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复与艺术表达——跨学科视角下的老绣传承与心理疗愈

郑波CITY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李思云丹</b><span style="font-size:15px;">(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咨询师,表达性艺术治疗师,师从申荷永教授)与</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郑波</b><span style="font-size:15px;">(贵州省管专家,民族文化学者,非遗保护实践者) 的深度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b>引言:在针脚与梦境间寻找文化基因 </b></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4日,一场跨时空、跨越学科边界的对话在云南大理和贵州贵阳的网络连线中进行,一场融合心理学与民族学的跨界对话悄然展开。心理分析咨询师李思云丹与民族文化学者郑波,以传统民族服饰收藏为切入点,围绕老绣修复、民族文化传承、艺术创作本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探讨工业化时代下文化传承的困境与突围路径。这场对话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的致敬,更是对现代社会精神困境的反思——当工业文明碾碎文化基因,当机器复制的浪潮冲刷文化根基,修复旧衣褶皱与重构心灵图谱,成为对抗集体失语的两种路径。</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老绣修复:在拆解中重构文化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李思云丹:</b>郑老师,您一直致力于老绣研究,想必在收藏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如今老绣价格不断攀升,高昂的成本使得很多珍贵的绣品只能通过拍照留存。我现在常常在线上直播间购买老绣,遇到那些破旧但价格低廉的,便会尝试自己动手整理改造。不过,我在改造过程中仅仅进行简单的拆解和缝合,为的是能随时恢复其原样。但我一直有所疑惑,这样的修复方式,算不算是对文化原真性的一种 “干预” 呢? </p><p class="ql-block"><b> 郑波:</b>修复其实是在追求一种动态平衡。就拿苗族银饰来说,其千锤百炼的制作过程蕴含着独特的哲学,这与老绣修复的过程是相似的。在修复老绣时,我们既要保留其历经岁月沉淀的历史肌理,同时也要让它与当代语境相融合。就像我之前亲临贵州省从江县加鸠镇加牙村的苗族鼓藏节,详细记录了杀牛祭祖这一传统仪式的每一个细节,从选牛与审牛,到进客与前期准备,再到杀牛祭祖仪式本身,以及后续的祭祀与族群凝聚、庆典与文化传承等环节,这些内容成为研究民族情感的珍贵样本。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过度的商业开发将原本庄重肃穆的祭祖仪式变成了一场流于表面的表演,这无疑是对文化本源的亵渎。在老绣修复中,我们也需要警惕类似的对原真性的破坏。 </p><p class="ql-block"><b> 李思云丹:</b>我修复老衣时,与绘画记录梦境和无意识内容有着微妙地共振。荣格学派认为,梦境是个人/集体无意识的表达,与民族文化无意识存在深层共振。例如,个人的部分,我曾经梦到过下水道的脏污全部从洗衣机翻涌出弄脏了所有衣服,而后,当我开始着迷清洗老衣服的过程中我突然回想起这个梦,它像是一种预示,我确实开始在做这件整理“下水道脏污”的事儿,这对我个人来说有着深远意义(涉及到隐私就不展开了),那时候我已经很确定脏污中有着宝藏,这宝藏对我个体的生命是重要的,“下水道”也隐喻着我们文化无意识底层的部分,所以不仅涉及到我个人,或许更深远超越民族甚至国家;还例如我画中的红鸟与您的作品中常出现的鸟不谋而合,这种“超现实连接”或许暗示文化基因的隐性传承,也超越了个人与集体的部分有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鸟》云丹画于2024.1.2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丹的部分梦·画记录呈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天降甘霖,静待惊蛰|云丹即兴动作于2025.3.3</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与老绣老衣的互动,对我来说不仅止步于修补、整理、改造和穿着,我会认为这是我个人内在自我对话的方式,是一场个人仪式,融入我的生活,我会与老衣通过合一即兴舞动的方式来互动,舞动过程中我个人的体会无法用言语传达。</i></p> <p class="ql-block"><b>  郑波:</b>你的修复理念与非遗保护学者资华筠的“文化生态保护”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强调要在田野中捕捉动态的文化,而不是将文化遗产进行静态的保存。然而在现实的老绣修复以及其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很多时候修复成果仅仅被当作 “博物馆标本”,失去了其原本在生活中应有的活态生命力。就比如我曾经看到某地在修复古村落时,竟然推倒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土墙,去建造仿古建筑,这本质上是对文化断层的二次伤害。老绣修复如果仅仅是将绣品固定在展柜中,而不考虑其文化内涵在当代的延续,同样也是一种失败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b>第二章:艺术表达:非理性冲动与理性重构的博弈 </b></p><p class="ql-block"> <b>李思云丹:</b>从艺术创作的内核而言,它应是 “非理性冲动” 的纯粹外显。以我自身的绘画实践来说,创作灵感多源自梦境与潜意识深处,而绘画技术仅仅充当承载这些内在精神意象的物质媒介。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不难发现一种普遍存在的弊病:过度聚焦于技法的传授与训练,却在不经意间压抑了学生的艺术直觉与创作灵感。这就好比用理性的绳索将艺术创作的灵魂紧紧捆绑,使得艺术创作最本真的表达被禁锢,难以自由舒展。艺术创作中的非理性冲动,是创作者对世界独特感知的本能反应,是突破常规、打破理性框架的原始力量,不应被过度理性化的教育所束缚。 </p><p class="ql-block"> <b>郑波:</b>艺术创作绝非孤立的个体行为,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就像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蝴蝶纹样,在苗族文化里,蝴蝶被视为孕育万物的始祖,这一纹样承载着苗族对生命起源的集体记忆与信仰,是苗族集体无意识的视觉化呈现;侗族刺绣里的太阳符号,象征着光明、温暖与生机,同样凝聚着侗族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尊崇与敬畏。再看梵高笔下那充满奇幻色彩、旋转流动的星空,与苗族古歌中对银河神秘而浪漫的描绘,二者虽处于不同文化语境,却都传达出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原始敬畏之情。