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堰古名金湄,唐宋时期,形成村落,隶属青龙镇。北宋时期,担任华亭盐监的官员章楶于1069年在此安家,并筑防洪堤堰,遂为集市,章堰因此得名。自建镇后历经几百年,商业、手工业十分繁荣。当地有一句俗语叫“金章堰、银重固”。 依着崧泽塘和章堰泾,章堰人泽水而居,丰富而稳定的粮食产出,让章堰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河两岸粮米、绸缎商铺林立,茶坊、酒楼聚集,商埠码头载着各色南北货物的舟楫往返穿梭,一派繁华商埠景象,这就是“金章堰”的由来了。 这座古村落自唐宋时期起就临水而建,曾经的章堰十分繁荣,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如苏轼、米芾等都曾在此留下诗篇。如今,这里被精心打造成为新的文化村,灰瓦白墙、石拱桥等江南特色一应俱全。<br> 站在春日伊始,漫步在阳光里,看看章堰文化馆的周边,蓝天白云,一草一木,一街一景,一条通波塘流淌了千年……感受着这里自在的气息。 现在的“章堰古镇”,是一个将原住民迁移后重新开发打造的一个项目。走进其中的第一感受就是干净,清爽。无论是章堰城隍庙,还是四座不同方式保护呈现的“古桥”,抑或是保留了旧宅外墙的章堰村文化馆,给人的第一感觉都挺不错。这是一个被“设计”“规划”的很好的“古镇”,有文化馆,有咖啡馆、有酒店,有老街,也有书房,甚至是河道里的植被景观也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章堰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东。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占地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最初这里是章氏家族的香火院,又称庄敏公庙后来改成了青浦城隍庙别庙,称为章堰城隍庙。庙坐北朝南,门有三重,外为大门,旁有石狮一对;内为仪门,左有土地堂,右有财神祠;中为大堂,供坐堂城隍,大堂抱柱有对联一幅,曰“居念奸邪凭尔烧香无益,存心正直见我不拜无妨”。 兆昌桥位于章堰老街最东端,南北横跨章堰泾,为故章堰外四桥之一。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单跨平梁桥,桥长17.7米,宽2.6米,高3.8米,跨经5.25米。桥整体结构明快,花岗石砌筑,桥两堍各有12级石阶,两侧水泥砌就护栏,高0.76米,两岸桥墩块石砌筑,桥面用四块条石并铺。桥两侧有楹联,东联为“澄波西绕迊(迎)新旭,紫气东来起瑞云”,西联为 “人湮盛处香湮盛,德泽深时福泽深”。2011年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开始的章堰改造项目,继承了章堰古村落的传统布局,以章堰泾为市河,沿河而建,北商南居,修复了城隍庙和留存的3座古桥,并在袁家桥旧址处新建了混凝土玻璃结构的卧波桥。至此章堰历史上有关桥梁的描述“内四、外四、周十二”,其内四桥终于圆满。 章堰文化馆,从老宅中“长”出。章堰文化馆位于“章家宅”的旧址,建成后荣膺“2020世界十大博物馆及文化中心”榜单,且是上海唯一一家。走进馆中,几何结构的水泥、玻璃、金属和榫卯木椽融为了一体,焕老宅以新生。 章堰文化馆,这栋原本是章家老宅的建筑,虽然外墙略显斑驳,但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章堰文化馆被老墙包裹着,白色部分建筑是新建的,在古瓦青砖之间,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馆内分为“当代”“传统”“未来”三个展厅主题,与老宅和新建的设计有机融合,同时采用园林式布局和回游动线,成就了它独树一帜的艺术典范。 文化馆内部设计巧妙,将新老建筑有机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园林式布局和回游动线。文化馆内别有洞天,由3个展厅及水院组成,按照章家宅“四水归堂”的建筑形式,保留了原先的老村史馆,并有一厅适量采用了金属材料打造。在馆内,还可以看到位于场馆后方的田野。 