萨瓦城堡、马拉加公园、港口码头等,总之,这个城市可以这样描述:精致、小巧、干净、艺术、高雅,这些词都不为过。终于排到了,看到博物馆的招牌了。 毕加索博物馆,这个应该都不用翻译了。这个博物馆位于马拉加旧街区圣奥古斯汀大街的布埃纳维斯塔宫殿,由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宫殿改建而成,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如精美的墙壁、窗棂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馆藏作品:收藏了285份毕加索的油画、版画、素描、陶瓷等作品,涵盖了他从学院派画风到70年代的各种创作阶段,其中较有名的是《戴白帽子的保罗像》。馆内大多是毕加索青少年时期的作品,还有他父亲的一些作品。 还是说说老毕吧。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享年92岁,算长寿了)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老毕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这座小镇马拉加。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他很早就开始接受父亲的绘画启蒙教育。8岁时完成了第一幅油画《斗牛士》,14岁时,他的作品已经可以和当地的一些成年画家相媲美,并且在巴塞罗那的美术学校学习。这是他的童年时期(1881 - 1895,老毕14岁前)。<br> 入门处的文字是这么写的:巴勃罗·毕加索以从全球艺术传统中探索极为丰富多样的风格和主题而闻名,然而,对他作品多样性的这种强调却忽视了其艺术的根本统一性。<br>本次展览邀请观众去追寻毕加索用于将立体主义、古典主义以及他创作生涯其他阶段的风格融合在一起的某些创作路径。这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毕加索艺术的机会。<br>在展览中,五个重点展区对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时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示。 <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1895 - 1904,老毕14岁-23岁):1895年,14岁的毕加索全家搬到巴塞罗那,进入当地著名的美术学校学习。在这个时期,他的绘画风格主要是传统的写实主义,并熟练掌握了人体素描等基本绘画技巧。</p><p class="ql-block">1900年,19岁的毕加索首次前往巴黎,这座艺术之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接触到了各种前卫的艺术思潮和作品,开始探索新的绘画风格。他往返于巴黎和巴塞罗那之间,这期间他的作品既有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内容,也有受到印象派等风格影响的画作。(画作标签:男人的头部,1972年4月14日作于某地,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蓝色时期(1901 - 1904,老毕20岁-23岁):20岁的毕加索的作品色调以蓝色和蓝绿色为主。他受到朋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自杀事件的影响,加上自己在巴黎生活的贫困体验,作品的主题大多是描绘穷人、病人、孤独者等社会边缘人物。例如《老吉他手》,画面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情绪,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冷色调的运用,展现出生活的苦难。(注意,我这里拍摄的不是那些著名的作品,因为作为一个不懂绘画艺术的外行,我分不清那些作品好,只挑了我个人觉得有点与众不同的拍下来,这里描述的一些作品反而没拍到,当然,也不一定在此展出(找个借口),这就是外行的优势,哈哈)。</p> <p class="ql-block">玫瑰时期(1904 - 1906,老毕23岁-25岁):23岁的毕加索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他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定居下来。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变化,柔和的玫瑰色和粉红色成为主色调。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主题变得较为轻松愉快,常常描绘马戏团演员、小丑等形象。像《拿烟斗的男孩》就是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色彩柔和,人物形象带有一种青春的活力。(我这里拍到的作品,或者说老毕很多作品,最大的优势就是你可以天马行空的想,否则,很难理解,跟前面我们提到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高迪一样,他们都属于异于常人的天才,大脑沟回跟我们吃瓜子的人不同,如果你还是看不懂,理解不了,建议你去广州芳村体验一下生活)。