然而在现代社会,艺术却常常陷入被工具化的困境,尤其是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无疑极大地消解了艺术的纯粹性与独立性,使其失去了自由表达人类精神世界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b>李思云丹:</b>深度的分析心理学为艺术解读提供了新维度。通过分析艺术家/表达者梦境与创作周期,可揭示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对表达者个人的部分和对集体部分的意义都可从中探索,无意识的内容是鲜活的,会随着觉察与生命一起持续发生变化,艺术家/表达者的生命状态也会随之变化,或许周围的外在处境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某画家反复梦见破碎山水,可能映射其文化身份焦虑。这种“现象觉察-心灵溯源-具身表达”模型,或能成为艺术治疗的新范式。 </p><p class="ql-block"> <b>郑波:</b>我十分赞同荣格学派 “艺术是心灵治愈的途径” 这一深刻观点。在贵州从江拍摄鼓藏节的过程中,鬼师吟唱的旋律深深触动了我。那些古老的旋律,口口相传,未曾被文字记载,却仿佛拥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是连接人类与神灵、沟通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独特语言。这种 “万物有灵” 的原始认知,强调世间万物皆有其内在的灵性与生命力,与表达性艺术治疗中 “与内在自我对话” 的理念高度契合。在艺术创作与欣赏过程中,人们能够突破语言和理性的局限,深入探索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潜意识,实现自我认知、情感宣泄与心灵的治愈。</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民族文化:在消亡与复兴间的文化突围 </b></p><p class="ql-block"> <b>李思云丹:</b>祭祀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系。我在云南接触毕摩文化时,目睹毕摩用草绳编织生命符号,还在大凉山遇到苏尼,亲身感受苏尼如何用鼓吟唱与神灵对话,这种“具身仪式”比任何说教都更具震撼力和感应力。但现代社会对祭祀的误解与漠视,恰是集体精神荒漠化的缩影。当人们对承载着民族核心价值观与历史记忆的祭祀文化失去敬畏和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石便开始松动。 </p><p class="ql-block"> <b>郑波:</b>确实如此,再看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谓喜忧参半,负面影响更是触目惊心。以民族传统节庆为例,在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模式下,它们常常沦为满足游客猎奇心理的表演项目。就像苗族的鼓藏节,原本有着严格的时间规制、流程顺序以及特定的祭品要求,如今却被随意重新编排。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我在一些偏远传统村落调研时发现,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受外界干扰少,游客罕至,当地族群的传统文化反而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护这些村落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转型,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  <b>李思云丹:</b>值得庆幸的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觉醒为民族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曙光。我认识的一位苗族青年小范,从奶奶的妈妈遗留的旧物中汲取灵感,拿起老蜡刀,重新拾起蜡染技艺。这种基于家族血脉传承的文化觉醒,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并非是外界强加的保护措施,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正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所指出的,“文化基因在个体无意识中的重现,是集体记忆的自我修复”,年轻一代在不经意间对传统技艺的重拾,实际上是民族集体记忆在个体层面的复苏,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苗族小范他奶奶妈妈的蜡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范拿着他画的蜡在乡下找还记得纹样的老奶奶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  <b>郑波:</b>尽管年轻一代的觉醒令人欣喜,但不得不承认,现行教育体制仍是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上的最大桎梏。文化复兴,究其实质是民族精神的重建。苗族古歌中所体现的 “万物有灵” 认知体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中盛行的 “分数至上” 功利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尖锐的对立。要打破这一困境,或许正如荣格所说,“让集体无意识通过艺术表达重获新生” 。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融入更多艺术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演等形式,唤醒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从而重新连接断裂的民族文化图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向阳而生》郑波 丙烯(60x80cm)2022年8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意象之鸟》郑波 丙烯 (60cm×80cm)2021年7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欲望之鸟》郑波 水粉(30cm×40cm)2014年10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有鸟飞过》郑波 油画(30cm×40cm)2012年6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黔山鸟语》郑波 油画 (30cm×40cm )2022年9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意象天空》郑波 油画(80cm×60cm)2020年9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绣念》郑波 丙烯(30cm×40cm ) 2023年5月</span></p> <p class="ql-block"><b>第四章:精神困境:物质丰裕与灵魂失序的悖论 </b></p><p class="ql-block"> <b>李思云丹:</b>从临床心理学的大量实际案例来看,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精神危机远比我们预先设想的更为严峻。