章堰文化馆 它具有古老建筑通常的斑驳,灰瓦白墙在时间的侵蚀中,渐渐磨出包浆;然后,你就会注意到令人触目的混凝土,沿着残缺、斑驳的墙根,竖起了简洁的高墙。 流水堰集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遵循“融合互动、空间流动”的设计理念,与周边建筑相得益彰,保持传统街巷尺度。新建部分采用地景化设计手法,留出适当的庭院空间与二层迁建老建筑形成对话关系。沿章堰泾放大滨水与沿街停留空间,塑造起伏的地形,形成江南乡村建筑神韵。 汇福桥建于清乾隆年间,是章堰内四桥之一,章堰人习惯称之为王家石桥,这座桥没有围栏,是一座传统的三板石梁桥。斑驳的石面,浸润烟雨打湿的痕迹,像有生命力般,岁月虽然无痕,但饱含故事的面孔,还是脱落了一层又一层。 章堰泾,位于青浦区重固镇北部,村级河道,东起东山江,西至油墩港,河道全长1.033公里,平均面宽约17米,主要流经重固镇章堰村。<br> 通过设置生态拦截坝、净水水生植物、初雨净化系统、微生物活化系统等措施,实现章堰泾水环境治理。 这是一栋雕花楼,据说是从安徽拆了以后运到此地,再按原样搭建而成。那天有幸沾光进去看了一下拍了几张照片。 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锐,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人感到中国先民们的勤劳和伟大。 卧波桥,旧址袁家桥,为古章堰内四桥(汇福桥、袁家桥、金泾桥及观音桥)之一,民国晚期时损毁,今原址新建步道桥。露骨料混凝土结构,玻璃栏杆,2020年竣工。桥长13.4米,宽3米,高2.25米。 桥身简洁轻盈,栏杆通透,桥梁掩隐于周边景色、融入自然。如长虹卧波,桥衔接两岸,一岸是现代简约的诗意栖居地,一岸是悠然闲适小桥流水人家。 河畔有章堰客厅,由几座院落和花园组成。章堰客厅,一个个独栋小楼,庭院绿化优美,芭蕉叶郁郁葱葱。这里是一个别墅区,给人一种宁静而舒适的感觉。 内四桥的第四座桥便是犹如明月跨河的石拱桥——金泾桥,又名观月桥,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始建,宣统(1909-1911年)重修。南北走向,单孔石拱桥,青石和花岗石混砌,青石、花岗石材质,桥长18.8米,宽2.8米,高3.7米,拱跨5.7米,拱高3.15米。南堍石阶16级,北堍18级,桥西南一侧有护栏,拱圈两侧刻桥名和建造年代,券上刻捐修人姓名及捐资数目。2011年公布为青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是唯一还留有当地还没有拆掉原来的老房子。 章堰老街位于青浦区重固镇,是上海地区最“新”的一条“老”街。说它“新”,是因为改造后的章堰老街除了城隍庙、章家宅、原村史馆以及古桥等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貌,其它大部分建筑和设施都是新建的。说它“老”,是因为章堰始建于北宋南丰二年(106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div> 这里是新修建的老街。</div> 想要品尝地道的上海菜?文化馆旁边的上海今章雅堰餐厅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章堰,古朴与现代、田园与城市交叠碰撞、相融相共,人们可尽享“田沃宜耕,水清可濯,径通可至,林幽可隐,景美可赏,人居可适,民富可留,业优可显,乡风可咏”的梦想都市田园生活。 老房子大多已经退役,保留的老桥残墙与全新的设计一起, 让章堰老街勇敢地走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固有场景;但老街的格局一如往昔,章堰泾静静流淌。<br> 修复或是保留?复古或是创新?各种老街、古镇更新的例子,都会面临着看似两难的选择题。更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依恋,实际上是出于脱轨历史的恐惧,“追溯来路”是永恒不变的命题;而老房子,老街,老镇,老地方,老朋友……这些记录着自身、人际、血脉的物证,在流淌的时间面前,守护着暂借的恬静。<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