(画作标签:站立的裸体,巴黎,1909年春季,纸上石墨画)</p> <p class="ql-block">非洲时期和立体主义初期(1906 - 1909,老毕25岁-28岁):毕加索25岁,受到非洲原始艺术的启发,开始探索新的艺术形式。26岁创作了《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几何化的处理,尤其是女性的身体部分,采用了暴力、粗犷的手法,还融入了非洲、埃及和伊比利亚艺术的风格元素。</p> 第3:一种“对立元素”的和谐:立体主义与古典主义(看我这拍的,那第2呢?没拍到,哈哈),文字用西班牙和英语表达:立体主义的革命是一种对艺术自觉接受的结果,即把艺术视为一种极为人为的构建。正如毕加索所说:“大家都知道,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一个能让我们领悟真理的谎言。” 这种认知使他能够通过将立体主义和古典主义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风格结合起来,去探索所有艺术实践中的技法。看懂了吗?(才怪) (画作标签:双臂交叉的女人,巴黎,1919年至1920年,布面油画与炭笔画。你看出女人来了吗?看到双臂交叉了吗?向毛主席保证,我没看到) 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1909 - 1919,老毕28岁-38岁):在分析立体主义阶段,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等艺术家一起,根据形状来“分析”物体,把物体分解成几何形状,并且将其融入背景之中,颜色的运用也相对减少。之后的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又引入了拼贴画的形式。例如《有藤椅的静物》,他将真实的物品(如藤编元素)拼贴在画面上,进一步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形式。(画作标签:乐谱与吉他,巴黎,公元1915年,铅笔绘制)<br> 这个不用标签了,我来加注吧:骑毛驴的小男孩。 第4:古典女性。在毕加索的整个艺术生涯中,女性一直是他的主要创作主题。然而,这些素描、油画、版画和雕塑作品很少是真正意义上的肖像画。相反,这些形象是他用以深入挖掘情感深度、创造绘画结构,并对他所处时代的政治事件做出回应的媒介。 新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时期(1919 - 1939,老毕38岁-58岁期间):毕加索在这一时期受到古典艺术的影响,创作了一些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作品。他的绘画风格再次发生转变,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超现实主义。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毕加索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格尔尼卡》。这幅画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色调,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了德国纳粹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惨状,表达了对战争暴行的谴责和抗议。 (画作标签:两位坐着的女士,戛纳,1956年1月10日,用石印蜡笔绘制,在类似某种纸张上带有阴影排线,转印到石头上,印在阿诗牌犊皮纸样的纸张上) (画作标签:《手臂抬起坐着的女人》,戛纳,1956年1月12日,平版印刷画) <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木板画作》:本次重点展览汇集了毕加索的油画作品,这些画作并非绘制在画布上,而是画在各种木质载体上。这些载体多种多样,既有在艺术用品店购得的又小又薄的商业生产的画板,也有他重新利用的现成木块。例如,《女人与孩子》(约1921年,老毕40岁)这幅画的背面就有“美国艺术公司”的标签,这是巴黎的一家艺术用品店。他所选的这些拾得物,从雪茄盒的盖子到家具部件都有,比如毕加索用来绘制他的伴侣费尔南德·奥利维耶肖像(在2号展厅展出)的床头板。在其职业生涯的前半段,他通常使用小尺寸的木板作画,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开始使用大块的光滑胶合板。毕加索不仅在不同风格和尺寸上进行了尝试,他的木板画作也有力地证明了他对画作形式和表面处理的有意探索以及精湛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画作标签:《站立的女人》,巴黎,1946年春天,布面油画与黑色粉笔)以我的艺术修养,我是断然看不出站立的女人的,我看到的是一只螳螂的头部,下面有两只接吻的小鱼。</p> (画作标签:《女人的头部》,瓦洛里斯,1951年5月9日,烧制的白陶土,经旋制、雕刻,施以釉料和氧化物彩绘。)这个还行,能看出是个人头,应该也不会以为是男人。 <p class="ql-block">(画作标签:《在海滩上晒太阳的裸女》,布瓦热卢普,1932年3月26日,布面油画。)