其中,“受伤的治愈者”原型频繁出现,这类个体通过诸如旧衣修复、艺术创作等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来实现自我疗愈,这一过程如同精心黏合破碎的陶罐,将内心的裂痕一点点弥合 。当下,心理咨询室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现代人寻求心灵慰藉的“灵魂急诊室”,然而,物质主义的盛行却严重干扰了治愈进程。人们过度关注物质层面的获取与享受,使得心灵的真正需求被掩盖,导致治愈效果大打折扣,这无疑是现代精神困境的一个突出表现。 </p><p class="ql-block"> <b>郑波:</b>不得不说,科技与消费主义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精神层面的异化现象。在生活中,外卖快餐逐渐取代了母亲亲手烹饪的充满爱意的美食,标准化的工业生产将手工艺品蕴含的独特温度消磨殆尽,人们情感的浓度在这一过程中急剧下降。我在贵州某村落进行实地拍摄时,目睹了令人痛心的场景:留守儿童沉浸在手机短视频的虚拟世界里,对身旁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织机毫无兴致。这一画面深刻地反映出,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年轻一代的兴趣取向和文化传承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b>  李思云丹:</b>但希望仍在。我与来访者工作建立起的咨询空间成为每一位来访的“神圣空间”,来访可以在其中孕育出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实现心灵的转化,例如将旧衣转化为疗愈媒介的来访。通过修复家族嫁衣这一极具仪式感的行为,仿佛跨越时空与已故母亲展开对话,最终成功走出心理创伤的阴霾。这种“创造性转化”证明:文化修复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生命能量的传递,它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为心灵的修复提供强大动力。 </p><p class="ql-block"><b> 郑波:</b>我在偏远山村进行节庆民俗记录时,深刻感受到那些未被商业浪潮侵蚀的传统仪式的力量。例如苗族的鼓藏节,人们通宵达旦地吟唱、舞蹈,这一过程实现了人与自然、与祖先的深度对话。这种看似原始、质朴的活动,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被形容为“神圣的愚昧”,恰恰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极度缺失的精神氧气,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不应忘却精神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b>结语:以针脚缝合文明,用心灵唤醒图腾 </b></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学科的对话,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展开,揭示了文化修复与创造性表达的深层关联: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基因拼接,后者是精神层面的符号重生。当李思云丹将深度心理学引入老绣研究,旧衣经缝纫重生为疗愈载体;郑波用镜头守护民族仪式,未被商业开发的偏远村落依然保持着祭祀文化的原始韵律。当工业文明的标准化生产消解文化多样性,两人都在以不同方式对抗“文明失序”——前者在具身表达间寻找文化密码,后者在影像中凝固集体记忆。 </p><p class="ql-block"> 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答案——唯有在非理性的创造性艺术冲动与理性的文化自觉之间建立平衡,方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文明的灵性根脉。正如荣格所言:“呼唤与否,神灵永在。”无论是修复旧衣褶皱,还是记录祭祀歌舞,本质上都是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当我们正心诚意,神灵无处不在。在这个物质丰裕却精神贫瘠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文化信使”,用专业与热忱,缝合断裂的文明图谱,唤醒沉睡的集体无意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咨询师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个案可私:微信号YYY1314131D):</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资费:</b><span style="font-size:15px;">400元/50分钟(线上视频);450元/50分钟(线下面对面:云南大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李思云丹</b><span style="font-size:15px;">,女,双一流大学心理学毕业;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荣格心理分析取向咨询师(师从申荷永教授、博士水平的临床进修;国际IAAP、ISST资质老师的督导及个人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长程受训:</b><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际荣格心理分析2年培训(硕士水平临床进修)结业;3年课程(博士水平进修,导师:申荷永教授)在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个人督导与分析:</b><span style="font-size:15px;">荣格心理分析取向咨询师(持续接受国际ISST、IAAP资质老师督导+个人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特殊个案经历:</b><span style="font-size:15px;">曾任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三甲公立)住院部心理咨询师,期间工作大量“自伤自杀”住院个案且反馈良好,该类个案累计咨询小时数:200+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工作方法:</b><span style="font-size:15px;">梦的工作、表达性艺术治疗、沙盘游戏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擅长领域:</b><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少年成长、自伤自杀个案(需遵医嘱咨询)、中年危机及个人探索、无意义感议题、自我成长与发展、LGBTQ群体、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咨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咨询寄语:</b><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有在黑夜中我们才能看到星星,生命原本的力量独特而坚韧,敬勇敢的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