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立文(老宗)

作者:艾青 朗诵者:老宗 <b>(导读) </b> “黎明”是艾青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形象。1932年艾青22岁,正在法国学习绘画,也许正是由于喜爱绘画吧,他对光线特别敏感,对色彩也有着自己特别的感受。你看“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这层次分明的背景等待着黎明的出场。黎明的白衣是早晨的雾气,诗人却把气体比作“乳液”,通感的使用让画面流动起来。诗人并未停笔,他把结尾留给了路灯。灯光在夜晚是如此明亮,但当黎明来临,黎明之光照耀广袤的田野时,灯光黯然失色,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读到这里,我们浸入了黎明的新鲜,也进入了思想的空间。<br> 艾青说:我开始试验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瞬即消逝的感觉印象和自己的观念之类。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br> 当我的经济能力继续留在巴黎已很困难,我只有回国。那时已是“九一八”事件之后了。而我在马赛上船的日子,正好是上海发生“一·二八”事件的日子。<br> 我从巴黎到马赛的路上写了一首“当黎明穿上白衣的时候”,我在红海写了一首“阳光在远处”,我在湄公河进口的地方写了一首“那边”。这三首诗,后来都发表在当年的《现代》上。<div><br><h1><b>当黎明穿上了白衣</b></h1><div><br></div>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br>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br>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br>新鲜的乳液似的烟……<br><br>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田野是多么新鲜!   <br>看,微黄的灯光,<br>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br>【看!】</div><div>         <br>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五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br></div> <div><br></div><div><br></div> (图片取自百度,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