我们一般会喜欢皮肤白的女人,老毕的口味确实有点重,喜欢黑色的,让我看,这幅画,比一般画家画这个题材要简单的多,跟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画的类似。</p> (我先不说标签内容,你先看看,能看出什么来?)我看到了,不,我想到了青蛙的脚和头。 (画作标签:《拿着气球的浴者》,迪纳尔,1929年9月中旬,布面油画。) 后期生涯(1939 - 1973,老毕58岁-92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留在巴黎,继续创作。他的作品风格更加多样化,包括绘画、雕塑、版画等多种形式。战后,毕加索仍然活跃在艺术界,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1973年4月8日,毕加索在法国穆然逝世,享年92岁。他一生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作品,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等多种艺术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幅画没拍到标签,感觉应该就是一个斜靠着的人,大概率是女人,老毕基本不画男人) <p class="ql-block">第5:身心的转变。超现实主义以及深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转变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对于这场思想运动而言,他既是灵感的来源。超现实主义由法国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于1924年创立。超现实主义宣称,通过摒弃所有对思想或行为的限制,无论是道德层面、政治层面还是美学层面的限制,从而得以触及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奥秘。</p><p class="ql-block">毕加索的突破在两件雕塑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变形II》(1928年,老毕47岁)和《手肘撑身的女人》(1933年,老毕52岁)。这两件作品都借鉴了传统的姿势,但《变形II》将一个女人举起一只手臂过头顶的静态姿势,转化为一种连续的形态模式,从女人的身体延伸至她那小巧的头部。与毕加索希望在戛纳海滩沿线放置一系列纪念性雕塑的想法相关,这些怪异的形象本可以用超现实主义的颠覆性力量取代传统的公共雕塑。</p><p class="ql-block">《手肘撑身的女人》则颠覆了古典传统,塑造出一个身着希腊长袍的女性形象,而这件长袍是由各种不同的部件组合而成,这些部件是用硬纸板模具浇铸的石膏制成,并经过手工粗雕。毕加索运用普通的日常材料,并将它们重塑成一种对立元素的梦幻般结合,从而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和谐。</p> (画作标签:《一个人物的习作》,巴黎,1928年12月,布面黑色粉笔画)没看出哪里跟人扯上关系,倒像是巴菲特的假牙。 (画作标签:《女人的头部》,巴黎,1928年,布面油画与炭笔作品)基于我学医的身份,我会想到远古的单细胞生物。 (画作标签:《母性》,巴黎,1923年秋季,在经过处理的画布上用炭笔绘制) 应该是女人,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差不多耄耋之年了吧。不过老毕一定不是这样想的。这个作品让我想起现在热门的人形机器人,不过这个比人形机器人要古董多了。 <p class="ql-block">第6:创造力的沸腾之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毕加索探索了立体主义、古典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相互交融所带来的创作契机。这些作品让观众得以追踪他的创作过程,而且他利用对自身创作方法的展示来达到富有表现力的效果,有时甚至将自己的画作推向了混乱的边缘。</p> 长发披肩,垂手过膝,胸怀大痣,女性没有悬念,只是没看到五官。 从细腰上可以判断是女行,不过想要表达的可能是不同材料捏制的吧? 没有拍到标签,那就任由勇哥信马由缰了。我看到的是一个男人从身后抱住前面的女人,仔细看又不像,老毕想表达的估计是坐在椅子里的女人,丰乳肥臀,这个跟莫言笔下的女人有一拼。 <p class="ql-block">(画作标签:《躺着的裸体与猫》。穆然镇(法国小镇),1964年1月29日及2月12日。布面油画。)我也认同这个标题,只是为什么我马上联想到老鼠?这头,这手,就感觉有那么丝丝的联系。猫和老鼠就合情合理。</p> (画作标签:《女人的半身像》,1948年10月25日,布面油画)这么黑乎乎的女人,搁在我们的审美里面,应该没多少男人愿意回头再看一眼。 <p class="ql-block">第7:二战幸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毕加索运用他所能掌控的一切手段,创作在绘画和雕塑方面能等同于平民与士兵经历的作品。他没有去描绘剥削,而是常常通过记录被占领时期巴黎仅有的匮乏食物来思考战争带来的困苦,并赞颂能吃到一份水果这样难得的享受。又或者,他会描绘静态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看起来仿佛被禁锢在室内空间里。</p> (画作标签:《坐着的女人》,巴黎,1943年10月10日,布面油画)面部扭曲,披着披肩,不知道老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抨击什么?讽刺什么?同情什么? <p class="ql-block">画笔标签:《女人的半身像》,1941年10月15日,巴黎,布面油画及经改良处理的油料绘制。《女人的半身像》是毕加索最令人痛心的战时画作之一。女人的脸被简化为一个像口鼻部的鼻子和没有肉的牙床。颜料的滴痕布满她的身体,在粗糙涂抹的颜料笔触下,可以看到这幅构图早期的版本。</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工作室到沙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毕加索与巴黎解放</div> <br>1944年8月巴黎解放后的那段欢欣鼓舞的日子里,无数访客登上狭窄的楼梯,前往位于大奥古斯丁街7号毕加索的工作室。盟军士兵、记者和摄影师纷纷踏上这趟朝圣之旅,只为一睹毕加索及其最新作品,其中包括《水罐、杯子与橙子的静物画》(1944年)和《坐着的女人》(1943年),这两幅作品都在附近的这个展厅展出。在这些画布中,人们能感受到战争岁月的黑暗与饥饿,那充斥着的严峻孤独感和令人痛苦的不对称感。毕加索曾说:“我没有描绘战争……但我毫不怀疑,我所创作的这些画作中蕴含着战争的影子。” 那年秋天,毕加索在1944年的 “解放沙龙展” 上获得了荣誉,他在展览上展出了74幅画作和5件雕塑作品,展览既收获了赞誉,也引来了抗议之声。 <p class="ql-block">(画作标签:《孕妇》,瓦洛里斯(法国地名),1949年,带铜锈(皮膜)的青铜雕塑)硬邦邦的铁质棍棒,表现一个怀孕的妇女,真是有想法,怀孕的肚子让我想起地雷战。</p> <p class="ql-block">双手抱在头后面,长发飘逸,胸部高耸,全身裸露,五官错位,这是我看到的。不能再说了,老毕急了,一骨碌坐起来跟我拼了。只是如今这对于老毕来讲,难度有点大。</p> (画作标签:《人物》,巴黎,1946年6月8日,布面油画 )看了五分钟,没看到人物,想到了废弃的工厂,或者是建筑工地,黑社会经常聚会、交货、厮杀的战场。 (画作标签:《躺着的裸体》,1960年10月8日,创作地看不清,布面油画)从三个显著的肉球可以断定是女人,开始还以为老毕看到了三个乳房,仔细看才知道是肚脐。但是五官需要仔细找,我没找到。 (这个标签看不清,标题应该是《躺着的裸体》,1958年创作)这个比较容易认同,除了胸部错位,不明白的是,右腿上是绷带吗?还是纹身? (画作标签:《午睡》,布瓦热卢普(Boisgeloup,地名),1932年8月18日,布面油画)这个肥胖的女性符合西方的审美,或者说现实,欧美的女性大部分是这样的体形,估计汉堡、牛排吃多了,就这样。 这个应该是晚年的老毕了。 后面这几幅画作,我感觉如果说是黄埔区某个小学的孩子们画的,一定不会有人怀疑。我无意诋毁大师,由于缺少艺术修养,实在是欣赏不了,说些过头的话,还请老毕多多海涵,得罪了。 这个可以断定是女性,老毕擅长的题材。而且是裸女,从光溜溜的屁股和胸部上可见一斑。 两个人?三个、四个?骷髅头? 所以,有时我也在想,艺术家的思想到一定境界,可能就跟孩子差不多了,反过来说,孩子的想象力,很多时候被大人忽略或埋没了,可能就是大师水平。 这个我给出个标签:坐着的女人。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展厅门口:威廉·肯特里奇,《更轻快地表演舞蹈》,2024年11月21日—2025年4月27日。这是展出的时间,里面是一个很长很长的长条状屏幕,视频中的人物从左边往右边走,排着长长的队伍,貌似在葬礼上的装扮,队伍一直在走,后面总有人接上,很长的队伍,很长的时间,感觉无穷无尽,我们看了一会,看不懂想表达什么,就出来了。没文化,好可怜。(咱从小就老实,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大可不必附庸风雅)</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是老毕的照片,旁白:发明的结构,一生作品的统一性。老实说,老毕的名气,比起勇哥来,那是大的不是一星半点,我的名气就在我们家的户口本范围内。怪只怪勇哥才疏学浅,欣赏不了大师的作品,观众水平高的,也请原谅我的无知无畏无礼。老毕能成为大师,一定不是平白无故的,只有湿到一定程度,才能称为大师。只是我个人浅见,无论什么艺术,都是要给大众欣赏的,如果大众欣赏不了,就只有几个专家自得其乐,甚至孤芳自赏,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意了。如同前些年姜文拍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后面连他自己都说不明白要表达什么意思,这就有点搞笑了。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姜文的,演技没得说,尤其那沙哑的男低音:让子弹再飞一会,特有范儿。</p> 从毕加索博物馆出来,我们就沿着大街慢慢溜达着去了海边,想去看一看,对岸摩洛哥兄弟的脸上,有多少青春痘,鉴于天色已晚,没看清。 好吧,那就找家餐馆吃饭吧,没想到不到人家的吃饭点(他们晚上8点才开始吃晚餐),走了一天的路,又扑空了两家餐馆,好累,好饿,最后就在海边一家看上去不小的店里吃了海鲜饭,就在下图的左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